在外交上屢遭挫折的鄭厲公沒有灰心,他繼續關注著春秋江湖。只要有心,定會有屬于自己的機會!屬于鄭國中興的機會!
公元前675年,鄭厲公的機會來了,因為周王室出大事了。現任天子周惠王和王叔王子頹鬧矛盾了,最終刀兵相向。
于是,大周王朝就出現了各種勢力的選邊站隊,其中王子頹除了得到大周王朝中蒍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個大夫級別家族的支持外,還有蘇國、衛國、宋國、南燕國等諸侯國的擁護。
尤其是宋國、衛國和南燕國等地方大佬,直接出兵幫助王子頹討伐周惠王。周惠王哪里吃得消?打不過,只好跑路。
周惠王倉皇逃到溫邑,王子頹全面控制了王城洛邑,隨即自立為王。這下好了,大周王朝又出現了兩個天子。
相關情報送到鄭厲公案頭,鄭厲公皺了皺眉。說到周王室,對鄭國來說,那是一個又愛又恨的家伙。想當年,周王室出事,就是靠鄭國、秦國、晉國等國,總算將侵略者趕走,又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鄭國在那時為大周王朝立了大功。
立了大功的鄭國獲得了大把的利益,包括政治上的卿士地位,動不動便可以請出王師以征討諸侯。
實際利益更是獲得了當時制邑一帶大片土地。這個制邑,目前是鄭國重鎮,只是可惜,有相當一部分即制邑以東一片土地被天子收回去了。
鄭厲公很清楚這段歷史,當時鄭國東遷中原后,爺爺鄭武公抓住機會擴張領土,連續滅了鄶國、東虢國、胡國,使鄭國迅速壯大起來。
這引發諸侯們議論紛紛,天子周平王都覺得有必要壓壓鄭國的擴張勢頭,于是要求鄭國歸還制邑。
正因為制邑如此重要,所以先君鄭武公想盡辦法示好周平王,勉強保住了制邑,只是將制邑以東一大片土地還給了天子。
到先君莊公時,與周天子先交惡,再交戰,關系實在是僵得不行。
所以,先君莊公在時,把制邑以東的土地從天子那里要來的計劃,被無限期擱置了下來。
好了,現在王室又出事了,周天子會想到誰呢?
應該會是齊侯吧,鄭厲公想著。
但是,令鄭厲公沒料到的是,逃到溫邑的周惠王,頭一個想到的居然是鄭國!
在周惠王的特使面前,鄭厲公沒有表現出欣喜的樣子。盡管鄭厲公知道,這對鄭國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中興鄭國好機會。
鄭國的發家史,其實就是建立在勤王的基礎上的。
現在,鄭厲公又得到了一個勤王的機會。
“不知天子是否派人去過齊國?現在振臂一揮而四方諸侯響應的,不是寡國,而是齊國了。”鄭厲公故意打著哈哈。
天子特使急了:“鄭伯,陛下眼里,鄭伯才是真正忠于王室。齊侯那里,早已經派人去過了,但一直沒有回復。
現在,齊與宋、衛交好,但宋、衛居然助逆賊篡位,陛下早就不抱希望了,請鄭伯速速進兵勤王吧。
陛下有旨,鄭伯勤王,趕走逆賊,迎立陛下回洛邑,則賞賜制邑給鄭國。”
鄭厲公心動了,但他知道自己不能亂動。齊國到底是何心意,鄭厲公還不知道。
鄭厲公沒有亂動是成熟的表現,因為他需要分析形勢。
想當年,是周平王在申國、繒國的支持下,引西戎武裝進犯鎬京。這其實是周平王對父親周幽王的叛亂,并致使幽王和太子伯服均死于非命。
但周平王并沒有得到宋國、魯國、齊國、曹國、陳國等一些傳統國家的支持,其他一些諸侯則是在旁邊觀看熱鬧。
晉國、秦國、鄭國則果斷選擇了周平王,結果站隊成功,為三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那些反對周平王的一些諸侯,則在此后不斷遭到打擊,逐個被滅國被削弱。
現在,王子頹在燕國、衛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鄭國應該是支持王子頹還是支持周惠王呢?
一個處理不當,便是當年歷史的翻版,鄭國可能會象那些最后消失于春秋江湖的諸侯一樣,國破被滅!
鄭厲公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熱情款待了天子特使,并立即親自動身赴溫邑朝見周惠王:
“臣絕不辜負陛下期望,但溫邑城小,不安全,臣愿護送陛下赴敝國大城櫟邑暫居。待臣聯絡諸侯勤王,定護陛下回洛邑。”
周惠王終于放下心來,這些天他可謂惶惶如喪家之犬,躲到這個溫邑也天天擔驚害怕,就怕王子頹趁勢一舉來攻。
勤王的詔令發出去不少,結果貌似各地諸侯都作壁上觀。
這世道,唉。
周惠王的勤王令確實發出去了不少,但他忘了,你這個天子詔令,得蓋章,而且要蓋天子專用章。
但自己的老巢被王子頹占了,一應宮廷用度都成了人家的了,你的詔令豈不成了廢帛?
如齊桓公就是這樣認為的:這到底是真的詔令還是矯詔?
再加上,自己的鐵桿小弟宋、衛等國都積極去勤那個王子頹了。唉,王室的事,不但亂成一團,而且極度敏感,那就暫時不要輕舉妄動了吧。
齊國把態度擺在那里,鄭厲公卻看到了機會。他把周惠王接到了鄭國,安頓在櫟城。那里,他經營多年,一切宮廷用度俱在,正好讓天子暫時安頓下來。
鄭厲公考慮得非常周詳:安頓天子是不存在任何風險的,因為對于諸侯來講,天子有難,無論這天子下場會如何,但諸侯去妥善接待一下,安頓好天子的生活,這是符合禮數的。
對于這次王室之亂,鄭厲公選擇了調停矛盾的策略。這又是一著高招,調停成功,那意味著鄭國立下大功。
調停不成功,那就以不愿調停一方不尊重鄭國為由,起兵攻伐。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諸侯一定會來相助。
鄭厲公隨即派出使者,帶上他的書信去見王子頹。信寫得很客氣,也很符合禮數:
“王子,以臣犯君,謂之不忠;以弟歁兄,謂之不順。而不忠不順的人,必定會遭到老天的懲罰。現在,王子誤聽讒言,驅逐了天子,這是大逆不道。
寡人以為,如果王子能夠改過自新,將天子奉迎回朝,并主動認罪,寡人擔保王子仍享富貴。
如果王子不愿這樣,那王子最好是自己出走,遠離王室,不與天子相爭,這樣也相當于擁有一塊藩地。
無論哪一個,只要王子選擇,寡人一定幫王子達成。”
王子頹會接受這方案嗎?
當然不愿意。結果,鄭厲公的使者被驅逐出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