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 南平縣志
- 吳栻
- 2960字
- 2016-01-04 09:59:23
羅豫章祠在羅源里南山,明弘治間建,嘉靖知府范來賢修,有記。萬歷二十八年,知府陸志孝修。四十年,督學馮公珽,給十八世孫羅文林衣巾,后圮。康熙四十五年,監生羅圻彬重建。五十七年,督學李鐘峨,捐金五十兩重修,而以寓賢艾南英木主附祀。乾隆十三年,知縣蘇渭生,捐銀十兩,付奉祀生羅萬選修葺。有范來賢羅源祠記,沈涵碑記。
李延平祠在城天河坊,明正德間,知府歐陽鐸,毀淫祠以改建,給祠田。嘉靖間,僉事吳昂,議以羅、李二先生已配祀楊龜山於道南祠,其歲時子孫各領祭焉。十九年,知府裴椿,三十一年,知府沈鎜、同知曾子欽疊修費宏,游居敬有記。萬歷三十八年,知府倪朝賓修。清順治十四年,代巡王應元重修。康熙五十五年,學院車鼎晉,捐金四十兩,知府任宗延,捐銀十兩置祠田。乾隆七年,學院于辰捐俸一百兩,附祠生李元璋重修,有記。十二年,裔生李騰輝,呈準年撥地租銀六兩,給與辦祭,春、秋二仲,請官行禮費。游子三記,并徐渭謁祠詩,載入藝文。光緒十八年,知府唐寶、教授李錦重修。宣統二年,巡道彭述,知府惲毓嘉,稅厘局即補道俞鳳官,知縣王擴中,捐俸重修御書閣。紳董章云漢、葉玉楨、應昭德、章有年等督修。
大忠祠在龍山道南祠右,明正德間建,祀宋丞相文天祥。以太監趙時賞、少卿陳龍復、寺簿劉沐、總轄呂武、檢院林琦、提刑何時配享。康熙三十七年,知府范光陽,復以明知府王士和入配。春、秋仲月上庚日,郡守率屬致祭。前春坊中允謫通判郭希顏,置祠田三十五石有奇,自為之記。萬歷三十九年,知府倪朝賓修。順治十三年,巡按成性捐俸,江西陳景星、洪應祥捐資,募眾重修。康熙三十一年,知府張楷、知縣章世德同建。六十年,知縣文國繡,乾隆十三年,知縣蘇渭生重修。祠正中有“兩間正氣”額,康熙已卯,范光陽題有記。有郭希顏祀田記,黃鞏忠義祠張程祭文,并大忠祠詩,張恒詩,龔貞詩,張秉誠詩,曹國楫詩。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水人,年二十舉進士第一,考官王應麟奏其策古誼若龜,忠肝如鐵石。德祐二年,奉使元軍,伯顏拘之,北行太平州,步卒呂武脫之於鎮江,乃由溫州浮海至行在,為樞密使,開府南劍州,募兵復邵武。次年六月,兵潰空坑,妻妾子女皆見執。元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張宏范至潮陽五坡嶺,天祥被執,送京師,不屈。十九年死於柴市,臨行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妻歐陽氏收其尸,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王文恪贈聯云:千秋不化萇弘血,百折難回豫讓心。
趙時賞字宗白,和州宗室。咸淳元年進士,累官知宣州旌德縣。德祐元年,以功升直寶章閣軍器大監,從二王入閩中。益王即位,天祥開督府於南劍,奏辟參議軍事,江西招討副使,假以偏師當一面。時賞風神明俊,議論慷慨,有謀策,尤為天祥所知。空坑之敗被執,不屈死。
陳龍復泉州人。與天祥同年登第。天祥開府南劍,復為福建提點刑獄,遷督府參軍,給餉治兵,天祥賴之。空坑之敗,復幸得脫。天祥進屯潮陽,方飯五坡嶺,張弘范兵突至,天祥被執,復死之。
劉沭1字淵伯,天祥鄰曲,少相狎暱。沭性誠實,而機警。天祥起兵,辟補宣教郎督府機宜。天祥出使,沐領兵還。及開府南劍,沐收部曲來會,改授太府寺簿,專將一軍,為督府親衛。時江西忠義,皆沭所號召。空坑之敗被執,與其仲子同日死。季子又從天祥,死於嶺南。
呂 武太平州步卒,天祥出使,隨天祥於汀梅間,應募從行,脫鎮江之難,循海南還,武力為多。及開府南劍,以功補官,令結約州縣起兵相應,道阻復崎嶇數千里,挺身患難中,化賊為民。衛官將數千人出江西。以遇士大夫無禮,死於橫逆,一軍揮涕葬之。武,忠鯁出天性,不避強御,而好面折人過,多觸忌諱,故及於禍。
林 琦閩人,德祐二年,元兵既迫臨安,琦於赭山,結集忠義數千人,捍御海道。以功補宣教郎督府,主管機宜文字充檢院。天祥開府南劍,琦佐其募,外文采,內忠實,數涉患難,無怨懟詞。及潮州移屯,琦俱被執,至惠州,遁復執之,北行赴水,為吏所持,至建康,以憂憤死!
何 時字了翁,撫州樂安人。天祥同年進士,知興國縣。天祥起兵,辟署帥府機宜,帶行監文思院。天祥入衛,任留守,分司吉州,吉州下時,脫身歸鄉里。益王立,天祥開府南劍,時起兵趨興國接引,以時帶行監江西提刑。時聚兵復崇仁縣,未幾兵敗,削發為僧,竄跡嶺南,自號堅白道人。
王士和字瑞育,號味艾,金溪人。崇禎庚午舉人,歷兩都之變,衰慟幾失明。丙戌七月二十六日,以兵部主事知延平府,八月二十二日,征南將軍貝勒孛薄師城下,百僚已爭先擁衛去,和獨留守,軍民逃竄殆盡。公題署壁云:“闕風烈烈搗虛城,正氣從來履險貞。一月守延甘殉難,孤忠千載有誰明。”遂衣冠懷印,北面再拜,縊死。
天后宮在大東門內,李招討祠左,清乾隆三年初建后殿,五年復構前殿。乾隆十六年,更結戲亭,飛樓畫棟,規制宏麗,頗稱勝概。天后原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乾隆二年,褒封福佑群生,二十二年,經冊封琉球正副使全魁,周煌奏準,欽奉諭旨,加封誠感咸孚,乾隆十八年,詳定閩省祀典,春、秋致祭。嘉慶六年十一月間,奉旨天后父母,制造神牌安奉,春、秋致祭。光緒 年七月毀。 年重建, 年重修。
賢良祠在大東門內,李招討祠右,清乾隆五年建,二十三年修,祀惠獻貝子神位,有碑記。今祠已廢,碑記尚存。
名宦祠在縣治大門外稍西,本祀明知縣陸嵩、江良貴,以遷建縣治故,后益以知縣陳夢麟。康熙三十三年毀,乾隆二十八年,知縣趙愛重建,春、秋致祭。
九烈祠在城北鎮街,明嘉靖十五年,知府沈大楠建,清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趙愛重建。祀宋、小常村婦,及馬氏、廖氏、元,林氏愈娘、明,張氏陂娘、縻氏曹婢、張氏貴娘、陳氏月娘、祐溪貞女。康熙戊子,知府周元文,子婦李氏死節,附入。后復附以梅氏、管氏、章氏,為十三烈矣。日久就圮,乾隆 年,知縣黃銓重建。
小常村婦傳見烈女。
馬氏范旺妻,順昌人。紹興初,土軍陳旰等作亂,殺其夫并子。馬氏奔視,賊脅污不從,遂節解之。
廖氏民妻,沙縣人。紹定初,為賊所掠,命之歌舞。廖罵曰:“我恨不磔汝肉,寧肯悅汝耶。”賊怒殺之,時廖有娠,販欲窺州城,刳腹觀男女,以卜進退,剖之得女,遂引去。招捕使陳具聞,贈懿節夫人,鄉人立廟祀之。
林氏劉國美妻,名愈娘,沙縣人。至正末,江西寇鄧克明破縣治,氏失夫所在,匿草間,為賊所掠,迫以行,時同行鄰婦十余人,至安濟橋,謂諸婦曰:“吾寧死不受辱!”復拊其懷中子曰:“我之不辰亦汝之不辰也。與其棄於道,誰憐而鞠之?不死猶死也!”痛哭投河而死。通判劉總以聞,詔旌其門。
張氏彭阿積妻,名陂娘,尤溪人。幼有操,適彭,事舅姑以孝。洪武中,阿積溺死,誓不再適,以育遺孤。舅姑欲奪其志,許聘之日,投河死。
縻氏傳見烈女。
陳氏張文宗妻,名月娘,順昌人。正統十三年草寇亂,執氏欲以獻賊首,過西渡,紿賊曰:“汝若系我,我告汝主帥,必將遣汝。”賊懼釋系,舟至中流,投水死。
張貴娘將樂人。正統戊辰,沙寇入境,貴娘年十八,賊執之,將舁去。張紿曰:“請斂首飾以隨。”賊允之,得脫,潛入屋后,投池水死。儒士駱善為作傳,嘉靖二十九年,知縣王鈴立碑記於學西南,同溫烈婦,旌曰;雙烈。
祐溪貞女失姓名,沙縣人。正統十四年,賊鄧茂七破縣治,貞女匿草間,遇兩賊欲脅之從,女計卻之,許過溪即從一人,以終所事,兩賊信之,扶至橋心,女忽以兩手結賊,投之淵,俱溺死。弘治四年,憲副楊澤,郡守蘇章,立祠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