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倪坑鋪十里,崇福里。
吉溪鋪十里,遷喬里。
茶洋鋪十里,金砂里。
龍源鋪十里,長安北里。
武步鋪十里,長安北里。
安濟鋪十里,崇福里。
金砂鋪十里。
白砂鋪十里,金砂里。
清風鋪十里,長安北里。
峽鋪十里,長安南里。
以上十鋪,每鋪額設鋪兵七名。每鋪每季各給銀一十四兩九錢七分三厘。
東西南二十六鋪,共鋪兵一百六十六名。全年額工食并勻閏,帶征銀一千四百二十兩零二錢九分六厘,四季給發,每季給銀三百五十五兩零七分四厘,每名應給銀二兩一錢三分九厘。
外有羅源鋪羅源里。
大蓋鋪云蓋里。
鳩源鋪云蓋里。
嶺頭鋪尤溪界。
赴尤溪山路,不屬大道通行之區。
冷 鋪在城四隅,人煙輳聚之區,每十余家設一所,藏滅火之具,於中夜輪流守宿,以備緩急,兼防盜賊,今廢。按宋紹熙間,守胡舜創立水鋪以防火,冷鋪即其遺意。今府縣署前各備應援旗號,大小桶楻積水,以備救火,蓋原於此。以上驛夫鋪兵今俱裁,冷鋪久廢。
名勝志第六
古稱銅鞮、阿房之宮,章華、姑蘇之臺,結綺、臨春之閣,固赫然名於一世者也,而今安在哉?然蘭亭之會,柳州之游,因右軍、子厚而顯。浣花之溪,輞川之墅,待杜甫、王維而傳。何帝王之宮觀,不若文人學士釣游之跡也。往往以一人一時之俯仰流連,遂使山川生色,后人思之而不能置,名因以永焉。南平自晉雷煥之子攜劍成龍,從此劍州、鐔州,名播海內。其他或物因人重,或地以事傳,賢士大夫物色而標榜之者,不勝枚舉。豈必盡周明堂,魯靈光始堪仰止哉!故游明翠之閣,登百角之樓,如黃鶴、岳陽之或遇也。尋藏春之峽,訪詠歸之堂,如東山、舞雩1之未遠也。眺畫屏之軒,過水云之村,如閬風、蓬萊2之可即也。城鄉寺剎林立,不下數十,有田糧者三十有四,皆踞山林泉石之勝,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至若世家之綽楔,前賢之廬墓,昔人之碑碣,磨崖題字,鑿石銘功,其足為寶貴者不乏,非皆勝跡之所留耶?故并志之,以著於篇。
【注】
1.東山舞雩:東山,《詩囗豳風》篇名,表現戰士勝利返歸的喜悅心情。舞雩,《論語囗先進》:“浴手沂,風手舞雩。”祭天祈雨之處,有增樹木。
2.閬風蓬萊:均指仙境。
越王臺在縣城北百丈漈,又王臺,亦名越王臺,相傳皆漢時越王筑。
桔溪釣臺縣東南,宋吳儀筑,楊時有詩。
望夫臺在長沙下里,宋王瑯之妻,假彩女,夫出久不歸。彩女晨夕登舍后山望之,邑人遂稱其地為望夫臺云。
溪山偉觀臺在舊州治西,有小亭,宋真德秀有記。
隱鱗洞黃裳有詩。
藏春峽吳儀別業,楊時、李侗、黃裳、王汝舟、胡綸各有詩。
水云村在衍山下,黃裳有記。
天趣園縣東南,杜溪里上。有盤陀石,方廣丈余,四山環峙,清泉涌出。佳木蔭森,境絕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嘗游息其上。明李東陽有詩。
觀物園城西馬坑,明參政黃焯娛親之所。游可齋傳云:觀物園在郡西,離公所居不數百步,倚山麓,有泉石之勝。公筑室徜徉其間,奉親之暇,讀書吟詠自適。時或對客投壺彈棋,或飛翰作大行書,皆精絕。有丐文者應之,咸關理道,樹風猷,否不與也。焯有小興詩。
菊香澗胡瓊有詩。
萬福精舍在溪南,內有張楷“妙覺嗣宗”,余思復 “說第一法”,黃晉良“萬福精舍”匾,字畫甚佳。東序壁上,有許遇畫枯木竹石,僧珍護之,今移置東堂。正中庵在第九峰。第八峰下產茶,康熙間,僧隱峰精於選制,號“龍團”,色白味清,堪與“日鑄龍井”爭美!自后罕知其制法,茶樹亦漸稀少。乾隆十一年,知縣蘇渭生改祀龍神,諸匾俱懸后殿,知府張楷有碑記。
九峰精舍明胡瓊建,有喜客見訪詩。
茶 苑黃裳有詩,宋吳儀游息之所。
竹 溪宋吳伯長元之愛劍溪,筑室其上,繞廬植竹,匾曰“竹溪”。瑞州狀元姚勉為之序。
醉吟軒鄧肅有詩。
畫屏軒宋蔡襄舟宿延津詩:“畫屏曾倚孤舟看,今日孤舟看畫屏”。
儀鳳軒桔溪,明游居敬幼讀書處。
補過軒府署內,知府彭澄建。
九峰亭
云深亭俱元妙觀前。
聚星亭舊縣治后,元至正中廢。
閑云亭
化城亭俱興化寺前。
綠陰亭楊時有詩。
共樂亭城東石巖之巔,宋時建。元至正中,廢其址為城垣。
洞云亭城東,明洪武間改為盤詰所,尋廢。
百花亭明改水東坊。
南溪亭在溪南,又東門亭,洪武元年建,永樂十四年圮於水。正統五年,通判李杰建西門亭城西嘉應廟,北門亭北門外,元至正間圮。
老圃亭在詠歸堂之前,宋吳儀居此。西北山麓,又創暗香、虛心二亭。
仰高亭舊府學前,明正統十一年,知府王彪建。
應雨亭城西縣學后,成化間,知府鄭時禱雨有應,知縣王貫構亭刻文以紀其事,弘治十一年毀,胡謐有詩。
鱗瑞亭在城西,林希元有記。
劍歸閣即化劍閣,在府治北,李綱書碑尚存。明施中詩:“渺渺平津東閣開,幾番風雨更徘徊。神龍恐識游人意,仍化豐城寶劍來”。
明翠閣東門外,紫霞洞下。巖前左畔有接龍橋,祀送子觀音。鳳冠巖,祀老佛。清康熙三十一年建,乾隆二年并二十七年重修。嘉慶間復修。同治年毀,是年重建。光緒二十年僧真覺募捐重修。
凌虛閣即百角樓,祀唐先鋒李系。
冷風閣面仙山,俯劍潭,登者有出塵之想。
步云閣溪東,宋吳儀建,久廢。
聞猿閣以其望聞猿洞,故名。
妙峰閣在城東黯淡院前,對高峰。舊有宋蔡襄題字,及李孝彥草書。
環演閣在尊經閣旁,又有衍山、魁星二堂,遙碧軒、肅容亭,俱宋時建,元至順二年,郡守文富撤肅容亭,建思誠堂。明洪武二年,知府唐鐸改魁星堂,為文昌閣。永樂十七年,知府方改環演閣、衍山堂、遙碧軒,為教官廨舍。
御書閣在禮殿之后,講堂之前。宋紹興十一年,郡守季文淵建。嘉定十四年,郡守陳忠重修。元至大四年,教授揭佑民改名寶章樓。明正統九年,知府王彪毀之,以其址為明倫堂甬道。
垂虹閣府治內。
賦梅閣在府學內,明倫堂后。
衍仙堂在舊州治,據山之阜,溪山環繞,有登覽之勝。
琴 堂宋朱溫之建,吳儀為主序。
儀鄭堂吳少綝方慶筑,以祀其父雷州刑曹公覯,鄧肅為之記。
明德堂推官署內。
一鑒堂北門外,游居敬有記。
劍溪草堂延平書院側,明鄭慶云建,汪偉為之記,魯鐸、顧磷有詩。
詠歸堂在城東崇福里,宋吳儀隱居其中,宋楊時有詩。
雙溪樓在府城東,又有雙溪閣,在劍津上。
市隱樓在府城外溪東,宋吳儀建。宋楊時有市隱樓詩。
和靜庵有李侗自詠詩。
清遠樓在府城南、久廢。
大觀樓在府署宅門外左側,舊名吸江樓。
塔
雙石塔一在水南九龍巖巔,一在水東鯉魚山南塔山嶺,明萬歷三十三年建,有葉向高記。
明翠塔在明翠閣右旁。
金山塔北門外金山下。
萬壽塔漳湖坂村尾。
峽陽塔乾隆二十三年建,有何昌茂建塔序。
光孝鐵塔在天寧寺大門內,民國元年道署衛隊兵折毀鐵塔,取其古銅塔頂,僅留下層鐵圍。
銅 塔在汾常里寶善庵,高盈丈,四方各二尺余,其色青紫,不知何代物。嘉慶十年有匪徒欲毀而取銅,持斧往擊,村民覺時,已損其一角。
寺 觀
天寧光孝寺在府治西,唐天寶二年建,名廣濟。宋咸平七年,改名景德。崇寧中,改名崇寧。政和六年,改名天寧,七年加賜萬壽字。紹興七年改名報恩光孝。元至正二十年毀,尋復建。明永樂景泰重建,以為祝圣之所。成化二十三年復毀,弘治元年住持僧能持募眾重建。正德四年毀,都綱德溥募建。嘉靖三十五年,知府彭澄改新門殿匾曰 “萬壽山”。清乾隆十八年,殿墀添建兩寮,至同治初,寺無住持,改作萬壽宮。知府趙均,以寺右屋二進為育嬰堂。民國元年,兵隊將三寶佛像毀,殿壁盡壞,次年全棟傾塌,僅存基址。寺后西偏,有地一大片,上至后山,原屬保甲局。民國四年,知事林揚光,奉官產處,賣與泉州人蔡瑤文為果園。
普通寺梁普通元年建,舊為院,元至正五年改名寺。淳熙元年毀,宣德五年重建。寺在府治后,西山嶺上,弘治十三年遷寺以廣學,遂改建於紫云岡頭,即今所也。西寮為梅山寺派,寺改建學,寄居於此,今梅山僧派已絕,其西寮嘉慶六年知府廣善、知縣童德本,改為養正書院,后改劍津書院,今廢,基存。
普庵堂在縣治后,乾隆五十七年毀,嘉慶九年里人重建。
龍山堂在龍山平岡,祀元天上帝。
龍華庵東門內招福坊圓井,龍山左支之麓。
北鐔精舍清乾隆十二年,僧通譽建,俗呼新庵。
玉清官城北龍山麓,民國五年邑人募捐大修。
紫玄宮城東,中和坊,清同治初年建,祀大華山、邱、王、郭三仙祖師,時著靈應。殿宇崇宏,溪山拱秀。惜光緒年毀於火,十六年改建於后殿。
哪吒廟原在十字街頭嶺畔,久圮為園,廟移嶺下。
武當別院樟抱坑,祀玄天上帝,建於范姓,俗呼范公堂。清康熙六年七月建,乾隆十三年修。
慈蔭庵在城大北門坊山麓,清光緒二十三年,邑人募建。
圣君堂在北門內北山上,祀張圣帝君,及雷電等神,凡祈睛禱雨,向俱設壇於此。
圣者堂梅山上,府儒學后。
蕭公廟梅山上圣者堂西,祀宋蕭法明。
晏公廟在紫云山東麓,十富橋頭南,祀晏公,蓋水神。清康熙三十五年,巡道白璧琛祈雨不降,夜夢黑面長須神人,告曰:不請於我,焉得雨!明日遍詢,僉曰:必晏公,禱而迎之,傾雨如注。嘉慶六年毀,十三年里人重建。
華光廟城內外共八所;一在延福門內酒務巷,一在東郊馬站,一在水南,一在西郊馬坑,一在西郊西銘橋,一在新興里瀆溪,一在崇仁里學林,一在靈蓋洋頭。
三義殿延福門內,劍浦驛左。清順治間,建祀漢昭烈帝,及關、張二杰。
鐵像堂城東南,巡道署前街北,宋祥符間建,以鐵鑄真武像,故名。正統間,逆寇鄧茂七,薄城下寨,見延福門城頭,黑幟隱隱七星,有披發神人,仗劍其下,寇心驚疑!不久遂敗。
準提閣在西郊虎頭山東麓,一在紫云嶺畔,清順治四年建。康熙十五年,知府任宗延,為李侗改建御書閣。
玄壇廟紫云山西麓。
三圣樓紫云山普通寺西。按三圣,周、陳、王三位。俗稱唐時土人,生而正直,死見靈異!土人祀之。以廟一在道南祠下,香火極盛,禱賽無虛日;一在鐵像堂后,祈禱亦眾。因迫近巡道署,乾隆八年遇災,拆去廟前亭,無復向時陰森氣象。至道府縣署內,皆有祠祀,道署尤彰異跡,奉之必虔,不敢褻。其他結磚為座,壘石成龕,以奉香火者,不可勝數。柴坑又有九牛三圣府,縣胥役,每歲二月初五,三月二十四,七月十二,必潔牲醴往祀。
白馬廟府學前,祀華光神。
五帝廟在衛后,明崇禎壬午年建,乾隆八年毀,乾隆二十八年重建。其一在東門外,明翠閣前,名五帝樓。
觀音堂府城隍廟后,一在通判巷,一在東門外,宋嘉定二年建。學糧倉,又有觀音樓。
以上城內
城內廢寺
梅山寺在城東梅山上,宋紹興二年建。初為招福院,元改為寺。“梅山朝旭”,為延平八景之一。明天啟乙丑,改建府儒學。
楊將軍廟積寶山頂,乾隆二十年毀,里人重建,今廢。
七星堂楊將軍廟左,今廢。
西林寺在城東南,五代梁建。宋朱文公謁李延平受學,嘗寓於此,今廢。
高山堂城東北隅,萬歷初,知府林梓,改為興林寺,亦廢。
靈寶堂府治東南,宋祥符間建,久廢。
西竺寺在龍山下,康熙間建,乾隆十八年毀。
城東寺觀
東岳宮舊在紫芝嶺坊,明知府彭澄改建於藏春峽。乾隆十三年,知縣蘇渭生重建大門,廟貌特加宏敞,前設戲亭。后殿原有地藏堂,今廢。有井泉極冷。
法云庵溪東五里許,明萬歷間建,名新庵。清順治庚寅改今名。庵前后松林蓊蔚,頗堪消夏。宣統初,僧慧元修葺,風景清幽。
片云庵溪東,清順治元年重修。
金鳳庵溪東,宋時建,明天啟元年重修。
華藏靜室溪東三里許,僧元福初結茅於此,明天啟癸亥創為室。
三峰靜室溪東。
象山庵溪東五里許,山隈中,明崇禎十七年建,以形象故名,
三十六種丘墩對岸山坳,清順治八年僧人翠微,俗姓馮,自帶夙業,皈佛興建。
朝龍靜室在峰溪,清康熙五年僧擎空捐建,置香燈田畝。乾隆二十年,法嗣碧秀重修。
彌陀庵演仙下里,宋紹興元年建。
明秀庵演仙下里,宋紹興元年建。
中巖庵演仙下里,宋紹興二年建。
石佛蓮花院演仙下里,宋紹興二年建。
廣壽寺汾常里,唐會昌五年建。
南峰院汾常里,宋淳熙五年建。
無量寺仁州里高桐,入山五里許,宋名定光,寶慶二年元庵開山。明改南峰塔寺。清順治八年更名無量寺,僧來云居之,開堂講法,遂稱叢林。有重興碑記,并南峰八景。謝肇浙,朱韶武有詩,有南峰初志,有無量寺志、有寺僧詩稿,林友僧梅花百詠詩稿。光緒間毀,僧真無重建。
釋迦寺仁州里,宋咸淳四年建。
南峰靜室大橫頭。
郭水庵
梅 庵二庵,俱南雅口入山。
文惠王廟演仙下里,廟臨黯淡灘,蓋水神也,凡舟過,必祭之。
城東廢寺
追遠堂舊名普照,演仙上里,宋嘉定元年建,今廢。
廣教寺縣東北演仙下里,宋紹興元年建,久廢。
黯澹寺演仙下里,黯淡灘上,唐大順二年僧無示結庵,宋為院,元改寺,后有妙峰閣,久廢。
寖隱庵演仙下里,宋乾道八年建,久廢。
鐘山堂舊名明覺,縣東演仙上里,嘉定元年建,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