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4章

  • 南平縣志
  • 吳栻
  • 4411字
  • 2016-01-04 09:59:23

理刑館明德堂銘

明大學士徐階㈠華亭

相古之治,必本諸身。克明峻德,以新其民。德明德威,民自無訟。比屋可封㈡,刑措不用。嗟今之治,獨求諸刑。金科玉條,貴逾六經。上刑日嚴,下俗滋敝。前奸未誅,后宄已繼。維是二者,豈民異心。任德則古,任刑則今。我維刑官,德亦靡類。任刑棄德,迂也實愧。是用夙夜,思勵其愚。曰明明德,覷古以趨。徙義遠利,罔敢懈。參前倚衡,明命有赫。維欲之動,頃刻萬端。德昏則易,德明實難。咨我僚友,多士群吏。尚交儆予,以就斯志。

【注】㈠ 徐階:明,松江華亭人,嘉靖進士,歷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㈡ 比屋可封:人人都有好品德,家家可封賞。

新建南平縣城隍祠碑銘

清知縣陳兆聲

城隍神之有專祠,自周禮司民之祭始也。前朝封為監察司之神,蓋取此義。張燕公祭神之文,有曰:致和養物,助天育人。張曲江亦曰:方隅是保,甿庶是依。可知歷代崇祀之深愿矣,不特此也,典制,凡有司蒞任之日,必先齋宿與神盟,始得視事。誠以幽明感格,捷於影響。神既保障一方,俾群生咸遂。而尤以佐顥穹彰癉之權,維持政教。蓋民見有司特多巧飾隱蔽,而一至於神宇,莫不咋舌輸心,慚悔隨之。此則秉彝之不可泯也,而獨於神顯之,則神職重矣。神之聲靈赫濯,寰宇皆然。而在南平似更為不同,楊文靖之記曰:崇山竣嶺為郛郭,驚湍急流為溝池,是與楚郢之方城漢水可相比擬,擅江山之雄,為東南之冠。險厄奇麗,全閩襟喉。故士多光明俊偉,先儒之遺教猶存,敦詩禮,而樂農桑。官斯土者,安敢忘所自耶?聲承乏名區,視事之先一日,即欲遵制齋宿。不意廟貌無聞,祀事不設。闕典既久,因循莫舉。即此可以知各務之廢弛矣。於心戚焉。奈邑當沖繁之地,遭變逆之后。瘡痍未起,哀鴻遠翔。案牘蒙塵,撫催不暇。三年於茲,民困少舒,眾廢少舉。遂為擇地鳩工,而太學生葉縯,耆民方茂林同以縣署之左,基址助請。臨溪面山,俯漣漪,而仰蔥鬱,神實憑之。因而殫厥心力,閑及勸輸。甫一載,而祠宇告成,皆出神之孚佑。遂得上合典制,下順輿情。嗣此雨旸寒燠,天心允協乎人心。丹艧翚飛,終事一如其始事。而神之造福於吾邑者,寧有涯涘哉。銘曰:“兩儀絪緼,斯民之育。結以崇山,澗以大瀆。神所憑依,陰助司牧。唯此南平,溝深城矗。保障敉寧,德威孔肅。廟貌聿新,典常光復。億萬斯年,用賽神福。”

遺集跋

宋黃大任

濂洛接洙泗之正傳㈠,蓋漢唐數百年之所未有。考亭集濂洛之大成,所傳聞者龜山,所聞者豫章,所見者延平,三先生皆劍津人。一脈相傳,又他邦之所未見。晦庵先生云:“潛思力行,任重詣極,如羅公一人而已。”又祭延平文云:“惟時豫章,傳得其宗。”受於前,而授於后,猶水木之有本原。天下知敬豫章先生非一日矣。初心先生所謂,不待遺藁而后顯。信夫羅君以其編輯之勤,益求其在我者,使驗之於心,體之於身,無一忝焉。是亦先生之所望於后人者也。孔顏樂地非難造,好讀誠明靜定書。誦先生之言,以為君勉可乎?咸淳六年臘月五日,建安黃大任謹書。

【注】㈠ 濂洛接洙泗之正傳:濂溪周敦頤,洛陽二程,洙、泗魯國孔子講學之地。

語孟師說跋

宋陳淵沙縣㈠

予與仲素定交,幾四十年。憶初從龜山,龜山以孟子“饑者甘食。渴者甘飲。”與夫“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令仲素思索,且云:“此語若易知易行,而有無窮之理。”仲素思之累日,疏其義以呈龜山,曰:“飲食必有正味,饑渴害之,則不得正味而甘之,猶學者必有正道,不悅于小道而適正焉,則堯舜人皆可為矣,何不及之有哉?”龜山云:“此說甚善!但更於心害上一著猛省留意,則可以入道矣。”仲素一生服膺此語,凡世之所嗜好,一切禁止。故學問日新,尤不可及。自非龜山抽關啟鑰,而仲素於言下猛悟,何日臻此?故仲素而不死,則其精進此道,又豈予之所能知哉。今日李君愿中以其遺書質予,其格言要論,自為一家之書。閱其學益進,誦其言益可喜。信乎自心害而去之也。自仲素之亡,傳此言者絕少,非愿中有志于吾道,其能用心如此之專乎?既錄一本,以備玩味。今歸其書,并以仲素之所授於龜山者語之,以俟異日觀其學之進,則此語不無助焉。紹興辛酉正月,庵山陳淵謹書。

【注】㈠ 陳淵:宋,沙縣人,充樞密院編修官。

韋齋記跋

宋石塾

吏部朱公尉尤溪時,命其燕居之齋曰:“韋”。郡之儒先羅公仲素記之。吳郡戶曹曹君令德銘之。宣和六年更兵火,棟宇易置。乾道七年塾猥當邑寄,公之子編修先生仲晦父,適以事來塾學于先生,相與訪故“韋齋”所,得小室,雖非其舊,而風景不殊,遐想高蹤,嘆慕不已。先生亦然流涕,因出張舍人安國所作齋榜二大字,塾請揭之,并刻記銘,以成公志。惟公道學高妙,充之於身,洪纖中節。猶懷辯急之慮,而有佩韋之警!夫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公之謂歟!

題集二程語孟解卷后

宋羅革

余兄仲素篤志好學,推研義理,必欲到圣人止宿處。以王氏解經釋字,雖富贍詳備,然終不得圣賢大學之意。遂從龜山游,摳衣侍席二十馀年。獨聞至當,得洛中橫渠語論頗多,乃編成語孟二解,記當時對問之語,不加文采,錄其實也。廖仲辰於龜山門下與仲素為友,得其本錄之。庚戌辛亥中,來聚生徒1於南齋,授予此本。廖諱衙,為龜山之侄婿,議論尤得壺奧。紹興壬申六月念八日,弟革因閱此書,記於汀州教授廳云。

【校】1.徒:原本作“徙”字,今據同治本改。

書文集后

劉將孫

學記曰:“三王之祭川也,先河而后海,此之謂務本。”至哉言乎,此師友之定論也。考亭朱子,出延平李氏,延平出豫章羅氏,今朱子之書滿天下,延平、豫章之遺文緒論,未有聞者。將孫一來延平,適兵革之后,慨然求之耆舊間。久乃得《延平問答》,其詞語渾樸,皆當以三隅反者。且自謂:“不能發揮以文。”又久之,得《豫章家集》,所傳者寥寥僅見,又非延平比。愚益信二先生之所以上接伊洛,而下開考亭者,初不在於言也。或曰:“其簡也若是,道烏乎傳?”余作而言曰: “茲道之所以傳也。”子曰:“予欲無言。”又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言語之道盛,而自得之學隱矣,二先生之自得者,有不能得於言也;其所以傳朱氏者,亦不在於言也。朱氏之得於二先生者,亦有不在於言者也。而朱氏之所為言之長者,其所授者無二朱氏也,朱氏之言,不得已而言者也。而世之求道者,往往必求之言也。則吾為斯道,慨然於此久矣!此集鳩集勞矣,寶守猶不易,此亦不必他求而附益之,先生之所為先生者,不在此。蓋嘗拜先生之晬容者,光風霽月,玉色金聲。劍山青青,劍水流清。徘徊瞻極,何往而不聞金石絲竹之音也。

延平先生書院紀原

明李天同左史

延平乃楊、羅、李、朱四先生傳道之邦。龜山先生,早學於二程先生之門。及歸,明道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豫章先生師事龜山,延平先生又學於豫章,三先生皆劍人也。晦庵先生雖新安人,實生尤溪之尉廨。又從延平先生學,此傳授之源流也。嘉定二年陳復齋宓來守是邦,遂訪白鹿規式,創書院於南山之下,以為奉祀講學之地。禮聘九江蔡念成為堂長,延請洪齋李燔定學規,捐俸市田,以贍生徒。時真西山帥長沙未上,亦來預講。四方名士咸會。其后傳守康重建祠堂於禮殿之側,又籍廢寺田以益之。初復齋以書院成,請於朝,乞賜額。當軸者格而不行。又嘗請記於西山,旋復書之,記稿已就,以敕額未下,姑俟之。端平改元,今大參鄭姓之赴闕,經從首謁祠堂,諸生因申前請,乃轉達黃守埒為之露奏。至十月命下,宣賜“延平書院”為額。越明年秋,淫雨為沴,水突山頹。禮殿祠堂,一時覆壓。所存者講堂、四齋、及風雩橋。而山勢壁立,慮有后患。董守洪謀遷之,下其議。諸生合辭曰:“遷之便。”遂相與度地於聞猿1洞,去舊址僅百步,地勢平夷,徑深邃,枕九峰,俯劍潭。迭清流,四面朝揖。絕市井之囂,飽泉石之勝,真群居講習之所。禮殿建於右,書院設於左,不相瀆也。又創堂,以奉先生。講堂前峙,四齋對立,視昔加辟焉。姑敘創移之大略,詳列於后。李左史天同為記。

【校】1.猿:原本作“猴”字,今據改。

與教授公書一

宋李侗

侗頓首再拜。鼎元秘教尊兄座前:侗不見顏范甚久,咫尺時聞動靜,深以自慰。梅雨方懋,伏惟燕居,爽塏頤神,尊候萬福。侗塊處山樊,絕無曩昔師友,不聞道義之訓。朝夕兀坐,賴天之靈,尚得以舊學尋繹,以警釋貧憊而已。其他亦何足言?苦於無侶,可以縱步。前造齋館,以承近日馀論。臨紙馳情未間,伏冀順序,為遠業加漸,以次升用,至叩,至叩,乘便謹上狀,不宣。重午后一日,侗頓首再拜上。

與教授公書二

宋李侗

侗頓首再拜。鼎元秘書契舊:昨便中傳示誨幅,并錄示盛制,一睹心畫,如見顏角。玩味以還,慰感未易可言。區區欲即嗣狀,竊聆車馬近與日者他適,以故未果於奉書,唯積傾仰耳!秋暑尚熾,遠唯即日以還,慶侍尊候,動止萬福。侗塊處山間,絕無游從。賴有經史中,古人心跡,可以探賾。雖粗能遣釋朝夕,然離群索居,不自知其過者亦多矣。尚何敢疏一二於吾兄者邪?忽得不外指示所志,一一諦思,足見別后造道之深,欽服!欽服!侗文采鄙拙,未嘗輒敢發一語。近為朋游見迫,有一二小詩,輒不揆錄去求教,取笑而已,非敢以求報辱也。便次有以警誨者,千萬勿吝,至懇!至懇!咫尺未期會合,且冀勉厲,以赴省闈大敵。行席巍科,為交游慶!此外加愛為禱。七月十四日,侗頓首再拜。

與陳默堂書

宋羅從彥

從彥承喻,“圣道甚微,有能於后生中,得一個半個,可以與聞於此。庶幾傳者愈廣,吾道不孤,又何難之不易。”從彥聞尊兄此言,尤著意詢訪。近有后生李愿中者,向道甚銳。曾以書求教,趨向大抵近正。漫錄其書,并從彥所作小詩呈左右,未知以為然否?

誨子侄文

宋羅從彥

東鄰有千條家,子孫不肖,博奕飲酒,馳馬試劍,挾彈持弩,與群小為伍,見士人則逃遁。西鄰有百貫家,子孫不羞里巷,不顧父母,日復如是。諸子前,行路人肉杖之曰:“為人子孫固如是乎?”二家之長,一日聚議曰:“吾二家子孫,不肖如是之深。治之,恐傷骨肉之情;不治之,則恐敗先君之業。若之何而為是乎?”旁有客曰:“此乃至愚至賤之徒,終遭刑責而后已。吾將拉汝二人,訪諸南鄰萬斛之丈人,請問訓子孫之術矣。”南鄰萬斛之家數十人,入孝出悌,文行忠信。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篇。閨門之內,肅肅如也。閨門之外,雍雍如也。君之子孫如是,夫何為而至是也?南鄰萬斛丈人曰:“吾之誨子孫也,非鞭非笞,非詬非罵,但寫唐文人杜牧示小侄阿宜二句,又寫本朝宰執諸公仿杜牧示侄聯句,又寫范文正公家訓題東軒壁句,時人謂之東壁句,吾將示之,仿效寫於東壁,示子孫尤佳。”

東西二丈曰:“敬聞命矣”,愿將本以寫於壁焉。

杜牧曰:“愿汝出門去,取官如驅羊。”

富鄭公曰:“愿汝出門去,錦繡歸故鄉。”

韓魏公曰:“愿汝出門去,早早拜員郎。”

范文正曰:“愿汝出門去,翰林著文章。”

曾公亮曰:“愿汝出門去,錦繡為肝腸。”

陳了齋曰:“愿汝出門去,柱石鎮巖廊。”

真德秀曰:“愿汝出門去,德行重八方。”

后蘇東坡打諢1示子蘇邁曰;“愿汝出門去,勿玷辱爺娘。”

羅古人即仲素先生也,族有不肖子數人,撰此以勉之!況其親子弟乎?此見仲素先生仁也。故曰:“仁者之言其利溥哉。”族人羅綽敬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日照市| 湟中县| 昭平县| 扎兰屯市| 韶山市| 姜堰市| 浦城县| 固阳县| 阳新县| 河南省| 渑池县| 项城市| 桃源县| 宜城市| 桑植县| 湖南省| 宾阳县| 黎川县| 互助| 南涧| 湖北省| 同德县| 开化县| 沙坪坝区| 莲花县| 江油市| 嫩江县| 和平县| 光泽县| 乐都县| 四会市| 普洱| 台前县| 广州市| 宁晋县| 武安市| 福清市| 台州市| 伊春市|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