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序
重修南平縣志序
(一)
南平昔南劍州治,延平四先生實生茲郡,有理學名邦之譽。余自束發受書,心焉慕之!民國二年春,奉簡命觀察是邦,見其君子讀書而守禮,其小民安分而力作,隱然古之遺風也。然當更化之世,患錮閉,而利交通。于是首興工藝,兼事農林,開學校以教之,而冀貧瘠者庶幾富庶焉。政暇之馀,首披邑志而讀之,曠闕百年,慨然興嘆!洎夫民國五年,兼省長李公,允議會修屬邑志之請,遂令行各屬設局纂修。余忝分督修之職,以南平為觀瞻所先之邑,命前令吳君栻聘邑之有宿學者,得蔡君篤齋、章君卓人以總其事。越四春秋告成,為表、志、傳,其目三十有三,卷二十有四。其義例,參舊志與通志局訂定凡例而為之,裒然巨集也。蔡君乞序於余,余以暇日展讀一過。見其中凡邑之天時地利無不備,民之謠俗風土無不載,官之職守政事無不書,昔賢之嘉言懿行無不詳;而又表忠,勸孝,敬節,崇義,幽潛必闡,遺逸必搜;其於人心風俗之間,順而導之,激而揚之,可謂備矣。然而陵谷變遷,滄桑興感。知故而不知新者,夏蟲不可語冰也。可經而后可權者,君子不可虛拘也。故是志之修,定其部居,歸諸體要。意雖主乎因,而損益折衷補苴薈萃,義兼取乎革。誠以政由俗革,道與時通。吾愿讀是志者,知損益因革之異宜。而奮發振興之。尤有待於邑人士也。是則余之所厚望也夫!
中華民國十年一月溫陵蔡鳳序于建安道署
(二)
南平,東越之奧區也。城扼于山,溪亂于石,其巔崖律崒件1急流驚湍,若有抑郁不平之氣者焉。顧地當閩北之中,居高建瓴,控三山而帶兩溪,噤喉水陸,屹然險固,又雄視上游一巨鎮也。今天下亦多故矣,辛亥以還,政體改革,海內騷然。群不逞之徒,假名義而便己私者,所在皆是。延郡菁密,盜藪潛滋,始而行劫殺人,繼且據城稱變,閭閻蕩滌,村市為墟。吾民顛沛流離之苦,有不忍言者。余奉令來駐是邦,蒐討軍實。里豪巨憝,既禽獼而草薙之矣。其惴軟2脅從者,則傳檄各邑,諭之歸農。邇來幸稍安輯,得與此邦賢士大夫相接晤,溫純樸茂,藹然有延平、豫章之風,又未嘗不欽而敬之。兵事既戢,文治以興,南平邑志之修,于焉告竣,邦人士請序于余,余維瘡痍之甫復,而民志之日休也,撫今追昔,樂觀厥成。為序其山川形勢,與夫世變所經,概略如此。后之覽者,亦將有盛衰興復之感歟!若夫例別條分,征文考獻,則自有在事諸賢之序在,茲不贅。
民國十年二月湘南徐鏡清
【注】
1.律崒:山高峻貌。史記囗司馬相如列傳:“其山則盤行岪郁,隆崇律崒”。
2.惴軟:恐怕,怯懦。
(三)
昔韓宣聘魯,見易象、春秋曰:“周禮在魯”。故覘國者,知其國粹之能保,即知其政教風俗之所留貽也。夫地無廣狹,治無大小;武城絃歌,而巖疆易使;單父臥治1而下邑得人。吾人一行作吏,百廢待舉。然有視為可緩而實急者,邑志是也。蓋年歲代遷,有古人難作之嘆,是以文獻不足,愈久而愈失其真,及此而修之。是亦難得易失之時也。韓昌黎曰:“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故善作者必待乎善述,而后一邑之政事文章,嘆觀止矣。間嘗考舊志,南平承有宋理學之盛,儒先輩出。人文薈萃,民樸俗醇,禮教燦然。越清初,邑始獨為志。至嘉慶再修,迄今逾百年矣。洎民國初建之五年,閩省議會提議修各邑志。上峰令至,余聞之竊心焉喜!以為是亦禮教之一端也。使余邑國民睹是志,而知親賢樂利之所由來者遠,不亦善乎!乃於丁巳六年開局采訪,延聘孝廉蔡君篤齋、章君卓人總其成焉。越四秋,修始告竣。走柬乞序于余,余觀其條目整齊,門匯分析。令人一覽,而知其事實悉備也,余何贅焉?然余有期於邑人士者,夫楊、羅、李、朱四賢之流風馀韻,遠而未湮,在人能自得師耳。孟子曰:“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其是之謂乎。故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俱不朽。凡志之所載,曰某也遺愛在民,某也俎豆不祧。其他偉節瑰行,美不勝紀者,大書而特書之,亦以見斯邑政教之隆,風俗之美,有足多也。是為序。
中華民國九年孟冬上浣前署理南平縣知事江蘇吳栻謹序
【注】
1.臥治:稱頌政事清簡。
(四)
一邑之志,猶一國之史也。雖紀載有詳略,體例有寬嚴,而述往事示來者,其義一也。南平為有宋四先生過化之區,吾道南來,人志蔚起。士食舊德,農服先疇。親賢樂利之休,聲明文物之盛,於今為烈。而邑乘之所流傳,由來久矣。惟舊志自清代嘉慶以還,闕焉未修。事曠百年,文獻之存者蓋寡。而辛亥鼎革,時移勢易,不勝滄桑之感。則咨諏博訪,亦曰艱哉!然古者太史陳詩,以觀民風。一邑雖小,亦在輶軒1之所采。征文考獻,責在有司。邑乘之修,曷可緩乎。余於己未八年,權南平縣篆。適邑人纂修邑志,將次蕆事,及今冬告成,請序於余。觀其為書,條目燦然。一本省通志擬定凡例,而參諸舊志。搜羅必廣,采擇必嚴,信實錄也。凡一邑版圖之大,山川之勝,物產之富,詩書禮樂之貽,振廢起衰之故。后之覽者,得以興感焉。於是邦文獻,豈曰小補也哉。
中華民國九年歲次庚申仲冬月前權南平縣知事漢陽周賡慈謹序
【注】
1.輶軒:輕車。古代帝王的使臣多乘輶車,后稱使臣為輶軒使。
(五)
邑之有志,由來尚矣。然自歐化輸入,人競新學,凡志乘1之作,流俗多以不足重輕置之。而不知網羅散失,辨析是非,述往事以昭示來許,使讀者慨然興起,相與廉頑立懦2,革薄從忠,其關系於政教風俗者至深且巨,非僅以為文獻之資已也。南平邑志,舊附於郡。其析而為書者,昉於前清康熙年間,朱邑令夔。越嘉慶十三年,楊邑令桂森乃一修之。自是厥后,迄民國紀元,中間相隔百年。可紀之事,指不勝屈。而闕焉未備,考古者每引為憾事!歲丁巳,吳前令希敬,始奉檄重修。聘邑中孝廉蔡君篤齋司總纂,并延致知名士,以贊襄其事。歷四寒暑而書成。適予今春權邑篆,謀以付剞劂3。自愧於斯志,初未嘗有所裨助。而竊以得睹成書為幸!因反覆讀之,見其於沿革、山川、物產、職官、禮俗、藝文等類,可備一方掌故者,則為之斟酌損益,以仍其舊。於學校、選舉、捐稅、實業、交通、外交等類,其事屬創舉者,則為發凡起例,以啟其新。而尤於循吏、名儒、忠孝、節義、以及文苑、獨行4諸傳,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凡以為勵世磨鈍計,意至深也。於戲5,操觚6者之用心可謂苦矣。夫南平為道學重興,淵源所自之地。楊、羅、李、朱四先生之流風遺澤,至今未艾。以言道德,則師其言行之一節,便可為鄉里善人。以言政治,則內圣外王7之學,班班可考。所謂措之一邑,而一邑治。措之天下,而天下治是也。世方更化,百度維新,竊以為政之要,必先之教,而教必本於道。政可因時以制宜,道則歷久而不變。予昔幕游閩中,上游各邑。案牘之馀,每喜讀四先生所著諸書。雖不能蘄至乎萬一,而確有見修、齊、平、治之旨,如日月之經天,如江河之行地。今幸承乏此間,覽斯編所載前賢之嘉言懿行特詳,敢不以向所景仰者,而益加自勉!并期與都人士共勉之也哉。
中華民國十年歲次辛酉夏月代理南平縣知事浙紹沈鏡元謹序
【注】
1.志乘:志,記志。乘指史乘。
2.廉頑立懦:頑夫變成廉潔,懦夫變成立志。
3.剖劂:剞曲刀,劂曲鑿,指刻印。
4.獨行:獨特高尚的節操。
5.於戲:同嗚呼。
6.操觚:操,持;觚,木簡。指作文。
7.內圣外王:內以圣人的道德為體,外以王者的仁政為用。
(六)
今之世,我國國境內,就行政之便利,定為一地方,京兆1,二十二行省,四特別區域。綜其下轄縣,千有數百。考厥沿革,大半縣各有志。然天文、緯候、山川、地理、人民、戶口、賦稅、物產、學校、武備、實業、交通、外交、禮俗、均有自然政治之關系;非僅征文考獻,成一代之紀載史,徒備庋藏,而供蠹蝕已也。故以優良之人種,占優良之地勢,便能相得益彰,日趨強盛。非是則日就衰亡,幾為世界之公理。是以人文,固藉自然地理以發生;而自然地理,又非人文不足以發明而光大之。閩上游各邑,首指南平,本延郡之負郭。山溪奧阻,俯視省會,有類建瓴。以言用兵形勢,誠力扼要。辛亥改革以還,中原多故,萑苻2因而俶擾。南平以上各邑,咸苦不靖。鳴鏑在郊,絃歌頓輟。余以戊午冬,總師是邦,稍事綏輯,旋慶安堵。乃得進而與邑之賢士大夫,從容坐談。知為有宋以來,理學名邦。楊、羅、李、朱四先生馀風未沫。士多讀書守禮,小民亦知安分力作。固儼然具有優良之人種,非不可興實業善交通,而猶未能銳於進化者,則地勢為之也。夫民無異性,俗有異宜,因其利而導之,知其宜而制之。是在當局者善為之謀,非余言所敢越俎也。往與蔡鏡湖道尹,握手南劍州戎帳中。見瘡痍甫復,不禁慨然!世變日新,民生日困。文治之布施,不容一日緩。忽忽居諸,又已三更裘葛。余方理省防,駐福州,而邦人士以新修南平縣志書成,持示一編,展讀終卷。部居燦列,含有政治史,文化史之性質,足以發明地理人文之關系。視我國舊日府縣志,編纂義例有進。且與余向日對政治家論治所欲言者有合也。爰樂而為之書數言簡端,請還質之鏡湖道尹,以為何如?
民國十年九月陸軍中將前福建陸軍第一師師長省防司令皖亳姚建屏序於三山軍次
【注】
1.京兆:即今北京。
2.萑苻:澤名。左傳囗昭公二十年:“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后因稱盜賊出沒之處。
(七)
南平縣志重修告竣,客有自劍津來,乞序於余,且謂:是書得以早告成功,非公暨蔡道尹之力不及此。余聞之而疑!請客自申其說,則曰:民國五年,奉令通飭各縣設局重修志書。案南平縣志,修於清嘉慶年間,迄民國紀元,約相隔百年。中間可紀之事,應行采訪者,頗費時日。迨民國七年,采訪略備,而南北構釁,敵焰方張。永、將、建、泰各縣相繼淪陷。所在志局,輒遭蹂躪,稿底無有一存者。而南平處峰火緊迫之中,局內諸同志,獨得相與從容討論,起訖僅及四載,編纂成書。當日設無我公身臨前敵,督率各將士拚力捍御於外,蔡道尹之維持秩序於內,曷克臻此。且也南平為上游之樞紐,即省會之咽喉,倘有疏虞,非但志局早為永、將、建、泰之續,其影響所及,蓋有不堪設想者。迨后劃界嚴守,旋將各縣完全收復,地方無事,我公奉令,整旅回省,都人士思之,敢忘其所自也?余曰:當日之役,嘗膽臥薪,枕戈待旦。幸不負國負民,此皆文武職守所當然。且系密承督帥李公、師長姚公,默示機宜,詳為指揮所致,半亦一方文獻之幸,余與道尹何力之有焉。惟念余奉令調省,已一年矣。聞客語,追維疇昔,與蔡景梧道尹,誓死保守延城,其情景仿佛若昨日事。雖不敢引為己功,而上游為理學名區,足見三代之直道猶存,其意至可欽佩!獨惜余武人,於文翰一道,素未精究。且是書精義已為鴻篇巨制,抉擇無遺,亦無取再贅。茲只將與客問答之言,拉雜書以付之。其可災梨棗與否囗尚希諸君子酌之。
皖六張清汝志於閩垣防次
(八)
觀政於朝,觀俗於野。國政之張馳,恒視出治者之良否為轉移。而風俗之隆替,則在士大夫平日之所蘄向,與夫提倡者何如耳。國史紀一代之掌故也,而于風俗每略而不詳。志乘紀一邑之文獻,而于風俗政治均莫能外。此輶軒之采之所及,而觀于鄉,有以知王道之易易也。南平風俗,夙號敦龐。自有宋大儒迭出其間,而海濱鄒魯稱極盛焉。今雖代遠年湮,而入其邑聚,士食舊德,農服先疇,型仁講讓,先儒之流風遺俗,猶有存者。且地居東西兩溪之總匯,形勢險要,山川阻深。不獨物產如松杉竹箭之屬,為天然之寶藏;而九峰蟠結,誕生哲人,是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均占優良位置。故志書所載,如隱逸,如節孝、如道學、如文藝,皆足以昭往古,而示來今,則邑乘之纂修,其關系顧不重哉。蔡篤齋先生,為遜清名孝廉,實纂其事,成一家言。越三載而書成,越六載而書始付梓。維浚綰篆斯土,兩度春秋。但惜軍書旁午,於教養兩端,闕然未講。既無以盡公仆之任務,將何以慰我都人士喁喁望治之忱。尚幸是書告成,洛陽紙貴。有以卜邦人君子,披閱是編,而知風俗之醇茂,非一朝一夕使然;與其典章文物,所以相養相生者,此來有自。有為之先,尤貴有為之后,庶循既進之程,而益臻光大也夫。
南平縣知事劉維浚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