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助齊敗戎
- 春秋鄭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1876字
- 2022-02-01 16:03:29
周桓王兵敗回到洛陽后,怎么想也出不了這口氣,狠狠心,欲向四方諸侯發令共討鄭欺君之罪。
虢林父嘆了口氣,勸阻道:“陛下,應該吸取教訓了,輕易出兵已遭一次大敗。
還是鄭伯尚顧著禮制,未過分逼迫,否則這次王師可能全軍覆沒。
如果傳檄四方,一來好象在四處張揚陛下連一個諸侯國也沒法教訓了,實在不利王室顏面。
二來此時的列國諸侯中,除了陳、衛、蔡等寥寥數國外,其余都與鄭國交好。
臣認為,既然鄭伯已經派人前來勞軍謝罪,不如借此赦免其罪,讓鄭伯自我反省吧。”
周桓王無語,從此便不再談鄭國,更不敢惹鄭國。
這便是鄭周繻葛之戰。
此戰是周桓王自不量力,在周王室已經全面衰落的情況下,與當時中原最強大的諸侯鄭國之間的一場正面較量。
結果是王師大敗,天子周桓王帶著箭傷而逃。
此戰以后,四百余年大周王朝天子威望降到了歷史低點,從此天子毫無威嚴可言。
在眾諸侯國眼中,大周王朝的地位已然降低到了等同于弱小諸侯。
從此,周天子徹底淪落為列國諸侯爭霸的工具。
大國爭霸中,如果覺得周天子有用,便搬出來一用,否則便是被列國諸侯所遺忘于洛邑。
鄭國的霸業則是達到了極盛!
但是,所謂盛極而衰,這是歷史的規律。鄭國在此戰后,也徹底喪失了曾經借大周王朝力量號令諸侯的權力。
如果說,此前的鄭國討伐列國諸侯,動不動便請出王師,搬出王命,那以后便只能靠著鄭莊公的謀略來討伐諸侯了。
當討伐諸侯的理由越來越蒼白時,鄭國便失去了加速擴張地盤的機會。
鄭國,終于也要走向衰落。同時,一些后來笑傲江湖的強國將開始走向歷史舞臺,如齊國、楚國、晉國等。
是啊,這個時候,鄭莊公真的要看看列國諸侯的情況了。
西方大國秦國,歷經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三代勵精圖治后,國力迅速強大起來,完全將秦國的國力與一個伯爵大國相符合了。
要知道,秦襄公以前,秦國的地位僅僅是周王朝一個附庸國!
當然,由于秦國東面還有一個強大的晉國存在,所以秦國只能在西方悶聲發展,根本無法達到中原。
西及北方能夠到達中原的勢力,當然是晉國了。
但此時的晉國,呵呵,還在內戰呢。晉國的小宗曲沃氏還在與大宗晉國公室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
曾經,鄭莊公幫助過晉國小宗曲沃氏的,但對一位雄才大略的國君來講,其他諸侯國內部越是斗得厲害,越有利于有意成為地區霸主的鄭國利益。
那南方強國楚國呢?
楚國的發展不得了,鄭莊公早就預料到楚國會強勢崛起,但沒想到崛起那么迅速,這是令鄭莊公始料不及的。
鄭國在繻葛之役大敗周桓王后,楚國國君熊通已經不再把周天子當一根蔥了。
公元前704年,熊通公然宣布脫離大周王朝統治,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
從此,一個不但強大而且蠻橫的羋姓熊氏諸侯就橫馬立刀于春秋江湖,令漢陽眾多姬姓諸侯甚至江淮一帶眾多東夷小國談楚色變。
楚國相繼滅了數十個武裝政權,有姬姓諸侯,也有外姓諸侯,也包括許多東夷南蠻部落,一舉成為南方第一強國。
鄭國要當心了,因為此時的楚國已經把染指中原列為戰略目標了。
但鄭莊公還管得過來么?
他此時已經老了,心力交瘁,甚至原先較為穩固的中原鄭、齊、魯這個鐵三角同盟,也走到了盡頭!
原因居然是為了屁大一點小事,而這個小事卻居然是鄭國自己惹出來的。
公元前706年,齊國遭到北戎武裝的突襲。
這一次不同于以往,一般情況下北戎侵犯往往是掠奪一把就走,這一次是舉大軍侵犯,已經攻占了齊邑祝阿,并向齊國另一重鎮歷下推進。
齊守將數次告急,齊僖公一邊組織齊軍抗敵,一邊向鄭國、魯國兩個盟友以及姻親國衛國求援。
魯國、衛國接到求援還在研究如何出兵,鄭莊公已經派出世子忽率鄭軍前往救援,齊僖公親自出城迎接。
雙方合兵一處,直奔歷下城。
世子忽根據北戎以騎兵為主、中原諸侯以車兵為主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兩兵種的優劣特點,向齊僖公獻了誘敵之計。
齊僖公欣然采納。
于是,鄭軍由世子忽率領埋伏于北戎來犯回撤之途,而齊軍主力分兩部分,一部埋伏于歷下城門東側,另一部以輕兵據守歷下城。
北戎武裝一路突襲,勢不可擋,直至歷下城。
根據世子忽之策,齊軍開城迎敵,雙方接觸廝殺,齊軍向東門方向佯敗而走,北戎武裝傾全軍追趕。
北戎武裝剛至東門,忽然炮聲大震,鑼鼓喧天,四周伏兵頓起,將戎兵包圍。
戎族武裝情知中計,急傳令撤兵,但已經被齊軍殺了個大敗。
殘軍向北撤,卻又進入了鄭軍的埋伏圈,北戎兵大恐,被鄭軍殺得丟盔棄甲,全軍崩潰。
后面齊軍又追至,北戎武裝被全線包圍,然后在戰車沖殺下,北戎武裝如陷入人間地獄。
就這樣,一場中原諸侯聯手抵抗北戎侵略的大戰結果,以北戎武裝全軍覆沒、戎族首領悉數戰死而告終!
而這個時候,魯、衛兩國前來救援的部隊還在路上。
這一戰,令齊僖公對鄭國感激不已,尤其是鄭國世子忽智勇雙全的表現,給齊僖公留下了極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