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敗北戎
- 春秋鄭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3374字
- 2022-01-29 17:54:17
鄭莊公接下來便是聯合齊魯伐宋。
先去魯國吧。魯國也是一個重要國家,掌握國家大權的是公子翚。
鄭莊公派使者直接聯絡了公子翚,告知魯國,鄭國要奉王命討伐宋國。如果魯國愿意一起討伐的話,奪得的宋國土地,都歸魯國所有。
魯國上卿公子翚本就是好大喜功的人,一聽還有這等好事,欣然同意。
甚至這一次,連魯隱公都同意了,因為魯隱公也對宋國很生氣。
當時齊國調停諸侯矛盾,大家都表示了和平相處,為了給你宋公面子,寡人還專門教訓了自己的附庸國邾國。
誰知你宋公一點也沒來魯國表示,搞得寡人教訓邾國是理所當然的事。
既然你宋國人那么無禮,寡人還要尊重你做什么?
現在你宋公居然無禮天子,被天子責罰,令鄭伯來討伐,那寡人還不積極參與?
再去齊國。
齊國本來便與鄭國交好,這次在鄭國的幫助下,從天子那里得到了巨大好處,當然得報恩了。
聽說鄭國奉王命討伐宋國,連魯國也參加了,齊僖公欣然同意加入聯軍。
這里,我們再看看鄭莊公是如何處理國際關系的。很顯然,此時的鄭莊公已經完全聯合了魯國和齊國,讓這兩國與鄭國組成了強大的三國同盟。
翻開春秋早期地圖,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魯國還是齊國,相比衛國、宋國等國,那是相對較遠的。
用后來秦國統一六國的策略講,這叫典型的“遠交近攻”。遠交大國,近伐弱國,從而不斷蠶食鄰國,擴大地盤。
在當時還是以都城至上的春秋時期,鄭莊公表現了非凡的遠見和占地欲望,這是霸主的風采!
為討伐宋國,鄭莊公也是做到了萬事俱備,他還制作了一面寫著“奉天討罪”的大旗,將自己完全打扮成正義之師。
然后,正式通知魯國、齊國,還有衛國、蔡國、郕國等諸侯國,要求一起討伐宋國。
令鄭莊公始料不及的是,衛國、蔡國、郕國在選邊站隊中,卻堅定地選擇了宋國一邊!
看來,春秋江湖,最后看的還是實力。因為這三國看來看去,宋國是傳統的中原強國,你鄭國無非只是一個政治地位上的強國而已。
論打仗,沒見你鄭國佬真刀真槍打敗過誰,別看你確實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那都是靠陰謀詭計得來的勝利,咱根本就不服。
有種,就真刀真槍干一架!
現在,既然世界大戰爆發了,那咱們就比比誰的拳頭更硬吧。
對了,那個郕國,先前還參加過鄭國討伐過衛國,怎么這次又反水了?
郕國是怕了,先前跟著鄭國混,是希望從鄭國的卿士地位中得到好處,但后來并沒有得到什么好處。
而且,后來鄭軍一撤,衛軍便又狠狠教訓了一把郕國。
唉,國小力微,還是別惹衛國了。
歷史上,郕國經常被衛國痛扁。這一次,衛國直接來威逼郕國:再跟著鄭國混,遲早收拾你。
那陳國呢?
陳國頭也大了,因為剛剛與鄭國結成姻親,按理應該跟鄭國去討伐宋國。但傳統友邦衛國卻是要幫助宋國的,那自己怎么辦?
實在沒有辦法了,那只好涼拌了。陳國干脆兩不相幫,也兩不得罪吧。
就這樣,兩大軍事集團組建而成。
鄭莊公這一邊,是鄭國、齊國、魯國三國聯軍。
宋殤公這一邊,是宋國、衛國、蔡國、郕國四國聯軍。
好了,接下來便是開打了。
但這場世界大戰難道便是大家都列好隊,然后戰鼓擂響,雙方直接沖殺嗎?
當然不是的,鄭國這次伐宋之戰,并不容易。戰事之復雜,也超出了鄭莊公一開始的預料。
比如,這一次,兩大軍事集團正摩拳擦掌干一架,卻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誰?
北戎武裝。
公元前714年秋,一支北戎武裝入侵鄭國。北境急報,鄭莊公只好先放下伐宋之事,親率鄭軍抵御。
此次侵犯鄭國的北戎武裝,是指當時生活于各諸侯國之間的游牧民族武裝。
這些游牧民族,一旦入秋入冬,便侵略周邊諸侯國,以掠奪財物糧食和人口。
據記載,大約位于山西中部地區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大小戎族,山西南部與河南交界主要有茅戎,河北一帶還有山戎等。
當時,北戎武裝力量雖然不算非常強大,但技戰水平極高。
我們總看到當時這些來自北方的武裝部落擊敗中原諸侯,但他們又沒有戰車,春秋戰場不是戰車為王嗎?怎么中原諸侯總是在與北戎對抗中吃大虧呢?
原因很簡單,那是雙方的作戰理念和作戰目的不同。中原諸侯之間的戰爭,往往是大家擺好架式,光明正大互磕一場,然后打到一方敗退認輸,這就算打完了。
這樣的打法,甚至不能有什么戰術,不能有計謀,大家就象爺們一樣,堂堂正正開打。
具體則是戰鼓擂響,雙方沖擊,誰的沖擊力強,誰就占了上風。這個沖擊力,便涉及到戰車。
我們在看古時作戰,總看到回合的概念。這個回合,一開始便是源于戰車。
什么意思呢?
大家互相沖過去,因為是戰馬拉著戰車沖過去,所以總會沖到頭,這個時候便要調轉車頭再回來。
也就是說,先是沖到對方的位置,再從對方位置回來。這便算是一回合。
到后來,戰車基本退出歷史舞臺,于是就出現了戰將騎著戰馬的單挑場景。
比如三國演義里我們熟悉的猛將張飛面對著敵方猛將,大喝一聲:來來來,跟你爺爺大戰三百回合。
這個回合,則是指兩員戰將騎著戰馬互相沖過去,兩騎相交時,張飛用丈八蛇矛刺向對方,對方用大刀砍過來,雙方往往是先擋開對方的殺招,再尋對方破綻一招致命。
但戰馬沖過去后,雙方電光火石間用兵刃互相擊打了一招后,很快都沖到了對方身后,這便需要戰將拉韁繩使戰馬再回轉身來。
再沖,再打,各自又回到自己陣營前。這一去一來,便叫一個回合。
三百個回合,就這樣一去一來三百次。
但有的戰神級別的武將厲害了,只一回合便將敵將斬于馬下,這一般是兩種情況:
一是雙方一開始卯足勁向對方沖去,兩馬相交間,一刀或一槍結果了對方性命。
二是雙方第一次相交時各自擋了對方一殺招,都還沒來得及用第二招,戰馬便相錯而過。撥轉馬頭再沖殺,再次兩馬相遇,結果干掉了對方。
早期有的影視劇場景中,居然出現兩員戰將騎在馬上,馬幾乎不動,兩人乒乒乓乓打了好幾十下,然后一方被殺死。
這應該叫扯淡。當然,筆者也扯遠了。
北戎武裝之所以總能占得便宜,并非中原沒有勇士,而是北戎武裝從不跟你搞什么光明正大那一套,也不跟你列陣而戰。
他們的目的是搶掠,而且往往是搶了就走。
另外,北戎作戰方式與中原諸侯大大不同,不用戰車,而用騎步兵,在靈活性上要遠勝中原戰車。
中原列國作戰,戰車為王,那是有一個戰禮上的要求的,大家列好陣,互相沖殺,所以戰車的重要性體現了出來。
北戎武裝呢?
你戰車在這里擺著,他不跟你玩這里,就跟你玩你戰車所不達之處,你的戰車非但沒有優勢,反而成了累贅。
所以鄭莊公一開始是比較擔心的,他的爺爺鄭桓公便是戰死于跟戎族武裝的戰斗中。
他深知,北戎武裝特別喜歡搞突襲,從不跟你正面對抗,總給你來一個迂回進攻。
帥帳上,鄭莊公與群臣緊急商議著退敵之策。
鄭莊公的二兒子公子突獻了誘敵深入之計,鄭莊公詳細聽取了公子突的匯報后,大喜。
鄭莊公下令,此戰由公子突前敵指揮,各路將帥一律聽從公子突的部署調遣。
公子突受命后,先是派潁考叔率出小股部隊,多帶旌旗迎擊北戎武裝。要求北戎武裝一進攻便佯敗后撤,敗得越狼狽越好。
然后,將鄭軍主力分三部于北戎進攻之路兩側埋伏,由上卿公子呂率前部,公族大夫公孫閼率中部,大夫祝聃率后部。
要求前部、中部待直接放北戎軍沿途進入,待祝聃的后部開始收拾北戎軍后,一齊殺出,將北戎軍截成三段,分割包圍而殲滅之。
眾將領命,分兵埋伏。潁考叔領軍直奔敵情緊急處而去,不久便遇上了北戎主力。
潁考叔揮戟發起攻擊,北戎軍全線掩殺過來。鄭軍抵了一陣,穎考叔就下令撤退。
北戎首領見鄭軍如此不濟,下令全線追擊。穎考叔一邊撤退,一邊將旌旗武器等沿途拋棄。
見鄭軍舍棄如此多的軍品輜重財物,本就是以搶掠為目的的北戎軍一邊追趕,一邊搶掠鄭軍遺落的大量財物。
后頭的北戎軍見前軍兄弟一個個發了大財,眼睛都紅了,越過前軍繼續追擊。
鄭軍遺棄的財物軍器沿途都是,北戎軍紛紛搶奪,甚至出現了自己人為搶奪戰利品而大打出手的場景。
公子呂、公孫閼所率的鄭軍埋伏在兩側,按兵不動。
北戎軍一路追擊,戰線拉得越來越長,直至鄭國大夫祝聃伏兵處。
祝聃見戎人中計,將令旗一揮,鄭軍戰車突然殺出,向北戎軍掩殺過來。
前方一直在逃跑的潁考叔立即率軍回轉,與祝聃的鄭軍將北戎一部分包圍。
鄭軍將士見主帥計成,人人激奮,個個勇猛,吶喊著沖向敵軍。
北戎軍大敗。首領見狀不妙,下令撤退,剛撤出幾里地,卻見后方已經混戰成一團。
原來,公孫閼、公子呂見祝聃已出兵,故同時以戰車殺出,將北戎軍攔腰截成數段。
這下北戎武裝慘了,鄭軍戰車一個沖鋒,北戎軍便潰敗了。緊跟的鄭軍步卒齊聲吶喊著,將這支侵入鄭境的北戎武裝悉數殲滅!
這是鄭莊公第一次與北戎武裝交戰,最后是干凈利落地全殲北戎武裝。
從此,鄭莊公威震北戎各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戎不敢進犯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