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志第十三
粵自五期相代,三輔共贊,燧人四佐,伏羲六臣,軒黃七輔,少昊四叔,實能金木及水。伊耆四岳,亦分陰陽為官。夏商用父,周重賓興。以夢以薦,升舉厥異。齊桓三選,修尚德賢。戰國縱橫,挾策干進。才辯漸開,文藝蒿矢。漢,公孫弘,始基對策,東方朔,肇赴公車。晁錯,與賢良文學之選,仲舒,上茂才孝廉之舉。元帝增弟子員,甲科為郎中,乙科為太子舍人,丙科補文學掌故。建初分四科之設,順帝以年四十為限,擢高等而罷下第,榮路益廣。魏有監試之官,吳立程試之科。晉試虞摯,為策問之始。舉阮種,為廷問之始。宋駕幸國學,親試諸生。齊策問秀才,不尚委牘。梁收寒品,并惠羊肆。南齊策生,賄賂買第。隋二科舉人,初稱貢士。煬帝大業,特科進士。唐含元殿試,加以口試。天寶策加詩賦,代宗寬命給燭。鄉貢懷牒,鹿鳴賡宴。武后代阼,糊名覆校。宋太祖賜士宴錢。開寶寵開恩例。太平興國乃定三甲,瓊水錫宴,牓天增榮,端拱厥重春闈。咸平初立秋試,或以試官避親,或以渡江擇彥,少長既明,狀元乃立,魁甲之譽,稱綸寵焉。遼重長策,金設童科,亦逮有元,兆傳花牓。明試八比,科目互異。清沿明制,二百余年,得人稱盛。末季始停科舉,廣開學堂,而取士之途愈雜。輕文藝,而尚技術。剿泰西之學說,忘中國之經訓,是所謂變本加厲者也。民國方興,崇尚科學。京師有大學、專科,省有師范、正預二科,及中學校,縣有高等小學校,鄉有國民學校,皆取青年子弟,層累遞升,以期造成有用之材。士生於今,亦一時之嘉會也。南平自宋黃裳大魁,科名之盛類鏃鏃,為桑梓光。夫人之傳不傳,不盡系乎科目,然以科目取士,固大有人在。而學校之設,亦以尊重乎教育。凡厥士人,其思所以殫心實學,而無負培養之厚也可乎。故歷敘選舉,以列於左。
宋以前科第事宜,失傳無考。太平興國八年,進士賜同出身,分為三甲,殿試分甲自此始。淳化三年壬辰科,糊名考校分五等,上三等賜及第,余賜出身。咸平元年戊戌科,是榜始為小錄用綾,謂之金花,帖於卷首,載知舉年甲行第,家諱私忌,登科人大書姓,小書名。咸平三年庚子科,分六甲,第四甲同進士出身,五甲同三傳出身,六甲同學究出身,賜別科出身自此始。景德四年,閏六月壬午,御試制科舉人。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始賜袍笏。四年,置謄錄院,禁止監門防緝,解衣閱視始於此。天禧三年己未科,始有特奏名。寶元元年是歲改元,第一甲皆賜緋。皇祐元年至皇祐五年,始改四年一舉為閑歲。嘉祐二年丁酉,是科親試舉人,凡進士與殿試者,始免黜落。熙寧三年庚戌,是年御試策一道,至七年以進士既罷詞賦,所試策,即與制舉無異。時政闕失,已許人上封事,遂罷賢良等科。熙寧六年癸丑,是年一甲二甲賜及第,三甲賜出身,五甲同學究出身。熙寧九年丙辰科,是年詔第一名以下并試律義斷案,賜官錢,印小錄,廢明經科。元豐二年免試刑法,第一甲二甲賜及第,三甲四甲賜出身,五甲賜同出身。元祐六年辛未,是年兼詩賦人,第一場經義三道。專治經藝人,兩場各五道,四場各策二道。紹圣四年罷詩賦,專習一經,廷對仍試策。崇寧三年甲申,是歲建辟雍,以待天下。每歲貢士,試中者釋褐,三試不中,退歸本貫外,三歲鄉貢,謂之大比。宣和六年以貢士人眾,特添省額一百人,賜御制詩。建炎二年戊申,詔分省額於諸路。紹興二年壬子,是科初復詩賦仍額試。紹興五年乙卯,初試南省,初場賦各一首,專經者本經義三道,語孟藝各一道,次論一道,次策三道,殿試策亦如之,自紹圣罷詩賦,至是始復。紹興十五年乙丑,復經義,通詩賦、論、策為三場。紹興十八年戊辰,經義、詩賦,復分為兩科。紹興二十七年乙丑,詔復行兼經義,如十三年制。紹興三十年庚辰,是科經義、詩賦兼行。隆興元年經義、詩賦,復分兩科仍免殿試。寶慶二年丙戌,是時科舉之弊,曰傳,又曰換卷,曰易號,曰卷子出外,曰謄錄滅裂,詔防戢焉。明洪武三年始開科,八股取士。永樂二年甲申,命工部,建進士題名碑於國子監。宣德二年,會試分南北中卷,以后沿之。崇禎十五年壬午,賜特用出身。查閩省中式,自洪武以后,或數十名,或一百數十名無定額。景泰八年丙子,始定額九十人。萬歷四十三年,增額五名。天啟元年,特恩福建廣額三名。崇禎三年庚午,廣額一名。崇禎十五年壬午,廣額十名。清順治五年始開科,中式一百五人。順治八年辛卯,中式百二十人。順治十四年丁酉,仍中式一百五人。順治十七年庚子,中五十三人為例。康熙二年癸卯,特恩加中十五名。康熙五年自甲辰會試,以策論二場取士,是科及明年會試仍之。康熙八年己酉,福建加中十名。康熙十一年,中額仍五十三名,副榜十名為例。康熙十九年庚申,補科加中十名。康熙二十三年加中十名。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加臺灣府一名為例。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福建增十七名,共七十一名為例。至三十八年己卯,奉恩詔加十名。康熙四十一年分出官卷七人。康熙四十四年增五經卷三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是科中八十九人。雍正元年,恩科福建省加中額三十名,共一百十五名。諭鄉會試二場,仍以孝經為論題。雍正七年己酉,各省鄉試每正額十名,加中一名。十名之外有零數者,亦加中一名。雍正十三年乙卯,始革春秋合題。乾隆九年甲子,是科為始革去五經卷。乾隆十二年丁卯,是科以后,定額八十四名。乾隆二十一年,定例鄉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第二場經文四篇,第三場策五道,其論表判,概行刪省。會試第二場加表文一道。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場條例,首四書文三題,加性理論一道。二場經文四題,加五言八韻詩一首。三場仍用策五道。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是科以后,次年改詩歸第一場,於第二場兼用孝經。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是科以后,次年二場裁論,用經文五篇,以詩、易、禮記、春秋序次,鄉會輪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是科專用春秋,以后五經并用。嘉慶三年戊午,是科加額三十名。嘉慶十二年丁卯,加臺灣一名為例。
武科目,唐、宋、元通志未載。有明及清庚申科以前,武舉中額,經耿精忠變亂之后,冊籍無憑。稽考自康熙庚申科起,本科省中五十一名,辛酉中四十九名,甲子中四十六名,丁卯中五十名,庚午中四十八名,癸酉中四十九名,丙子中四十名,己卯中四十七名,壬午中四十六名,乙酉中四十九名,戊子中四十七名,辛卯中四十九名,癸巳中四十八名,甲午中五十名,丁酉中四十九名,庚子中四十六名。雍正癸卯中五十名,甲辰中四十三名,丙午中四十三名,己酉中四十六名,壬子中四十五名,乙卯中四十六名。乾隆丙辰中四十三名,戊午中四十四名,辛酉中五十四名,甲子中五十一名,丁卯中四十一名,庚午中四十六名,壬申中四十五名,癸酉中四十三名,丙子中五十五名,己卯中四十三名,甲辰中三十九名,壬午中三十八名。自是科后,武中額定五十名為例。
拔貢自明崇禎乙亥始。清朝以十二年一舉,逢酉年為期。優貢三年一舉,每舉通省六人。縣學歲貢,三年兩舉。
生員入學額數,雍正二年,諭增學額,小學改力中學,中學改為大學,大學照府額。南平學額二十名,自此始。乾隆六十年,南平學額加七名。嘉慶元年,南平學額加五名。
選舉科目
宋
太平興國五年庚辰,蘇易簡榜。
廖亞之
雍熙二年乙酉,梁灝榜。
江嗣宗
淳化三年壬辰,孫何榜。
葉 溫
羅 鼎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姚華榜。
余 實
洪 詢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余爽榜。余或作徐。
廖 淮寰宇志無。
江虛舟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葉齊榜。
鮑 光
天禧三年己未,王整榜。
廖 淳洪、撫二州,推官。
天圣二年甲子,朱郊榜。
廖處平
李 干屯田郎中。
天圣五年丁卯,王堯臣榜。
李 參賜中庸。
天圣八年庚午,王拱辰榜。賜大學、中庸及儒行。
吳 輔傳見列傳。
景佑元年甲戌,張唐卿榜。
張 擬
吳 照宣教郎、信州判官。
帝憫孤寡不得進,詔南省就試進士諸科,十取其二。又詔,凡年五十,進士五舉,諸科六舉,常經殿試。進士三舉,諸科五舉,及嘗預先朝御試,雖試文不合格,毋輒黜,皆以名聞。自此之后,率以為常。
寶元元年戊寅,呂溱榜。
宋 綨
余 凂
李 纁幹子,朝散大夫。
議試士法,富弼言:“殿試本武后,不足法。宜令有司第高下,引殿唱名賜第,罷殿試。是歲改元,第一甲皆賜緋。
慶歷二年壬午,楊寘榜。
李 緯
鄭 先
慶歷六年丙戌,賈黯榜。
李 繹
葉斐泰通志斐作裴。
楊師顏
廖山甫
范迪簡
皇祐元年己丑,馮京榜。至皇祐五年,始改四年一舉,為閑歲。
楊介石
胡式職
嘉佑二年丁酉,章衡榜。是科親試舉人,凡進士與殿試者,始皆免黜落。
陳皋謨
吳 潛越王宮教授。
嘉佑四年己亥,劉輝榜。
范 峒迪簡子,漳州守。
嘉佑六年辛丑,王俊民榜。
范 峋1迪簡子。
馮 澤
時試中禮部及御試下第者四人,侯官陳傳其一也,傳,字商老,著甌冶逸事。
嘉佑八年癸卯,許將榜。
王 端傳見文苑。
治平二年乙巳,彭汝礪榜。
練 毖傳見列傳。
朱甲立
按郡志尚有廖平,省志作廖子平。注云:將樂淳次子,初名鐵柱,南安知縣,累官寶謨閣學士,據此,則天祐三年之廖淳信為將樂人無疑。
治平四年丁未,許安世榜。
張 冕
范 峵迪簡子。
楊 宇
熙寧三年庚戌,葉祖洽榜。
吳君稱輔四子,解元、朝奉大夫、知州郡,贈正奉大夫。
胡 璞傳見文苑。
是年御試策一道,罷詩賦。帖經墨義,士以各占一經,并論孟。罷春秋三傳。分四場,初大經,次兼經,次論一道,次策二道。至七年以進士既罷詞賦,所試策即與制舉無異。時政缺失,已許人上封事,遂罷賢良等科。
熙寧六年癸丑,余中榜。
葉唐懿
余行之
葉 恕
吳 辟
林 修
葉唐稽
是年第一甲二甲賜及第,第三甲出身,第四甲同出身,第五甲同學究出身。
熙寧九年丙辰,徐鐸榜。
宋宜甫
曹將美
宋 毅宋游志,作宗。
尤 詢
余卞之
蔡元方省志,作將樂人。
是年詔第一人以下并賜律義斷案,賜官錢,印小錄,廢明經科。
元豐二年己未,時彥榜。
葉唐稷
吳 擇
羅仲彥
朱 起
張 齊
時彥上或有李字,是年免試刑法,第一第二甲賜及第,第三甲四甲賜出身,第五甲賜同出身。
元豐五年壬戌,黃裳榜。
黃 裳第一人,有傳。
魏 任有傳。
范 嵎迪簡子。
特奏名屢試不第而收用之,謂之特奏名。按特奏名釋褐,皆宋取士之科也。
魏 容元豐四年,以明堂恩免解赴省。是年廷試,擢特奏名第一人賜同進士出身,假授承務郎,尋應博學宏詞科。
元豐八年乙丑,焦蹈榜。
楊 烈寰宇志無。
吳 常甌寧知縣。
蹈舊志作熖或韜。是年頒三經新義。
元祐三年戊辰,李常寧榜。
吳 佸大庾知縣,佸游志作括。
黃堯俞
鄧 剛省志作鄧光。
范 峣迪簡子。
李 怺
楊敦仁省志載入將樂,注云:閩書作劍浦人,常與楊時來往,論反身知命之學,異端佛老之非。
元祐六年辛未,馮省志作馬涓榜
徐麟符
胡 璪
胡元勣
是年立詩賦、經義兩科,詩賦人兼一經,專經人不兼詩賦。每試四場,初本經義二道,語孟義各一道,次賦及律詩各一道,次論一首,次子史、時務策二道。專經者以經為主,兼詩賦者以詩賦為主,名次高下,則以策論參之。
紹圣元年甲戌,畢漸榜。
張孝裕
楊循道省志作將樂人。
紹圣四年丁丑,何昌方榜。
馮躬厚
練祇剛寰宇志無,省志云練或作陳。
徐公輔
詔罷詩賦,專習二經,廷對仍試策。
元符三年庚辰,李釜榜。專用新經字說。
楊道成
李 麟
朱齊旦
大觀三年己丑,賈安宅榜。
張 浚
陳 麟傳見列傳,省志作沙縣人,閩書陳麟下有梁澤民,郡志亦載劍浦,省志以為將樂人,舊志不載,今仍之。
政和二年壬辰,莫儔榜。
尤 深
范 珙游志作洪。
廖 方
吳 擢君稱子,羅源知縣,擢省志作權。
尤 申
政和五年乙未,何榜。
吳 播君稱子,傳見列傳。
張憲武
羅仁遠
張 俞
劉天牧
吳 溥君稱孫。
黃 舉省志作尤溪人。
宣和元年戊戌,王昂榜。
魏 貫
陳祗柔舊志作練。
范 杞
張時彥
楊 申
朱 允
是年嘉王楷考在第一,朝廷不欲令宗室魁多士,擢次名王昂為首。
宣和二年庚子,上舍釋褐。
范 悰省志無。
宣和三年辛丑,何煥榜。煥省志作渙。
吳芳慶傳見列傳。
余 誼
彭 澤
李 邦
尤 昱
劉 浩
張 杰為御史,有蹇鍔風。
宣和六年甲辰,沈晦榜。
楊 諄
柯 發
宗 庠
謝 方
林邦彥
劉 昱
以貢士人眾,特添省額一百人,賜御制詩。
建炎二年戊申,李易榜。
魏 郁傳見列傳。
范 津
伍 淵
范邦彥
鄭 桂是科詔令省額於諸路漕臺類試,以建寇,移於本州。
紹興二年壬子,張九成榜。是舉初復詩賦仍額試。
張大中
廖 拱
何 鐸
陳 遷
伍穎達
吳 淦浦城知縣。寰宇志只有淦,無大中五人。
特奏名
羅從彥據譜八世祖京城,自豫章避難來家劍浦,生子二人,一徙沙縣,一止鐔城2,傳見儒林。
紹興五年乙卯,汪應辰榜。初試南省,初場詩賦各一首,專經者本經義三道,語孟藝各一道,次論一道,次策三道,殿試策亦如之。自紹圣罷詩賦,至是始復。
吳武陵煥章閣直學士,贈吏部尚書。
紹興八年戊午,黃公度榜。是歲免殿試。
張 維傳見列傳。
宗 序
紹興十二年壬戌,陳誠之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