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皮卒于公元前529年,而同樣堅定支持子產改革的國君鄭簡公已于去年薨了,現在鄭國新任國君是鄭定公。
鄭定公,生辰年不詳,薨于公元前514年,姬姓鄭氏,名寧,春秋時鄭國第十七位第二十一任國君。
子皮卒,國君新立,子產現在的權力是很大的,但他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不管執政之路有多艱辛,子產必須勇敢擔起來。此時的鄭國以及世界又發生了什么呢?
鄭國國君,鄭定公。鄭國六卿:
罕嬰齊,字子齹,接父親子皮的班,當了執國大夫,正卿,罕氏家族宗主。
公孫僑,字子產,第二把手,正卿,執政大夫,國氏家族。
駟偃,字子游,接父親駟帶班成為六卿之一,駟氏家族。
豐施,字子旗,接父親子石的班為六卿之一,豐氏家族。
印段還在,印氏家族;游吉也還在,游氏家族。
這里說說罕嬰齊,即子齹,不說什么,就說這個名字。
齹,指的是牙齒參差不齊。看來,子皮的這個兒子罕嬰齊,長大后因為牙齒參差不齊,所以老爸賜了他這個字。
古人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姓、氏、字、號等等都是有講究的。
姓氏是與生俱來的族屬標志,名字是父母長輩取的,但字一般不可以自己取,號則一般是自己取的。
男子長到20歲,父母便請親朋好友到家來做客,舉辦一個叫弱冠禮的儀式,意味著男子成年。
儀式中,要將男子頭發束起,加一頂冠,又因年紀尚輕,稱為“弱冠”,這個聚會也就成為這個男子的“弱冠禮”。
在弱冠禮上,父母與親朋好友會商量一下給孩子取什么字最好,然后選定一個,這個字將伴隨這個男子終生。
罕嬰齊居然得了一個子齹的字,可以想象當時子皮是要求兒子記住自己的缺陷:
你要象記住自己牙齒長得難看這個缺陷一樣,常常記住自己其他的缺陷,并努力改正!
古人讓我們現代人所敬仰的一點就是:知恥而后勇。
勇是指勇于改過,知道自己的缺點,別自欺欺人,缺點擺在那里要知道羞恥,但更應該努力改過!
反觀我們現代人,給孩子取個名字,恨不得把中華詞庫里的寓意佳褒的字都選遍了!
但不見得那些名字多么高大上的孩子,長大后會有多少高大上的事跡!
誠不如古人也。
好了,插曲過了,我們繼續講子產。
公元前526年,晉國執政卿大夫、中軍將韓起來鄭國訪問,除了國事外,這次訪問韓起有一件私事要解決,那便是想得到一個鄭國人的一個玉環。
原來,韓起得到了一個玉環,但玉環應該是一對的。他費盡心機終于得知,另一個玉環在一個鄭國商人那里。
這里要弄清楚一件事,這個商人,并非是做生意的商人,而是指在鄭國的原商朝遺民。
這次韓起出國訪問,正好到鄭國,韓起便希望鄭國人幫個忙,滿足自己將玉環配對的要求。
堂堂春秋諸侯之長的晉國中軍將,相當于這個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而且韓起與子產的交情相當好。
韓起以為,這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鄭國人一定能夠幫他解決。
誰料,子產卻拒絕了,理由非常高大上:“那是人家的私物,又不是我們鄭國國庫里的東西。如果是國庫里的物件,我們當然可以奉上。
既是百姓私事,當官的不能干涉。所以,對不起,這個忙我們不幫了。”
這話一出,讓鄭國的其他公卿大夫們都很不理解,人家韓大元帥這丁點屁大的小小要求,你子產為啥要拒絕?
你子產情商挺高的啊,怎么這個時候充愣了呢?
人家主動拍韓起的馬屁都來不及,你卻不給人家面子。萬一韓起元帥一發火,搞點事針對我們鄭國,鄭國吃得消啊?
很多人來勸子產,子產苦口婆心對他們說道:“這個不是幫不幫忙的問題,而是涉及到一個大國面子和一位君子名聲問題。
大家想想看,晉國這些年對鄭國確實不錯,鄭國理應要好好搞好與晉國的關系。
既然要搞好關系,那便要主動維護晉國的顏面和信義。如果晉國重臣趁著外交之便,來要求我們鄭國干這事,傳出去對晉國不利。
而且,今天他可以要求我們辦這件小事,明天便可能要求我們辦另外一件小事。
然后小事會變成大事,到時我們鄭國總有一天辦不到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怎么辦?
相信下場肯定很糟,晉國便有了足夠的理由來指責我們甚至教訓我們。
所以,一定要堅守對大國的外交禮儀底線。有的事,雖然很好辦,但就是不能去辦。
韓起元帥本是因公出使我們鄭國,結果他卻在辦私事,而且是要求我們鄭國出面幫他辦,傳出去,對韓元帥有什么好聽的?那就是我們壞了韓元帥的名聲啊。
也許現在他高興了,但他的名聲受損,此害大于得到一時滿足的小利啊。我也是為韓元帥考慮,不讓他讓人誤認為是一個貪婪的人。”
韓起聽聞后,非常感慨。他很佩服子產,從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到其背后所隱含的重大意義,這世界上也就是子產有這個水平了。
但是,韓起仍舊惦記著那件玉環。于是,派人找到那個鄭國商人,一定要買那個玉環。
那個商人很不情愿地將玉環給了他。
說很不情愿,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公卿大夫這樣的高級官員,向老百姓買個東西,不要說基本上沒有討價還價的程序,如果能夠給個公道價格,那對老百姓來說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這就是地位差異導致在商品交換時的不公平。
所以,鄭國商人從韓起那里得到的估計是沒幾個錢,或者說韓起為人正直,但他派出去的下人就從中貪污了,性質上講就是一個強買。
鄭國那個商人很不高興。他對韓起的人道:“我們鄭國執政大夫子產大人說過,這樣的事要通報他知道。為了怕給您添麻煩,我建議韓元帥要將這件事跟子產大人通報一聲。”
晉國人簡直要懵了:我出錢來向你一個鄭國商人買一件玉器,怎么也要向你們鄭國的執政大夫通報啊?
鄭國商人看看晉國人,笑了笑道:“子產大人說過,外交無小事。我們這次交易,涉及到兩個國家,不能因此而誤了國家大事。”
韓起大為感慨,這個鄭國,在子產的治理下,果然是上下有度,規矩意識很強。連一個商人都那么有政治敏感性,子產果然了不起啊。
韓起還是將自己已經從鄭國商人那里買來了玉環一事對子產講了,他以為子產一定會說些對不起的話,比如不是不幫忙,而是考慮到什么什么。
誰料子產皺了皺眉,正色道:“元帥,不妥啊。”
韓起一驚,急問道:“不妥?”
“是啊,元帥您想想看,您的信義重要還是得到一個玉環重要?
鄭國與其他的諸侯有一個不同之處,那便是鄭國公族大夫與商人之間是有過盟誓的。
想當年,先君桓公自周地遷來此處,建立鄭國。這里原先的居民主要就是商朝遺民,他們原本也是從周地遷來的。
鄭人與商人一道在這里拓荒耕種,世代相居,并有盟誓:商人不背叛鄭國,鄭國也不能強取商人財物。
正因為有這樣的盟誓,所以鄭民與商人互相信賴,和睦共處。
今天,您韓元帥本是為了鄭國與晉國的友好關系而來,一定不想讓鄭國失信于民。
如今商人希望來對我講一聲,說明商人內心對玉環有些不舍。但您出面買,他又不得不賣給您。這個便叫強買了。
您強買不打緊,卻令我們鄭國背棄了對商人的盟誓,從而可能會導致鄭國混亂起來。
甚至,有可能導致晉國失去鄭國,這恐怕不是您所要的吧?”
韓起聽得是冷汗直冒,他對子產道:“如果沒有子產您的教誨,我這回要犯大錯了。”
韓起命人將玉環退還給鄭國商人,內心由衷感慨:子產真是知識淵博,對歷史了若指掌,而且看問題總那么深遠,真是奇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