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 南平縣志
- 吳栻
- 4613字
- 2016-01-04 09:59:23
嘉慶六年,知縣童德本,申詳現清出梅山寺絕產田段,計租谷共二萬零四百九十六筋,續查出谷四十九筋,又租米共一百二十三延斗零一管半,又租銀除各佃認完梅山寺官秤糧銀外,尚余租銀九兩三錢九分,續查出租銀二兩一錢九分五厘,共租銀一十一兩五錢八分五厘,并歸書院。仍每年撥出谷銀六十兩,以為養正書院主講修脯。余俱以為道南書院膏火之費。一段土名判中及朱師垅外田腳二坵,谷八百筋,佃王維華。一段土名店郊,谷七百六十筋,佃王維藩。一段土名觀后山及楊梅垅長老田,谷二百筋,佃吳維商。一段土名獎坑,谷三百五十筋,佃鄭夢孫。一段土名金砂長埕垅即坋中洋,谷六百筋,佃王孔接。一段土名新田并水田,谷二千二百筋,佃陳世瑞。一段土名觀后山,谷二百筋,佃吳廣成。一段土名坋中洋,谷七百筋,佃林輝騰。一段土名新田大坋,谷六百筋,佃陳文華。一段土名車碓仔,谷四百八十筋,佃陳福生。一段土名新田并水田,谷一千二百筋,佃陳文華。一段土名坋中心并長程垅,六百七十筋,佃陳永明。一段土名新田,谷七百筋,佃陳維龍。一段土名興洋田,谷一百二十筋,佃魏朝弼。一段土名水井前洋,谷八十筋,佃許正坤。一段土名羅白坑,谷八十筋,佃鄭長學。一段土名桔樹坑,谷六十筋,佃威富士。一段上名北門,谷一百筋,佃楊世遠。一段土名樟坑洋,谷六十筋,佃張天蔭。一段土名神福洋黃坑垅,谷二百六十筋,佃張漢成。一段土名葛洋坑,谷一百六十筋,佃張漢成。一段土名崩巖即后地,谷一百二十筋,佃張士云。一段土名林坑即杉坑,谷四十五觔,佃張元雙。一段土名杉木嶺杜坑,谷四十筋,佃游貞明。一段土名甲深洋黃坑垅,谷一百二十觔,佃張元梁。一段土名羅坑即塔后,谷一百一十筋,佃黃真洛。一段土名十籮米,谷五十二筋,佃張武見。一段土名主簿坑,谷八十三筋,佃張武元。一段土名林坑即杉坑,谷四十五筋,佃張德庸。一段土名車碓后,谷四十觔,佃張土明。一段土名杜坑,谷一百筋,佃陳在鎬。一段土名后坑四坵,谷六十四筋,佃魏世卓。一段土名神福洋即下甲洋,谷一百二十筋,佃黃景升,黃恒輔。一段土名大垅,谷六十筋,佃黃景升。一段土名大垅,谷一百八十筋,佃黃恒輔。一段土名杜坑,谷一百二十筋,佃陳朝滑。一段土名杉林前,谷一十五筋,佃陳君遠。一段土名十籮米,谷五十二筋,佃陳君遠。一段土名泗姑洋,四十五筋,佃葉興華。一段土名泗姑洋,谷四十五筋,佃葉成順。一段土名漈頭洋,谷一百八十筋,佃王叔九。一段土名砍兜,谷三百七十筋,佃吳之楷。一段土名門前及壩下又壩下,谷六百筋,佃羅世長。一段土名木溪,谷三百六十七筋,佃林朝海。一段小橫木,谷一百五十筋,佃謝家照。一段土名小橫壩下,谷二百筋,佃謝長高。一段土名小橫衷庵垅,谷二百筋,佃葉葵發。一段土名葫蘆坵及社坵,谷二百八十筋,佃詹揚福。一段土名苦竹坑及洋仔垅,谷二百筋,佃鄧如杰。一段土名水井后,谷一百二十筋,佃王朝光。一段土名苦竹坑及洋仔尾,前仔又南山冢前,谷二百五十筋,佃張國珍。一段土名常坑牛欄前廳,谷二百筋,佃杜邦麟。一段土名??雍箝T垅,谷二百四十筋,佃鄭廷經。一段土名兆源頭里外段,谷四百三十三筋,佃謝德照。一段土名朱師坑門前隴,谷四百三十筋,佃羅祥保。一段土名大隴頭,谷一百四十筋,佃蕭文明。一段土名墓窠及玉帶坵,谷一千六百筋,佃王大福。一段土名坋中洋田腳二址,谷八百筋,佃謝道森、謝紹周。一段土名嶺下上下即羅坑,谷二百筋,佃鄭坤條。一段土名黃漈烏樹后,谷一百二十筋,佃羅水養。一段土名嶺下洋碓坊,谷二百筋,佃鄧奶順。一段土名嶺下隔水尾,谷二百筋,佃羅阿六。一段土名小橫東山即崩磡,谷三百六十筋,佃張元貴。一段土名甲口下段,谷一百五十筋,佃李永芳。一段土名下地頭,谷一百筋,佃鄧元觀。一段土名大坪隔窠,谷二百筋,佃蔡應高。一段土名小橫木,谷三百筋,佃楊應發。一段上名坑坪,谷八十筋,佃黃榮勛。
米租
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零五管,佃李新照。一段土名埂路下,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正,佃張兆榮。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九斗正,佃張盛宗。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尾,租米六斗十一管半,佃張盛宗。一段土名大源下埂路,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四斗零五管,佃張懷任、張捷官。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斗正,佃張捷祖。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七斗半,佃張兆有。一段土名大源坋中即大行,租米八斗半,佃張盛宗。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四斗零五管,佃張乃貴。一段土名大源坋中下埂路,租米七斗零十管,佃張兆亮。一段土名大源坋中下埂路,租米七斗零十管,佃張兆亮。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零五管,佃曹元圣。
銀租
一段土名東坑底塘,租銀七錢,佃葉延芳。一段土名蕭坑隴即豬母坑,租銀八錢,佃葉振華。一段土名丁坑隴又名葫蘆垅,租銀一兩四錢,佃林振達。一段土名東堀,銀租一兩二錢五分,佃劉開柱。一段土名白麻坑即泥坑,租銀九錢,佃高華炳、高長興。一段土名沙龐當,租銀七錢,佃魏添潤。一段土名巖下垅,租銀三錢,佃丁樟永、丁樟元。一段上名南山牛屎崎,租銀五錢,佃葉廷玉。一段土名殷坑門前,租銀四錢八分,佃陳光熙。一段土名殷坑崎坋仔,租銀三錢,佃朱尚恭。一段土名上塘,租銀折錢五十文,佃朱尚榮。一段土名殷坑魚池塘,租銀一錢五分,佃朱國清。一段土名庵林即坋尾,租銀一兩二錢,佃黃立圣、黃立宗。一段土名南坪外遠,租銀二錢五分,佃余金龍。一段土名崎仙仔,租銀一錢一分,佃張奴清。一段土名上重石鐵崎邊,租銀三錢,佃范天榮。
以上谷米二項,共價銀二百零二兩七錢四分。八五折錢,一百七十二千三百一十九文。銀租銀兩,除扣補義學館司束金二兩外,余準為佃人送米腳費、飯食之需。
梅山寺充入書院費額數
一送養正書院,脩金陸十兩。
一加道南書院生童膏伙十名,銀一百兩。逢閏月,加一兩。
一添道南書院伙夫,工食銀五兩。逢閏月,加五錢。
一添養正書院門夫,工食銀四兩。逢閏月加四錢。以上每兩俱八三折錢。
嘉慶十一年,前府李堯棟,將僧添惠告張名魁一案,撥充道南書院田。一段土名視坑碓仔垅,年收租谷二千八百觔,佃廖廣漢。
嘉慶十三年,知縣楊桂森訊斷,應用圭控張永禧一案,充入書院。一段土名徐墩街路前魚塘一口,并四圍塘埂旱田,佃人除理還徐宅苗租銀七錢,折銅錢六百三十文外,年納官租銅錢二千文,佃人徐健官。
嘉慶十三年,知縣楊桂森訊斷,黃瀛和控張大有一案,充入書院田。一段土名法師廟及老佛殿前,年收租谷四百六十六筋,佃人李魁元。又一段土名桐墘,年收租谷二百二十筋,佃雷水生。
嘉慶十三年,知縣楊桂森訊斷,鄭子禎控鄭鳳暢一案,充入書院田。一段土名塔底洋,年收谷一百二十六籮,每籮二十五筋,合四籮為一百筋。每百筋折錢七百五十文,俱於每年十月初五日以前為限,親繳入書院,歸監院收理,佃人鄭子禎。
元妙觀余租撥充道南書院費用額數
年額征銀二百四十九兩九錢九分五厘。
額征租谷一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二合六勺,每石折銀七錢八分,共折銀一百五十四兩一錢六分一厘。
額征租米一十五石三斗四升七合,每石折銀二兩。
三項共征銀共四百三十兩八錢五分。
掌教束金并往來路費,端午中秋節儀共錢一百三十九兩。
生童膏伙銀三百兩八五折錢。
學長辛勞銀十兩八五折錢。
門水夫工食銀二十兩八五折錢。
火神祭品銀六兩三錢八五折錢。
共銀四百七十五兩三錢。
逢閏年加支課席銀一兩五錢。
生童膏伙銀三十兩。
學長辛勞銀一兩。
門水夫工食銀二兩。俱八五折錢。
養正書院古義學,建於府學之旁,惟成人得入。乾隆十一年,歸義學之田於道南書院,而義學僅有其名。嘉慶六年,諸生呈請知府廣善,重建義學,即將梅山寺空屋改建,顏名曰:“養正書院”。年於梅山寺清出田租內,分出銀六十兩,以為掌教修脯,俾小子亦有造焉。今與道南書院并行,后改為劍津書院。民國元年折毀,僅有遺址。
舊延平書院在城南九峰山之麓,中有祠祀李文靖公,左右翼以廊,廡前面南有門。宋嘉定二年,郡守陳宓以延平為楊、羅、李、朱四賢講道之鄉,因仿白鹿洞規式建書院,為奉祠講學之地。院有禮殿,以祀先圣。有祠堂,以祀四賢及周、張、二程、廖德明、黃干諸賢。聘九江蔡念成為院長,延宏齋李燔定學規,捐俸市田,以贍諸生徒。其后郡守傅康、陳又有建置。端平間,賜延平書院額,有閣、有堂齋、有濯纓、聞、光風霽月亭,有風雩橋,后圮。郡守董洪修復,元末毀於寇。明,知府俞廷芳,始建堂,專祀李侗。僉事匡顯為橫翠樓及亭橋,漸復舊規。正統復毀於寇。景泰間,僉事李颙、通判楊季琦、監察御史倪敬重修,揭舊延平書院匾懸之。嘉靖二十四年重修,為巡按御史何維柏。萬歷十七年捐修,為推官羅心堯。萬歷三十八年重修,為知府倪朝寶。崇禎七年毀。清光緒七年,巡道朱明亮、知府張國正重建。民國三年,建安道尹蔡鳳重修。
舊游定夫先生書院在普安里鳳池鄉。明嘉靖間,知府沈鎜改修,并建大門牌坊,祀宋儒游定夫先生。同知曾子欽與分巡僉事吳朝鳳,建二門并兩廊,今存。
舊九龍書院在縣治東南,長安北里。中有禮殿,以奉先圣,四配、十哲像。有祠堂,以祀楊、羅、李、朱四先生。相傳其地為四先生舊講學之所,明宣德間、殿堂傾圮,先圣與諸賢像,遷祀本縣學,門額故址猶存。嘉靖四年,參政蔡潮重建,后復毀廢。今有印山書院,改為印山兩等小學校。
屏山書院在峽陽縣佐署右側,今改為兩等小學校。
民國改設城鄉各學校開列
延平中學校在紫云岡,舊道南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劉守傳福始改設中學堂。三十二年管守元善又改為師范學堂,招生教授速成科,畢業一次。宣統二年復名中學堂,仍以舊余租銀,及劉守任內新捐寺租銀,道撥排關公抽項下銀為常費。又由省按月補助銀三百元。迨民國二年十一月汪巡按使減去補助月費二百元。自后常費分余租銀八百元,新捐寺租銀二百二十元,排關公抽銀一千四百四十元,省補助費一千二百元,全年經費實計洋銀三千六百六十元。民國三年十二月,甲班學生畢業十四名。五年二月,乙班學生畢業十五名。
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在府儒學明倫堂,清光緒三十二年成立。
縣立第一國民學校在天官嶺,清光緒三十二年成立。
縣立第二國民學校在府經歷署,民國二年五月成立。
縣立第三國民學校在箭道,民國五年二月成立。
一區
公立第一國民學校在安豐橋,民國七年三月成立。
三區
公立第一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在峽陽,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
公立第二國民學校在江汜,民國六年三月成立。
公立第三國民學校在漈頭,民國七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四國民學校在瀆溪,民國七年三月成立。
四區
公立第一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在大歷口,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
五區
公立第一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在寶龜山,清光緒三十四年成立。
公立第二國民學校在謝地,民國四年八月成立。
公立第三國民學校在照口,民國六年成立。
公立第四國民學校在茂地,民國六年七月成立。
六區
公立第二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在九墩橋,民國二年十一月成立。
公立第二國民學校在三連埂,民國六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三國民學校在埂頭,民國六年二月成立。
私立第一國民學校在埂頭,民國四年六月成立。
七區
公立第二國民學校在溪后,民國二年五月成立。
八區
公立第一國民學校在王臺,清光緒三十三年成立。
九區
公立第一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在西芹,清宣統二年成立。
十區
公立第二國民學校在下道,民國七年一月成立。
公立第三國民學校在佘溪,民國六年十二月成立。
十一區
公立第一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在漳湖坂,清光緒三十四年成立。
私立第一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在漳湖坂,民國二年四月成立。
十二區
公立第一國民學校在保福,民國四年三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