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公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是的,如果沒有他的忍辱負重,如果不是他甘愿留下一個墻頭草隨風倒的惡名,如果沒有他總把大量精力放在對諸侯列強的察言觀色,以此決定誰強便跟誰的國策,那鄭國可能在鄭莊公以后,由于國內政治斗爭的激烈國力日趨衰落情況下,被宋、衛等國給吞了,或者被其他哪個諸侯給吃了。
但這個歷史階段的鄭國無疑是麻煩不斷的。這一次,鄭文公的麻煩又來了,這一次是晉國的一位公子,對,就是后來的晉文公重耳。但現在的重耳還是一位流亡在外的可憐人。
為了逃避父親及其寵妃驪姬的陷害,晉國公子重耳逃離晉國,流亡國外。公元前637年12月,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北風刺骨,冰天雪地,重耳冷得幾乎連耳朵也凍掉了。正好到達鄭國的都城新鄭,重耳請求入城。
當時負責守城的大臣不敢怠慢,忙通報了負責外交事務的大臣,負責外交事務的大臣一邊將重耳等人暫時安置在城外,一邊拿著重耳的通關文書便去報告鄭文公。
“晉國公子重耳?據說他逆父叛國,還逃亡出走,這種人乃不肖之人,寡人最恨這種人了。不接待!”鄭文公本就因為自己的兒子們的事,對那種對父不孝的人非常痛恨,現在居然有不孝之徒來要求鄭國接納,真是可笑。
叔詹皺了皺眉道:“主公,不妥!那個晉公子重耳,據說是一位素有賢名的人,他可是受老天眷顧之人。臣建議,鄭國應該順應天意,禮待重耳?!?
鄭文公不悅:“這種顛沛流離的糟老頭子,不忠不孝,哪會有上天眷顧?凍凍死嘛算了,呆在鄭國一天,是鄭國一天的晦氣?!?
叔詹說:“上天眷顧有福之人,臣認為重耳有三福,遇禍去國而能舉止得當,長久窘困而無過失。此一福也。
晉獻公有子九人,大多死于非命,除現晉侯外,只有重耳一人在世。重耳歷經苦難,必有后福,這是第二福。
晉侯不得民心,有志之士都棄之而去,追隨重耳身邊的俊杰人士眾多,重耳賢名遠播,這是第三福。
有此三福,臣認為,重耳極具成為晉侯的實力和機會。我們應該禮待重耳,這對我們鄭國以后大有好處?!?
鄭文公哼了一聲,道:“這只是愛卿個人的判斷吧。據寡人所知,重耳本有機會繼承君位,卻膽小如鼠不敢回國,結果喪失了機會。象這種連機會都把握不住的人,有什么值得寡人尊敬的?如果寡人禮遇重耳,被當今晉侯知道了,發兵討伐鄭國,那才要攤上大事?!?
叔詹嘆了一聲,苦口婆心勸道:“主公,晉國和鄭國一向交好,先君武公與晉國先君文侯戮力一心,輔佐周王室,功德無量。天子周平王曾經帶著感激之情慰勞他們,還賜予盟約,鼓勵他們說鄭、晉世世代代都要友好。現在晉國有難,公子重耳極有賢名,此時不幫,那不是摒棄了先王先祖的教導嗎?”
這里,叔詹為中華成語庫貢獻了一個成語:戮力一心。戮力一心后來演繹成戮力同心,意思是一樣的,意指大家要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
但鄭文公鐵了心不愿接待重耳。他搬出了最后的理由:“依愛卿所言,那今后寡人都要禮遇各國流亡來鄭國的公子們了。這些年從列國諸侯出逃流亡的公子又不止重耳一人,如果寡人都要一一接待,那還得按禮儀規格,太浪費了。算了,隨他去吧?!?
叔詹見鄭文公態度堅決,不由長嘆一聲道:“主公如果不以禮相待重耳,那么臣建議干脆殺了重耳!”
鄭文公吃驚地看著叔詹,覺得實在不可思議,兄弟吶,你這個態度轉成了180度,轉過頭了好不好?你叫寡人殺了他,他走了那么多國家都沒人殺他,倒讓寡人來背這種不義的歷史罵名???
鄭文公不再理會叔詹,吩咐下去:別理那幫叫花子。
鄭文公不是聽不進叔詹的話,而是他認定重耳這種人既然能夠被父親趕出晉國,那一定是不肖之子,就象自己的那些個兒子一樣。
而且,現在晉侯已經是重耳兄弟公子夷吾了,晉侯對重耳心存忌憚,還派出殺手欲除之而后快,自己怎么敢因為重耳這種流浪漢而得罪強大的晉國呢?
哪怕正如叔詹所言,重耳以后當了國君,象這種已經六十多歲的老頭了,能有多少精力來對付鄭國?就算真要來對付鄭國,咱鄭國有強大的楚國擺在那里,還怕他個鳥!
寒風凜冽中,重耳一行人就這樣被拒于鄭國城門外。又冷又餓又困的重耳,帶著無比羞辱的一顆受傷的心,無奈頂風冒雪奔向楚國。
在重耳這顆受傷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對鄭國的怨恨:“我重耳一定會回來的,到時,你們必將為今天的所為付出血的代價!”
尤其是后來當重耳得知,鄭國上卿叔詹居然還建議鄭伯殺了自己,更是怒火攻心。重耳在齊國時便聽齊桓公提到過叔詹這個人,這是鄭國的柱國大臣。有此人在,鄭國幾乎不可撼動。
叔詹,重耳記住你了!
重耳被迫在外流亡長達19年,這19年的流亡生涯,使重耳經受了重重磨難。在蒲城,被圍追堵截。在翟國,又被晉惠公追殺。在衛國,受到冷遇!
好不容易到了齊國,受到齊桓公的優待,但幾年后齊桓公去世,齊國爆發了內亂,重耳無奈再次踏上流亡之路。
在宋國,重耳看到了宋襄公因泓水之戰后受傷待死的樣子,雖然得到了宋國的禮遇,但可以肯定的是,宋國不值得期待了。
經過曹國時,居然被曹國人偷窺自己洗澡的樣子,把自己看成是玩物了。在鄭國,風雪交加又冷又困中又被冷拒于城門之外!
重耳一行人后來到楚國,再到秦國,終于得到了秦穆公的熱情款待和大力支持。這樣歷經苦難者,正如叔詹所言,必有后福!
公元前636年春,重耳終于回晉國奪位成功,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晉文公沒有忘記在鄭國被拒之門外的事,在整頓了內部事務后,開始了他的復仇之行。
不過,此時由于楚國的強大,而鄭國依附于楚國,所以,晉國一時也沒有對鄭國有什么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