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決定將鄭國從陜西一帶遷到河南的鄭桓公根本沒有想到,這塊他千挑萬選費盡心機給自己的國家安排的地盤,居然成了列強爭霸的焦點。
四戰之地,兵家必爭。世界除非大同了,否則鄭國注定是列國最先需要爭取的國家。
這樣的地理位勢,注定了鄭國不得不一直夾在大國之間掙扎。他們頑強與列國抗爭著,從原來的宋衛齊魯等老牌中原國家,到楚國,到晉國,幾乎與當時所有的諸侯都動過手。
鄭國,也在不斷與人動手中變得越來越堅強,成為春秋江湖中最壓不垮打不爛的小強!
但單靠鄭國人的意志力和戰斗精神是不夠的,春秋已經走到了中后期了,如果國家不夠強盛,軍隊不夠強大,民心不夠團結,那鄭國遲早要被淘汰的。
坐在執政位置上的子產很清楚這一點,他之所以勇敢地接受執政大臣這個職務,就是他胸有雄心,立志富國強兵安民!
改革的目的,就是富國強兵安民!
現在,子產不斷努力的結果是鞏固了讓他專心改革的基礎,再加上世界和平了,子產的改革也就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首先是規矩意識。鄭國貌似一直以來就是為了謀求國際生存空間而在不斷努力,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鄭國一會兒與這國一會兒與那國發生著這樣那樣的關系,但對內的管理卻是有些混亂的。
如,關于穿衣服。自西周以來,為了突出貴族的身份與地位,統治階級對于人們的衣食住行方面是有著嚴格的講究的。
你是什么身份,就只能是穿什么樣的衣服,否則便是違法亂紀。
但鄭國人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下大夫敢于穿上大夫甚至卿大夫的衣服,士敢穿大夫之服,有點錢的普通人居然敢穿士的衣服!
之所以會這樣,那主要也是因為公卿大夫們自己不守規矩,上行下效,結果導致鄭國民眾在穿服上沒了規矩。
子產下令,凡是亂穿衣服者,一律將衣服沒收!
子產這么忙,你管人家穿衣服做什么呢?
因為改革是必須要立信、立威!
幾百年后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從立信開始。子產則是從立威開始,沒有規矩意識,改革的舉措哪推行得下去。
一開始,當人們的衣服被當眾扒走沒收時,人們都很憤怒,都在罵子產,恨不得他早點去死。
確實,衣服在當時也算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一件能夠比自己身份更高的衣服,更彌足珍貴。
解決了穿衣問題的鄭國,很快收到了奇效:下一階層的人見到了上一階層的人,便會很自然的施禮,上一階層的人見了下一階層的人,便會有一種滿足感。
尊卑有序,這是民風純樸的基礎。
子產,強行推行政策,提升了鄭國民眾的規矩意識。
既然連穿個衣服的事都要嚴格遵守規矩,那么其他的事呢?都要遵守規矩!
子產的改革措施是“都鄙有章”,無論是都城,還是城鄙,只要是鄭國的地盤上,凡是周禮規定的和法律規定的,都要嚴格執行,誰也不例外!
依法依禮來維持鄭國的社會秩序,這是子產一心想推行的。
在得到了國君鄭簡公和執國大夫子皮的全力支持后,子產的改革進展得很順利,鄭國的社會秩序很快好轉。
但人們還是有牢騷,因為你說要遵守法律和周禮,但法律在哪里呢?
法律自然是在的,那是歷代鄭國統治者制訂的,只是人們不知道罷了。
按以前的做法,老百姓只有被抓了起來,才會聽到法官在堂上講:你,違反了什么什么法律,依法當處以怎樣怎樣的懲處!
不單是鄭國,全世界的諸侯國都是這樣,大周王朝也是這樣!
法,是貴族們的法。因為法是維護貴族統治而產生的,不是為了你老百姓,你老百姓要知道個屁法啊。
所以,一直以來,貴族們認為刑律越秘密越好,這樣才有利于隨意處置老百姓,或者按自己的意愿搞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刑律處置。
這實際上是一種專制社會下的的血色恐怖!
子產早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了,他認為老百姓之所以會犯法,在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這是違法的!
有法而不公布,是社會治安惡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個因素,是因為老百姓代代相傳而知曉的禮儀沒有得到維持,所以就象穿衣一樣亂穿衣,從而社會秩序混亂了。
既然原因出在老百姓不知法上,那便讓老百姓知法吧。
子產在引導百姓遵守禮儀的同時,專門制訂了刑法,規定了哪些情況下屬于犯罪,以及犯了罪后的懲罰措施是什么。
其實,早在公元前543年,子產剛執政時,便制訂了這些刑法,當時交由專門負責刑律的官員保管。
這樣,在處理刑律時,基本實現了公平性。誰也不會因為誰是誰的誰而枉法:看看,規定是怎么處理的,就怎么處理嘛。
但這僅僅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執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問題。老百姓仍舊是不知道何為法,何為違法。
在艱辛做通了六卿們以及重點大夫們的思想工作后,子產于公元前536年將這些刑法規定都鑄在一個大鼎上,將大鼎安置在都城宮廷大門前,人人可以見到!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
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了,鄭國的子產將刑法鑄在鼎上,從而老百姓都知道了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
老百姓拍手稱快,但貴族們呢?
鄭國的貴族們意見非常大!以后怎么統治管理老百姓?
不要說鄭國的貴族們意見大,就連其他諸侯國的貴族們意見也很大:你鄭國怎么搞的?胡搞么,嚴重破壞了一直以來的法不公諸于百姓的規矩。
在貴族們看來,貴族違法與百姓違法當然是不一樣的,怎么可以平等呢?
連子產的好朋友、晉國的那位賢大夫叔向也專門寫信來責備子產,還擺出了大道理來:
本來百姓因為不知道法,所以對法是懷著恐懼之心,從而達到不敢隨便亂來的效果。
你子產把法律公布了,百姓就會想方設法去鉆法律的空子,琢磨怎么做壞事而不至于被制裁,甚至目無長官,這樣一定會導致犯法的事情越來越多。
因為犯了法,人們知道自己將被如何處置,那一定會想法去賄賂執法的官員,這樣國家勢必走向貪腐。
子產啊子產,你知道你這樣做,將導致鄭國滅亡知道不?
子產苦笑著,但他對叔向是很尊敬的。他回了一封信給叔向,將自己鑄刑鼎的意圖作了詳細解釋,并表達了自己公布法律的決心。
“叔向大夫,請您給鄭國幾年的時間,看看鄭國公布了法律的社會效果到底如何,再來責問我吧。”子產在信的最后這樣寫。
效果如何呢?
由于鄭國大大增加了社會治理的透明度,老百姓和各行各業都熱烈歡迎。
大家知道了該怎么做才不違法,所以約束了自己的言行,違法犯罪現象是大大減少!
尤其是法律公布后,將貴族利用刑罰隨意裁量的權力作了約束,執法者不敢再隨意壓榨商人和其他行業,大大促進了鄭國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
叔向所不知道的是,鄭國鑄刑鼎二十多年后,晉國也學鄭國了,也把刑法鑄在鼎上,向社會公布。
叔向更不知道的是,正是鄭國的子產大夫,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成文法公布之先例,成為推動法治建設的先驅。
單憑這一點,子產注定成為春秋史上最頂級牛人榜的前三甲!
子產不但鑄刑鼎,他自己還是一位斷案高手。
一天早晨子產外出,經過一戶人家門前,聽見有個女子在哭。一問旁邊的人,原來是那女子是在哭死去不久的丈夫。
子產聽著那女子的哭聲有點異常,便把車停下來再仔細聽了一會。
過了一會兒,子產對自己的護衛道:“去把那女人帶到有司那里仔細審問。”
人們都用不解的眼光看著子產:人家都死了老公喂,你堂堂執政大夫還去欺負一個弱女子?
女人被帶走了,很快,結果出來了。女子招供,是自己下毒害死了丈夫。
見大家很驚奇,子產解釋道:“她死了丈夫,可以說是失去了依靠,按常理哪能不悲傷?
但剛才聽她哭,感覺哭聲沒有半點悲傷,反而有些恐懼。于是我便斷定她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