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失姓名,大田人。正統十四年,鄧茂七亂、鄉人結砦東巖,賊破砦,氏襁褓兒甫歲,且方娠,賊驅使去,氏奮罵之,投百尺崖,與手中兒,同碎亂石間,胎兒與腸胄進出狼籍,賊駭曰:“此真烈婦也!”掩土瘞之而去。
李氏知延平府正黃旗漢,周元文子,兆熊妻,性慈孝,克修婦道,夫亡,日夜哭不絕聲,擇日移夫棺郊外,從容易服,閉門自縊。
管氏傳見烈女。
梅氏傳見烈女。
章氏傳見烈女。
關帝廟在府治東北隅,普通嶺上,貢院南。祀漢壽亭侯關羽。雍正三年十一月毀於火,四年重建殿宇,乾隆元年重建戲亭。舊傳正統間,沙、尤寇攻郡城,遙望城中皆赤面神兵,寇心懾!少卻,王師從而撲滅之,蓋神陰助之功也。關帝忠義勇烈,載在史冊,歷代褒封崇祀,廟貌遍天下。清雍正三年,追封三代,祀以太牢典禮。時乾隆二十五年奉旨,關帝謚號,加神勇二字,朔望知縣隨郡城文武官員行香,謂之武廟。春、秋二祭,城內外廟共六所。民國四年奉文,合祀宋岳武穆王於廟,春、秋致祭。
關帝三公祠
敕封 曾祖光昭公 祖裕昌公 父成忠公
李招討祠祀唐招討湖南觀察使李系,系忠武王晟曾孫也。有捍御功,民戴而祀之。建炎三年,賜廟額曰:“靈祐”。紹興間,封威勝侯,加顯應英濟之號。明洪武初,詔去號,題唐官職,命有司春、秋致祭,祠在東門內,背枕縣治,面臨建溪。雉堞繞其前,如弛弓形,地特寬敞。祠前為樓跨街,憑城八面開窗,顏曰:“凌虛。”俯瞰溪流,風帆沙鳥,當軒而過。東南諸山,盡列窗中。芳辰佳日,晨興雨后一登眺,而眉目軒軒,致有爽氣。嵐翠暗來,衣襟欲潤,蓋一邑之勝概。好事者,往往移樽設宴,嘯詠其間。壁間詩句,琳瑯璀璨,不可勝紀。清康熙三十三年毀於火,僅構一椽,以奉神位。雍正九年重建,雖極力規撫,未如舊制,聊免狹隘之譏云。陳新之重修廟記,載入藝文。
忠義孝弟祠后移祀縣學明倫堂右,海公祠對面。
節婦祠以上二祠,原在東門外,雍正元年,各憲奉旨建立,今廢基存。
節孝祠在縣學明倫堂左,祀歷代貞孝節烈之婦。
海公祠在縣學明倫堂右,祀明南平縣學教諭忠介公海瑞,有手植雙檜。
倉圣祠在縣學明倫堂后,崇圣祠之左。
文昌宮府縣學內皆建。民間之宮有四:一在縣治右;一在草鞋坑玉清宮右,清乾隆二十八年,改祀火神,三十年,里人即舊宮之后,辟地重建;一在長安南里,樟湖坂2頭,一在普安里大壩。其以閣名者有二:一在縣治前,面瞰建溪,與天后宮祠掩映。乾隆十三年,監生楊永佑,施入上畫羅坑土名苦竹灣,年收稅谷一千一百九十筋,佃人鄭師堯;一在府城隍廟后,乾隆二十八年,里人募眾重建,嘉慶 年奉上諭,各郡邑建立文昌祠,祀以太牢,即於縣治右之文昌宮,春、秋致祭。月朔,知縣隨郡城文武官行香。光緒間,改祭於天麟山呂祖宮右,新建文昌閣。
呂祖宮即蕊珠宮,在天麟山麓,清同治初年,募眾鼎建,廟貌巍峨,規模宏敞,屢昭靈應。嘉慶十年,奉旨刺賜“燮元贊運”四字,加於原銜之上,建立牌位供奉。每歲定於二月初四、八月初四致祭,每祭用蔬果十余品。
精忠廟在天官嶺上,祀宋岳武穆王,有張瑞圖書“萬古精忠”匾額。一在龍山下十字街,乾隆十五年重修。
三皇宮天河邊協署前,紫云嶺半,清康熙三十年重建,祀伏羲、神農、黃帝。
藥王廟天河邊紫云嶺半,祀孫、韋二真人。
真君廟衛后五帝廟前,亦名鐵柱宮,祀許旌陽。乾隆八年毀,改建酒務巷坊,與華光廟遙對。按許遜,字敬之,為旌陽令。棄官入道,拔宅上升。豫章鐵柱宮井中,相傳為許旌陽鎮蛟之物,故以名宮。豫章人尊信之,到處會館皆祀像。
閩王廟在三魁坊,祀閩王王審知。
漢閩越王廟威武坊,舊志云:原殿毀,王屢有神驗,歲災,遙見火光中,有袍冠人救止者。有司以舊社學基,擴其殿,虛其左基,為縣令某生祠,社學之廢始此。
威惠王廟府城南,其神失傳。廟有古碑,唐廣明中,黃巢兵過延平,忽風雷雨雹,自廟中出,賊引去,宋天圣中重修。
雷從事祠一名靈應祠,即化劍閣,在水東,祀晉,雷華,華,晉豐城令,雷煥子也。宋慶歷間,通判陳執禮,以華嘗為劍州從事,過延津,有佩劍化龍之異,遂狀其像,立祠祀之。其后,里人以晉司空張華,并煥像同祀,歲久廟廢。元統癸酉,達魯花赤衲兒杉伯重建,至元乙亥,里人因其鄰有侵廟之利者,白於宮復之,遺有石刻。明正統毀於兵,景泰癸亥,里人募眾重建。正德丙子,知府姜文魁,撤而新之,顏曰:“化劍閣”。清乾隆二十七年重建,中祀天后,右影堂祀張雷二公,而華不與,至今因之,殆失建祠本意矣。張燾、鄒維璉、施中、何蘭各有詩。
陸公祠在城外水東坊,祀明知府陸相儒,萬歷四年建。公遷本省監軍,卒,軍民思其德,斂資建之。清順治丁亥兵火,僅遺址焉。今為小憩亭,顏曰:“襜帷暫駐”。
沈公祠在西郊府學舊址,萬歷三十三年,為建南道前提督學使沈公儆炌建,久廢。
堵公祠在東門明翠橋頭,為知縣維垣建,萬歷三十七年水漂,三十八年重建,有碑記,后廢。
顧公祠水東街尾,萬歷三十二年,為同知顧起淹建。淹,吳縣進士,清正自持,不徇權勢。遷貴州僉事,民建祠祀之。今祠毀,里民即其基,建社廟。
聞公祠在溪東永慕祠之右,萬歷二十五年,為知府聞金和建,今廢。
徐公祠四所一在城東,徐存齋公去思亭之右,一在城東鋪之左,一在溪東永慕祠后,一在五里亭之下,萬歷三十七年為推官徐久德建,今俱無存。
薛公祠在城東化劍閣之側,萬歷三十六年,為知府薛藩建,久廢。
永慕祠縣東門大溪之東,祀明知府孫衍、陸嵩二公,為民禱雨,雨至,徒步卻蓋十馀里,同時感疾,卒,郡民感焉!故為建祠,歲七月三日,郡守率屬致祭,蓋孫公忌辰也。原祠在城南門外,嘉靖九年,徙西郊學西,榜曰“哀慕”。嘉靖十七年,知府裴椿,以祠湫隘,迫近學宮,移建東郊,易曰“永慕”。巡按包節、講官張潮為之記。順治丁亥毀於寇,有張潮重修祠記,及游居敬記。
昭忠祠嘉慶七年,查辦苗匪、教匪,軍營陣亡弁兵,飭各省府縣建祠分祀。督撫奏,苗匪、教匪二案,閩省并無奉調官兵。惟近年臺匪陳光愛、陳周全、陳钖宗滋事各案內,派撥剿捕,效命疆場,及洋面遇賊被害者,亦復不少,實與苗匪、教匪陣亡者無異,一體入祠致祭。祠在大忠祠旁,嘉慶八年建,祀臺灣北路中營額外外委馬兵王洪,福州城守右軍額外外委馬兵唐起龍等。
王 洪本籍人,任臺灣北路中營額外外委首兵。乾隆六十年,臺匪陳周全滋事,洪從營八卦山,志存報效,鼓勇赴義,躬冒矢石,奮不顧身,卒以陣亡。
唐起龍本籍人,任福州城守右軍額外外委馬兵。乾隆六十年臺匪陳周全滋事,龍運糧抵福清縣沙塢洋西遇盜,奮往擒賊,冒刃不顧,遂被害。
陳得元 蔡廷舉 張升玉 聶國豪 鄭 義 梅 亮 謝 宏 謝 亮 徐得勝
俱本籍人,步戰兵。乾隆六十年三月十四日,在八卦山打仗陣亡。外附順昌守兵三人,將樂戰兵六人,尤溪戰兵三人同祀。
司頒春秋致祭祭文惟靈,志堅探穴,念切請纓。勇以赴義,烈以成貞。或乘風而破浪,竟彝骨於滄瀛。或披堅而執銳,灑碧血於鐃鉦。緬雄姿之卓,雖既歿其如生。慰忠魂於故土,荷盛世之褒旌。薦馨香於令序,為桑梓之光榮。生為烈士,死作干城。式昭秩序,永播芳聲。尚饗!
宋千總弁兵殉難冢咸豐三年四月,紅巾黃有使率匪來攻縣城,福鎮城守左軍千總宋世超,把總楊鵬南,外委陳逢亨,領兵御之於西芹三門瓦廠前,被匪由兔坑山路包抄,眾寡不敵,全隊覆沒。千總世超等,力戰而亡。西芹鄉紳蔡夢熊等,憫其忠義,備棺收埋於后山,立冢豎碑祀之。每逢七月中,由紙商訂期祭掃。同時殉難士卒計三十八人,督撫標兵潘得升、韓文亮、陳連標、歐連升、江振標、鄭淮元、林建、陳聯升、嚴大標、尤高魁、葉得標、許得標、魏得標、林同春、馬爾標、林蔭淮、宋學鑾、郭金鏞、沈協、王捷貴、張得高、王定魁、張茂、林長保。延平營兵,吳延鑣、李鴻升、董連升、王國豐、周旺標、張清云、金得名、湯朝標、連得標、陳奪標、饒順標、曾武順、羅春發、李大章等,統列碑內。
【校】
1.劉沭:原本作“沐”字,今據嘉靖府志本改。
2.樟湖坂:原本作“漳”字,今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