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 南平縣志
- 吳栻
- 4889字
- 2016-01-04 09:59:23
一盛字廒,儲谷一千一百六十五石一十七筋。
一世字廒,儲谷一千零七十七石一十七筋。
一大字廒,儲谷八百六十四石。
一有字廒,儲谷九百六十三石七十七筋。
一豐字廒,儲谷九百二十四石七十八筋。
一年字廒,儲谷九百四十七石零一十筋。
以上共儲谷九千一百二十九石六十九筋。
舊義倉在城城上坊。
一時字廒,儲谷九百一十九石三十五筋。
一和字廒,儲谷八百五十石零六十二筋。
一歲字廒,儲谷八百九十石零一十八筋。
一稔字廒,儲谷一千一百八十石零八十二筋。
一物字廒,儲谷一千四百三十二石四十八筋。
一阜字廒,儲谷一千四百三十二石四十八筋。
一安字廒,儲谷八百零七石四十四筋。
以上共儲谷七千五百三十八石五十九筋。
豐衍倉
一瑞字廒,儲谷二千六百零五石二十七筋。
一盛字廒,儲谷二百三十石零六十筋。
一新字廒,儲谷九百五十七石。
以上共儲谷三千七百九十二石八十七筋。
舊育嬰堂
宋有舉子倉,嘉泰間,知州事葉筠建,又有提舉司舉子倉,嘉定間,知州事劉允濟建,久廢。清乾隆十年,巡道明福,飭建育嬰堂,即縣治前龍鼎坊觀音堂,乾隆十三年,知縣蘇渭生建,知縣李浚源、趙愛重修,五十年圮,僅存基址。舊有堂內款項共計銀一千零一十余兩,但付之移交。后自乾隆五十八年起,至嘉慶九年止,清查開報於各前縣賠款追補。堂本息銀共一千三百二十四兩二錢四分,并無移解,只載空冊。又有額征田租谷一千筋,俱載前志,今失管。又園租項下年收租九兩二錢三分七厘,其各土名佃人,俱載前志,今失管。又載年完新興里三圖八甲育嬰堂,額銀三兩零九分一厘,米六斗七升四合,今亦無著。
新建育嬰堂
在紫芝坊,舊屬天寧寺僧舍,清同治七年,知府趙均建議,倡設育嬰堂,詳請巡道周立瀛,飭同知縣陳培桂,紳董曾世霖、胡云章、王世錞、任潢1、林運昌等,籌辦經費,定章立案。堂屋二進外,建牌坊一座,前為大門,左右兩廊,天井中為正廳,旁為堂董辦事房,后廳外墻屋,為乳婦育嬰室。再后有小庫一間,為貯谷倉。大門外另有小庫屋一植,賃人住居。其正廳及門樓,於民國元年舊歷十一月,即新歷一月一日申時被火回祿。至民國四年,道尹蔡鳳撥款重建,煥然一新。自趙前守向舉董事二人,一駐堂,管理出入嬰孩,監察乳婦。一經理,銀錢收支,及造女嬰衣裙。各支月薪,錢六千四百文。用堂丁二名司看門,兼雇乳婦,抱嬰出入寄養,及收租谷等事,每名月給工食錢四千文。雇乳婦四人,堂內駐養,每人月給乳資伙食錢五千四百文。原始經費,茶船過境,大箱抽錢二文,小箱抽錢一文。鹽船每只抽錢百文。又各商戶多題善愿,以三百文為一愿。比時茶葉大興,各款抽題,不下三四十千文。除常年用費外,置有田谷一百余石。迨光緒間,茶市淡泊,善愿難題。而女嬰又多,入不敷出。十六年,經堂董林茂年、謝金章等,稟請添費,巡道司徒緒,諭令於排關項下,按月補助錢二十千文。二十一年,又懇道憲翟伯恒,批準每月加給錢二十千文。自后按月領錢四十千文。民國元年,鹽政歸官,船捐停收。經堂董邱延祥等,呈請邑長葉大章,轉呈鹽政處批,事關善舉,應準堂董照章抽收。現每年約收一百六七十千文,茶捐項下每年約收二百七八十千文。又田租谷,每年約值二百千文左右。所養女嬰,每年不下百數,出入僅敷支用而已。
救生局船始于清光緒 年,知府、 委員紳辦理。造救生船十余只,分泊各險灘。自城溪南至三都口一帶守候,遇險赴救,每只水手二人,其經費附抽木排百貨捐。派董二人經收,年約征洋二千余元。至民國四年,設水警察,因籌警費無款,提充解省,將船裁撤,自是遂廢。
養濟院在西郊外夫人宮坊,宋紹興中,郡守呂行已2建。明洪武間,知府唐鐸重建,為孤貧男婦棲止。額內孤貧四十二名,日給口糧銀一分,衣布銀在外。額外一十一名,口糧照給,無衣布。
存恤院原在水南南莊,后改徙水東劍化閣下僻處,為孤癩男婦棲止。額內孤癩四十二名,日給口糧銀一分,衣布銀在外。額外十二名,口糧照給,無衣布。
安樂社宋嘉定通判詹大椿創,或二十里或三十里置一舍,使道路疫病之人歸養之。
義園
叢冢庵在城東,宋乾道間,郡守李庾辟地,聽民不能葬者葬之。為兩塔,以別男女,召僧守之,月給香米。后林潔己3再辟一所,筑培圍之。
安福庵宋寶慶初,知州事傅康創,以聽民葬。
倉一庵
漏澤園宋嘉定間,知州事林潔己置,聽民收葬,禁火葬,停柩皆使安厝得所。明置四園,一在城東演仙下里,一在西劍津里,一在城南崇福里,一在城北演山下里。成化間,知府鄭時,弘洽間知縣陸嵩建。
義冢一在太古山,明萬歷間,知府薛藩,署縣徐久德置。
一在鑿灘瓦廠,建廟置田,有碑記,舊志名東義冢。一在水南坊,牌統以墻。舊志名西義冢,皆清知府周元文立。
一在溪東地藏堂玉屏山右,郡判楊毓建,易民山,聽民埋葬,兼置田六段,坐落崇福,計苗三斗,給地藏僧收,掌看守封識。舊志名東南義冢。
一在北郊外,乾隆十二年,知府胡寶琳,捐俸銀三十六兩,買民人張映西山場一片,坐址后峽地方,有碑。
一在西郊外對河,嘉慶五年十月,知府廣善,捐俸銀番二十圓。買民人胡世楷等山一片,坐落水南地方,土名新鋪后門,其山上至山頂,下至魚池,左至坑,右至小較場南營菜地,上下有石界牌二片,并記。
一在東郊外,嘉慶五年,民人黃玉標、黃孔文,愿將劍浦坊土名小八卦山一片捐出,橫六丈四尺,直三丈六尺,聽民自葬。余山仍屬黃姓管理,立有界牌二片。
一在東郊外黃家碓后,乾隆三十年,民人吳朝元,設立義冢一座,聽民自葬。又於三十二年,在玉屏山,地藏壇對山,造義冢三座,更於大路外段立義冢四座,令子每歲於秋仲,焚燒紙帛。
一在城西郊外,無祀壇左,嘉慶五年,闔邑公捐,筑墻為園,聽民自葬。
【校】
1.任潢:原本作“在潢”,今據改。
2.呂行己:嘉靖延平府志作“呂行巳”。
3.林潔己:嘉靖延平府志作“林潔巳”。
祠祀志第二十
明有民人,幽有鬼神,其義一也。古先哲王,有報本反始之祭,而禮隆於郊廟社稷。有報功昭德之祀,而義通乎忠烈賢良。書曰:“類于上帝,禋于六宗(一),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祭法曰:“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若夫九黎亂德,神人雜糅,陳風好巫,冬夏歌舞。故祭非其鬼謂之謟,祝史正辭謂之信。季氏旅於泰山,夫子非之。裨灶請禳鄭災,子產不與,其知道乎。然君子過廟生敬,陟乎禮神之囿,游於舞雩之下。夏松殷柏周栗,穆然有故國喬木之思焉。況乎頑廉懦立,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者乎?故舉祠祀之有關於風化者,以志之。
【注】(一)六宗:孔安國傳認為是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六種神,各家說法不同。
壇廟附府。
社稷壇在城西,府學舊址后山之巔,宋元豐中建,明洪武七年重建。定禮制,刻石於壇。其壇北向,四方二丈五尺,高三尺,東西南北階各三級。立石主一於壇之南,又置木主,一曰府社之神,一曰府稷之神。傍有神廚、神庫、宰牲房、齋房,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郡守率屬舉祀,畢,藏主於庫。清代仍其制,民國四年,知事林揚光,奉官產處,賣與夫人宮坊眾。
風云雷雨山川壇在城西,舊射圃之左,洪武元年,令府州縣祀境內山川,其后又令以風云雷雨,并城隍合祭壇一,而設位三。中祀風云雷雨之神,左祀境內山川之神,右祀城隍之神,悉南向。每歲春、秋致祭如社稷壇。舊壇位在水南劍津里,正德十五年,知府歐陽鐸,以渡河不便,改建今所,齋堂廚庫營建如額。清仍其制,民國始廢。
先農壇在城西虎頭山,有神廚、齋房,清雍正五年建,乾隆二十四年重修。祀先農神位,每歲孟夏亥日,巡道率屬致祭耕籍日期。每年十月初一日,禮部頒歷,預擇吉奏聞,行各省督撫轉飭府州縣同日一體遵行,祭儀加社稷壇。禮畢,各官換蟒服,不穿補褂,候吉時行耕籍禮,巡道秉耒,知府執青箱,知縣播種,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農夫終畝。各官加補服,率耆老農夫望闕行三跪九叩頭禮。四月常雩,亦在先農壇行禮,壇設社稷先農山川神位,儀如前。延平耕籍,自清雍正六年始,經縣令馮叔,奉文動項銀三十四兩五錢六分,買籍田一段,四畝九分,載苗二斗八升八合,坐落東郊外演武場后,土名蔡家碑,年收租谷八石四斗二升四合。每年準動支谷五石,無論谷價平貴,除完糧五錢七分五厘,米一斗二升八合外,供先農祭品銀二兩。余谷匯入常平倉,收貯冊報。
附雩祭清乾隆十一年奉部文,每年四月 日舉行,如歲旱,則祈雨,亦曰雩祭,若澇,則祈晴。
府城隍廟在府治西北,紫芝嶺上,東岳宮址。先為羅豫章書院,今碑尚存廟中。舊廟在開平坊鼓樓前,洪武二年改建縣學之右,正德十二年,知府廖紀,同知萬廷彩,移建舊縣治址。嘉靖二十八年,知府范來賢改建城西北隅,東岳宮舊址,歲無特祀,合祭於山川壇。厲祭,則迎神主之。凡有司初蒞事,必齋宿廟中,陳牲告神,而后履任,及祈禱水旱,必先牒告,而后禱於壇。
縣城隍廟在縣治前稍東,舊無特祀。康熙三十二年,知縣陳兆聲始建立,祀田有碑記。乾隆十三年,知縣蘇渭生重修。
厲壇在城北岡上,洪武九年建。祀無祀鬼神,有廳堂、神廚、神庫,歲以清明、中元十月朔日致祭,先期主祭官牒告城隍,屆期迎神位於壇上以主之。
無祀壇在西郊,有神廚、齋房,無祭典。旁有義冢,火葬者多在其間。按無祀者,厲壇也,古郡邑與鄉皆有之。北厲壇為郡厲,此疑為邑厲。
龍神廟在城南九峰山麓,原是萬福精舍。乾隆十一年,知縣蘇渭生改建。
火神廟原在南門城樓,清乾隆二十九年,改玉清宮傍文昌祠祀之,營中另建有廟,在箭道內。
設廳廟府設廳廟,在開平坊,祀宋南劍州知州張,敕封忠佑王。縣設廳廟,在縣治儀門外東,明知縣商之彝建,清乾隆十三年署縣陳鼎,二十六年,知縣趙愛重建。
旗纛廟在延協副將署右衛,后山之巔,俗名九峰堂。乾隆三十年,改建酒務巷坊箭道內,祀軍牙六纛神位。以霜降日用少牢禮,協鎮官具戎服,率屬致祭。凡出師迎旗祀之,師旋歸於廟。
馬王廟原祀於衛后五帝廟右側,乾隆八年毀,三十年改祀箭道。
土地祠府土地祠,在府署儀門外東。縣土地祠,即設廳廟,春、秋致祭。民間土地廟有三,一在小普通嶺,又名土地公嶺,寬不盈丈,而神特靈。一在梅峰坊圣者堂之右,廟貌雖微,有求皆應。一在虎頭山。
特祠
道南祠在城北龍山巔,明成化元年敕建。祀宋儒楊時,以羅從彥、李侗配。是年,有請以時從祀孔子廟庭者,翰林院議從鄉郡立祠致祭,制可之,賜道南匾額,知府鄭宗良建祠,何喬新有記。弘治八年,議準從祀,以此為專祠,仍世襲后裔衣巾守之。春、秋仲月上庚日,郡守率屬致祭。嘉靖元年,僉事吳昂,以其地僻遠,不便祭謁,議改府西城外,舊豫章書院為之,而舊祠仍存。嘉靖二十八年,知府范來賢,因遷府儒學於城西,又改建四賢祠於舊文廟之址,以祀楊、羅、李、朱四先生,而前祠并存,為有司祀事之所。萬歷三十九年,知府倪朝賓修,清康熙十九年,協鎮楊履道建,三十七年,知府范光陽復建前廳。四十五年,御賜楊時祠額曰:“程氏正宗”。羅從彥曰:“奧學清節”。李侗曰, “靜中氣象”。五十七年學院李鐘峨,捐銀八百兩,知府任宗延,捐銀四百兩,重建道南文公二祠。先是順治十三年,巡按朱克簡,修建四賢祠,置壽山、徐洋、大內、隔頭、橫坑尾等處,苗田二石一斗,充為祭田,有碑記。乾隆三十年二月龍山野燒,延及華表饗堂田碑俱毀,僅存大門及寢室。十一月,巡道楊仲興,知府傅爾泰,知縣衛克重建。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四日毀,次年巡道徐兆豐,知府劉傳福,知縣張元鼎重建。祭典每歲春、秋仲月致祭,原支地丁銀八兩,后四兩,楊姓裔生輪收。巡按朱,捐祭田另祭。有何喬新道南祠記,蘇章道南祠詩,徐即登四賢祠詩。
文公祠在道南祠左,明正德間,知府歐陽鐸,以朱熹有功后學,且產於茲郡,特建祠祀之,春、秋致祭如道南祠。嘉靖三十二年,知府沈鎜重建,萬歷三十九年,知府倪朝賓修。康熙十一年,教授鄭泰樞率裔孫朱弼、朱上達等,募建祭項。明弘治四年吏部聽選監生林海,奏準尤溪南溪書院,每歲春、秋二丁之后,賜以特祭於誕辰,量給品物,依禮致祭。清,每年九月十五日誕辰,動支地丁銀四兩,有司行祭。乾隆十二年,牛員朱紹李等,呈清知縣蘇渭生,詳準撥糧銀六兩,春、秋二仲末丁致祭外,裔孫輪收。巡按朱捐田租谷,自行祭祀。徽商陳程呂等,公捐買鳩源土名界樹垅等處田七段,載苗三斗九升五合四勺,共收米四十斗,為修祠之費。巡按朱捐祭田,詳見道南祠注,有耿定力重建祠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