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6章

  • 南平縣志
  • 吳栻
  • 4998字
  • 2016-01-04 09:59:23

禮俗志第十八

先王緣人情以制禮,而為之節文,抑其太過,引其不及。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愛弟敬,謂之禮。揖讓、進退、應對、周旋謂之儀。習其儀,而無其實,謂之不知禮。故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禮時為大順次之稱,次之禮從宜,事從俗。然則君子欲化民成俗,舍禮其何以哉。蓋民含五常之性以生,而不能無血氣心知之欲。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上下之情欲為變化,故匡俗之道,不可狃於已然,不可急改其本然。移而易之,由主治者正一心,以正人之心,人心正,則禮可得而復也。上有急功近利之心,則下有爭奪凌暴之習。上有恭儉辭讓之德,則下有愿樸敦厚之俗。雖曰近城者習薄,而每畏法。居鄉者質厚,而失之野。使薄者厚,而野者文,其惟導之以禮乎。然后俗正民和,刑省而訟息矣。南平承四賢之遺教最深,士服詩書,農安耕鑿。男習於業,女不出閫。躓躓然有端謹風,訐訟亦視他邑為簡。今也華洋交通,服食器用,漸染歐風,識者不無奢侈之嘆!而古禮幾等弁髦也。有風俗之責者,如何激勵裁抑之,使進於禮,則吾邑猶為易治云。故考其禮,敘其俗,以志於篇。

古者,男子二十冠而字,自明以后久廢。清朝文武應試,入府縣庠者,皆擇吉冠帶謁祖,敦請師友戚族,開樽宴賀,有冠禮之遺意。

婚姻之禮重門戶,雖世契,非媒妁不自締結。先以男女庚帖相配合,名為合婚。合則男家以手釧或金器投女家,謂之插髻。女家立議單聘金,以四十、六十兩為率。完娶先帖送吉期,納采具乾坤書、聘金、兼魚肉果品,女家報幣,以帽靴金珠衣裙,次日赍送妝奩,豐儉各視其家,一古六禮之遺俗也。星期彩輿入門,登堂夫婦行四拜禮,三日而后廟見,旋馬夫婦偕入岳家,在鄉惟壻往,然后乃執婦事,親中饋云。

親始死,跣而哭散發,具沐浴奉含,為馀閣之祭。殮以新服,親朋畢至,告成服。七日而受吊,日上食三,朝夕哭。既葬,反而虞。俗尚浮屠,昏則延僧道誦經燃燈,吊日以三七、五七日,親友男女畢至。每七,設齋供拜懺,六旬糊舟焚之。百日輟哭,哭惟朔望曉昏。葬則匍匐扶櫬而行,揚旗鳴鐃,導以鼓吹,詩禮之家,不作佛事,不鳴鐃,鼓吹或用之葬。擇地卜期,牽於堪輿、日者之言,有數十年未窀穸者,雖富貴家,亦所不免。或經地方官嚴催始葬。東西郊有義廠義園,皆以停柩。今日迷信漸破,停柩頗少,鄉居則七日即葬,以其山便省費故也。

家祭,以牲醴而已。特祭,以豕羊。忌日,品無恒。宗祠之祭,以春秋二仲,或冬至。墓祭,多以清明、白露節,城鄉皆然。五祀之祭,惟臘祭中霤祀灶,以臘月廿三、廿四日。神廟之祭,皆以誕日慶祝之。

慶吊

賀禮,遇親族長者壽誕,先儀物,傍晚則往上燭,清晨則往拜壽,必具衣冠,躬親為敬,以三拜為率。婚姻往賀,前輩尚具衣冠,而今已鮮。賀者多以長揖。入泮登科,則必具衣冠往賀,亦以長揖。吊禮,以香燭紙箔,或具銀錢為儀,及期素服往奠,行三叩禮,午備酒饌款賓而后散,若長親至戚故,小斂備裯衾,婦女亦往。夭扎災眚,則躬親慰問而已。

鄉飲

鄉飲之禮,邑令偕學官為主人。先期速賓,凡捂紳耆儒,年至古稀耋耄者得預焉,謂之介賓。乾隆間盛行,嘉慶中葉,猶舉其禮,自后遂熄,而古道不復矣。士人相見皆揖,賓朋自遠方來,初見置酒曰洗塵,餞別曰祖道,今尚有行之者。

民行

民之屬有九儒、農、工、商賈、吏書、卒徒、巫、僧、轉徒執事者。儒為上,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絃,洋洋盈耳。農胼胝汙邪,磽確崎嶇,墾辟殆盡,器用樸素,市無奇技淫巧難致之物。吏役視官長為進退,其為諼亦易燭鮮驃獷。巫僧習經懺,無幻惑術。其君子尚節操,而少脂韋。其小人樸遬,而吝嗇畏法,而不敢為非。婦女事針黹不出戶,非盛禮不加飾,道路乘籃輿,行必導以男子。編氓雖窮,守死而不鬻男女。親戚相保,尊卑以序,不以貴賤殊異。睦任恤之行,財產或不足,而情意有余。貧賤之黨,戚誼彌篤。

言語

閩省土音,府殊而縣不同。南平城內外,獨無土音,但語言直樸。上游諸鄉,與順昌、建寧相通。樟湖坂以下,則與省會音近。

衣食

南平日三餐皆飯,以食粥為恥!惟夏晚間食之。民茹蔬菜,雖富者不常珍,間御珍亦無兼味。無茶坊菜館,酒惟鄉居有家釀,如峽陽、西芹、徐洋、南溪、樟湖坂、大橫,皆有庫酒發扛。樟湖坂酒如福州造法,生納甕中,以籠糠煨熟。峽陽之酒則從延制,釀窨尚如法。城中市酤酒,人或煎蔗糖為膏,益之火燒,以助色增釅。或加酒母,酒母者,壓糟逾年潤回之汁也,入酒味重,飲之令人頭眩,又有入藥者,酒壞則捄以石灰,皆損人。一種白酒,厚者名雙醅1,年來米貴,雙醅轉下昔之短白。前輩2諺云:“無客不提壺。”胥徒多嗜酒,有不粒食,而終日醉鄉者。近里居,亦罕不提壺之家。

宴會向用高頭,如古饗禮,示恭儉之意。肴取豐潔,不貴難致之物。近漸即於奢,殆于二簋可用享,八簋不可維宴云。

衣尚布,色惟青碧,鮮用帛。娶婦一制鮮衣,三時一襲,暑易以葛足矣。履襪多家制。面衣用禪,缊袍與裘皆鮮。近服漸美,往往履絲曳縞,少年袍袷備,或有重裘者。

居處

城中多傍山結廬,僅避風雨,雕甍畫棟,曲檻回廊無有也。惟厓隒岻崿,舉足有登陟之勝。煙嵐縹緲,放眼得山水之觀。向有藏春峽、水云村、觀物園,今則或為廟為畦為墟矣。

處室之間,率一夫一婦,雖富貴,罕置側室。供役代力,多用傭保,亦少常畜。南邑少遠游之人,平居憚於應酬,薦紳皆扃戶簡出,淡素不改生平。

歲時

元旦五鼓,比屋凈室焚香,陳果酒,焚楮幣,拜神祇祖先。爆竹喧闐,謂之開大門。少長序拜,親朋稱賀,謂之賀春。三日市不列肆,謂之節假。五日各執所事,謂之開假。親朋交相宴飲,謂之春敘。立春先一日,郡守令祀勾芒神於東郊,迎土牛於府,俟交春時鞭之,人兢取其土為宜年。

正月初九,傳為玉皇誕辰,清晨凈幾焚香以奉之。

上元夜祀先,戶各燃燈,謂之元宵燈。里社自初八九,各制花燈迎神,填塞街衢,簫鼓達旦。里人尚書劉璋,客中憶延平,有“最是元宵風景好,花燈萬朵鬧樓臺”之句。

清明,婦女帶柳。士庶祭掃先塋,牲醴外,用青樹葉染秫米為飯團,或用餅果,果和艾,祭畢,以楮錢掛墓。

春三月,各坊社擇吉,延黃冠設壇禮醮以祈福,迎所祀神,以祓不祥。端午,懸蒲艾于門,切蒲根和雄黃酒飲之,俗謂解毒。以箬葉裹米為粽祀先,兼用牲果分親戚,謂之分節。合和香藥,儲以繡囊。制繭虎飾圓蒜,以錦結長命縷,令小兒佩之。邑人兢渡龍舟,先時游人或命侶泛舟,放標賭勝。近年百物翔貴,絕無此風。

夏五六月,鄉人擊鼓揭旗,詣溪源庵、披云道院等處乞香火,謂之保苗,若歲旱,則嗟呼於神以禱雨。

七夕,女兒備瓜果,祭牛女雙星,乞巧於庭。

中元祀先,焚楮紙衣冠。大戶設齋果餛飩及冥錢等物,延僧道,為焰口蒙山,謂之施食。

白露,祭掃墳墓,如清明。

中秋,前各里社設壇祀塔,或紙制或瓦壘,張燈結彩,笙歌徹夜,觀者如市。士民祭墓,半於是日,攜牲饌,拜祭如初。

重陽,士庶結伴登高,蒸栗糕,飲茱萸酒,以解惡氣。

冬至粉米3為團,以祀其先,粘果樹以達陽氣。民間於先夕作團稱慶。有服者,須親眷之。

臘月,擇日掃室宇,潔器物。二十四夜祀灶,里人傳神升天,至除夜,燃香燈迎之。歲除,民間祀先,謂還年。以酒米牲果相,謂之分年。除夕,蒸飯儲之,謂之歲飯。蒸米粉為糕,謂之年糕。兒女燃燈圍爐達旦,謂之守歲。是夕各戶門前,火光燭天,爆竹相聞,以辟鬼祟。

禁忌

胎教自古所尚,南邑尤忌工作。雖鄰里,聞斧鑿之聲,必禁止。箍桶、糊窗、疏塞、補缺皆在所禁,犯之則墮胎,或生子不備,甚則傷孕婦。分娩后,忌鎖鑰,能令兒不乳。

雜俗

里圖枌榆4之外,有藍雷之族,是謂畬民,莫原其始。言語各殊,而質樸鄙俚。男女力作,墾山為業,租庸不及焉。自為婚姻,罕與外人酬酢。世際升平,亦佃民田耕耨,間有一二讀書者。乾隆五年,編圖隸籍,亦有入庠者,蒸蒸然染華風矣。依山傍谷,誅茅縛屋而居曰棚民,攜山禾、山芋、桐、茶、杉、漆、靛、苧、蕃薯之種、挈眷而來,披荊棘,驅狐貍種之,率皆汀、泉、漳、永之民。三四年后,土瘠薄,輒轉徙。歲時各隨其鄉之俗,其人獷悍,初至少謙謹,生齒漸盛,財用稍足,便自桀驁,為土人患。哀鴻遂為鷹鹯,識者慮之!

浮家泛宅,往來溆浦蘆漪之間曰漁人。停泊多傍灘頭,得魚易粟,飽則酣眠,不必徵逐鄉人,紀歲華也。

亦有游民,居無常業,衣食足,則靡所不為,子弟從之,往往流蕩。譬如流水,何以坊之,庶無淪胥以敗。

【校】

1.雙醅:原本作“雙倍”,今據改。

2.輩:原本作“輦”字,今據改。

3.粉米,原本作“紛米”,今據改。

4.枌榆:原本作“榆扮”今據改。

惠政志第十九

自古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故必有實心,然后有實政,有實政然后有實惠。然分人以財,博施濟眾,雖堯舜猶病也。惠而知為政,救炎恤患,雖后王能行也。洪范八政,以食為先。周禮司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出則減價糶,斂則增價糴,而耿壽昌常平倉之法實因之。迄於元明,猶踵其制,可謂善矣。然常平倉,掌諸有司,以時斂發,民猶觖望。隋長孫平,乃制為義倉,令民勸課出輸,儲積備荒。若朱子社倉之法,規畫尤詳,命當社殷富領其事,春則貸民以耕,秋則加息以納,不假手胥吏,無官長掣肘。孝宗下其法於諸路,其為惠甚大。蓋痌下民,先王於此,又有保息之政焉。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壯有所用,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后世育嬰、養濟、存恤、救生、掩埋之事,所由昉也。南邑山多田少,民食不足,嘗有庚癸之呼,貧民生女多不舉。自義倉設,而兇年有賴,育嬰堂設,而女嬰得活,救生船催葬局設,而生歿獲寧,此皆善政之班班可考者歟。故歷舉,以著於篇。

倉貯以備荒歉,原無定數。平糶協濟,亦無定例。清乾隆十四年,巡撫潘思榘,將閩省各屬倉谷,酌量地方情形,應增應減,作為定額。

縣常平倉,定額二萬三千二百五十一石五斗一升。

乾隆二十九年,實存谷二萬三千二百五十三石九斗六升六合,又存雜項谷四百三十二石三斗二升八合九勺。

府常平倉,定額六萬一千六百八十九石二斗六升六合三勺。

乾隆二十九年,實存谷六萬一千六百四十七石二斗六升六合三勺。三十年奉文,改歸縣管。

延糧廳倉,定額新捐監谷一萬零五十一石四斗。

乾隆二十九年,實存谷一萬零二百九十一石三斗九升九合九勺。

以上據前志載,府縣常平倉及延糧廳倉三項,統共谷九萬五千六百二十四石九斗六升一合一勺,內除乾隆五十三年,因逆犯林文爽在臺滋事,軍需準銷谷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三石四斗四升九合五勺外,應存倉谷七萬四千零一十一石五斗一升一合。現查府縣常平倉及延糧廳倉,久已坍塌,谷石一概無存。其以前如何銷耗,系歸縣管,歷年既久,無從查考。今惟存府歸縣管之豐衍倉貯谷,有廣、積、黎、育四廒,計開於下。

一廣字廒,儲谷二千六百四十石。

一積字廒,儲谷二千三百三十五石六十八筋。

一黎字廒,儲谷二百二十四石一十七筋。

一育字廒,儲谷二百七十八石七十筋。

共實存谷,五千四百七十九石五十五筋。

倉廒

縣常平倉,原載五十九間。內新字一大廒,在縣署大堂左邊,其余在於縣署左近,建自明季。乾隆十八年,知縣陶敦和請項修理。又乾隆五十七年,知縣黃銓詳請修理。前清已塌無存。民國四年,知事林揚光,奉官產處,將縣全署,賣與福州人建筑會館。

延平府衙倉,原載三十九間,在府大堂側,及府署后,建自明季,前屬府管。乾隆三十一年,奉文改歸縣管。四十一年,知縣陸祖庚,詳修二次,后未經修,早已廢塌,僅存基址。

延糧廳倉,原載三十五間,建自明季,坐址開平坊后街,原屬延糧廳管。乾隆三十一年,奉文歸縣管理,年久失修,早塌,僅存基址。

豐衍倉二十三間,建自前明,在府學左近,原屬府管。乾隆三十一年,奉文改歸縣管,四十一年,知縣陸祖庚詳修。今查縣貯官谷,廣、積、黎、育四廒,又借與公貯義倉谷瑞、新、盛三廒,其余空廒數間,亦多朽爛傾圮。

義倉

緣起於道光十四年,溪流盛漲,米價驟貴。省城及延平等府,籌濟民食,甚費圖維。爰議倡設義倉,奏請通飭照辦。維時署道瑤峰祥公,勸令城鄉殷紳,捐置義谷數千石。二十五年,琴山黃公復勸在城殷紳,捐谷數千石,共一萬一千九百五十石,分建新舊兩倉收儲。后由西排關,排捐項下提錢,陸續添買義谷。嗣因新舊兩倉,不敷分儲,特將官有豐衍倉瑞字等廒,大加修理,借儲義谷。原定章程,歸道署管理,立印簿二本,一存道署,一存紳董。其新舊兩倉總門鑰匙,歸道掌管,各倉門鑰匙歸董掌管。遇有收支出納盤谷碾糶推陳,一切事務,官紳合辦,互相稽核。事畢,由倉胥填載兩本印簿,所需各費,在西排關項下支給,立法頗為完善。

新義倉在城府前坊。

一際字廒,儲谷九百七十一石八十一筋。

一升字廒,儲谷一千零六石零九十六筋。

一平字廒,儲谷一千五百五十石零二十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鹤壁市| 尉犁县| 宣恩县| 南涧| 鸡西市| 峡江县| 蒙城县| 井研县| 澄城县| 澳门| 栾城县| 双峰县| 明水县| 怀远县| 南陵县| 晋州市| 平利县| 柳州市| 中山市| 政和县| 苏尼特右旗| 延寿县| 赤峰市| 类乌齐县| 盖州市| 长宁县| 海安县| 旺苍县| 无为县| 格尔木市| 湖北省| 赣州市| 酉阳| 孟州市| 玉龙| 临安市| 青川县| 中山市| 凤冈县|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