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5章

  • 南平縣志
  • 吳栻
  • 3861字
  • 2016-01-04 09:59:23

水云村記

宋 黃裳㈠

長澗,自衍峰道廣教出田坑始。從父得之於西南山之麓。取其一支,停之以為沼,走之以為渠。廚灶之以酌;橋跨之以渡。異花奇果,垂條倚實,飄云墜影在泉之上下。有云于山,朝而暮合。閑適之態,虛白之象,與夫流水相應。以無心相偶以不紛,俄然相得于東西,杳然相忘于得喪,其孰為此者耶?元豐之初,余自京師而還,省余從父流水之間。俯仰行坐,瞻顧燕笑。及夫日落而禽還,山暝而云收。援毫於壁間,乃以水云村名之而后去。自是郡人始知有水云村之可樂也。尋春逃暑,車蓋相屬。越十有五年,友人王公實來京師,謂余曰:“今為水云村主人矣,仆將益治之,養生于其間。”予曰:“子之得水云村,固可樂也;其亦知水云村之得子乎?”公實之為人,茍可而止。不為生而勞,不為名而偽。遇吟而忙,得酒而休。方東而俄西,未始而適莫㈡。要其中夷曠而惠直,是水云翁者也,君歸乎哉。余后數年,亦筑草堂于衍峰。維釣舟于劍潭。是時水云翁藜杖而相尋衍山居士,肩累而忽往與。是兩放相得于無情中,有舞有歌,有吟有謔。妙思絕景,不可得而究也。會歸于至無,余之樂也。不知水云翁之樂,亦出於此乎?然則水云村之于我,果有分哉。故為之記。公實他日相從,出此以為質焉,鐫諸石。

【注】㈠ 黃裳:宋,南平人,元豐進士第一,政和間知福州,累遷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㈡ 未始而適莫:一視同仁,無偏愛。

延平路新修宣圣廟學記

元 虞集㈠

至正五年,中大夫廬陵文侯富守延平,大興其郡先圣廟學。明年三月,郡學錄郭圭用士友之意,請書其事,以刻諸廟廷麗牲之石云。我國家之制,自國都至於郡縣,皆置學宮。修 先圣之祀。而教其人,以圣賢之書。使有以知乎圣賢之道,以成俗達材焉。內外大小遠近無間也。閩越遠在南服,去朝廷數千里。延平之為郡在其上游,山環其崇,川合其清。前宋時,州名南劍。天圣乙丑,守臣曹修古始建學於其西山之顛。慶歷癸未,天下始皆立學;而是邦之學,先廿年成矣。建炎毀於兵。紹興劉守子翼,改作於郡西龍津館,貢院之址,近市不便。路守采請於部使者,得錢廿萬。復舊址,后守鄭椿年繼成之。有禮殿,設先圣先師肖象。有庭、有廡、有從祀肖象。前有殿門,南有欞星門。殿北有尊經閣,又北為講堂曰“進德堂”。有“極高明閣”。東廡之東,有鄉賢之祠,崇奉龜山楊氏,豫章羅氏,延平李氏,新安朱氏者也。祭品祭服,皆有庫。又有“肅容亭”,在殿門外。其為學也,有“直舍齋”,以居弟子。有射圃、有庖、有廩,周之以垣,屬諸都宮之門也。嘉定十四年,陳守宓修之,凡六十四年宋亡,而學存。國朝至元己卯以來,守者至,皆因之,未遑有所為也。至順辛未,閩憲分司安禮護世行部斯郡,始督有司治之。致嚴神座之外,支吾涂塓而已。文侯始至,顧瞻而嘆曰:“君子學以致其道,廟學不修,則無以行其教。教不行,治亦不行矣,此豈可緩哉?”乃命工度材,修禮殿,及其門廡。求曲阜家廟遺像,以擬圣人之德容。諸賢近古畫像之可考者,亦博求其似。定王公侯伯衣冠之制必稱。其儀物座幄嚴密,弗敢褻焉。庭甓毀缺,易布大石。趨行周折,佩舄㈡中度。徹“肅容亭”,更筑齋廬於塾左,以待祭祀,名之曰“思誠堂”。自講堂尊經高明之閣,悉從作新,充壯堅致。鄉賢之祠既撓,以壞寓祠直舍之半者久矣。侯始大辟其祠,有堂有室,以奉四君子之像。階庭門廡以稱神祠。又作堂於殿門西,與思誠堂相直。校官修其職,則聽事於斯也。凡學之舍,可仍者仍,當改者改。崇高華煥,外藻內實,皆親督指授,無或虛羨。相其成者,教授陳陽至也。學田自曹侯來始置,未克累政。纖致增益,歲可得米九百馀石。司計者習為不虔,耕者歲入寡,而莫之治也。侯按籍,得逋租之在民者,足其修學之用。田久沒於浮圖者,命南平監邑真寶驗其實而歸之。得五十石,益歲入以養士。延鄉貢進士,佐教授官,訓導其生徒。興化、建寧、邵武之學者來歸之,弦誦之聲,無間於朝暮,此修學之大略也。於侯之郡政,此其一耳。言學於延平者,則有其說矣。昔者天生圣人,有其德而無其位。徒以其道,而傳諸門人。曾子出遺書,以正為學之道。未幾,子思已憂其失傳,而中庸作焉。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孟子論古昔治亂之變,以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已當天下之一治。則曾子、子思之書,所以為繼志述事之善者歟。非孟子不足以知之也。自是而后,千數百年,否塞潰裂,世變極矣。非無小康之時,然而三綱淪,九法,未有見正於春秋者也。其可謂之善治乎?天之未喪斯文也,周、邵、程、張五君子者,實生於宋,夫子之道中興焉。於是易、書、詩、春秋、禮記之為教,莫不明且行焉。皇之所以為皇,帝之所以為帝,王之所以為王,授受心法之精微,制度述作之久大,發明折衷,無復馀蘊。若夫天之所以為天,人之所以為人,學其學者,皆有以知其性命之理,以成己成物焉。善推其所至,則存乎其人矣,謂非斯世之一大治不可也。是故宋之有天下,土地之廣,威力之強,則有不如前代者;然而諸君子者生焉,則其所系之重,蓋非人力之所能為也。夫孰敢有所間然哉。程子送其門人龜山楊氏之歸,已有“吾道南矣”之嘆。程子之嘆,非私嘆也。程子沒,而宋亦亡。道學緒馀,不復有聞於中州。當時之人,亦有知人心之不可收,天命之不可復者。起楊氏於衰老而用之,雖若無及,然其正誼明道,以救壞亂於危難之秋,則亦非小補者矣。其南渡也,間關自存。社稷之臣,多君子間於小人,不得一日安其身於朝廷之上,亦何以為國哉!楊氏與其同門,倡道學於閩中。一傳而為羅氏,再傳而為李1氏,三傳而朱氏出焉。端緒淵源,正大明白,所謂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名教實賴之,故雖綿延微弱,遂至於亡,然而猶足以為禮義之國,卜之萬世,而不可誣者,則四君子有以續道脈之正傳,起民彝於罔墜固也,天之於斯文,豈偶然哉,蓋有所待也。我國家,祖宗龍興朔方,已知尊圣人之道。世祖皇帝制度考文,朱氏之書,所以繼前圣而開來學者,大臣用以輔治。而道學遂與國家之運同盛於今日,不絕如線之緒,安得不推其所自乎?楊、羅、李氏,皆生延平。朱氏以其先人官尤溪而生。風云會合,天之所以鄒魯於吾延平者,何其厚歟!延平之學者見聞,得於父兄,有非他郡之所能及也。其必有以體侯之意,不負圣朝崇學之盛者乎。侯固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之孫也。國亡死臣節,我國家公天下之心,風示世之為人臣者,至於今稱之。延祐中,用大臣言,特召公子升至京師,拜集賢直學士,執經禁近,將有所訪焉。入使南海而沒。今侯之治,蓋有所受教矣。道義所在,莫不興起,則其所以勸成於學者,又有不在於言語聲色者哉。

【校】1.李:原本作“季”字,今據改。

【注】㈠ 虞集:元,仁壽人,累遷奎章閣侍書學士,纂修經世大典。

㈡ 佩舄:儀容整齊有禮。

李延平先生墓田碑記

明督學 熊尚文

豐城后學如熊子者,何幸得入先生之境,知先生之墓在瓦口山之陽也哉!熊子視學始入閩,一稟今上功令,俾閩士,唯紫陽朱先生傳注是遵。朱先生實得統於延平李先生焉。則李先生者,開紫陽之道脈,啟百代之真傳。千秋俎豆,先生之食報宜也。熊子嘗以從祀孔廟抗疏,俞旨議行。歲庚辰,乃以督學遷維揚備兵,且辭先生之里往焉。嘗訪先生之后,先生郡有祀祠,家有特廟。春秋郡守率屬祀於祠,復命博士,往祀於其家之廟,先生於血食,洋洋在上在左右哉!先生之祠若廟,所以妥先生之神也。先生之墓,所以藏先生之魄也。祠則祀家又祀墓第己焉,亦奉牲舉奠未盡之義也,如先生何?矧山深墓古,草茂狐潛。忽爾崩圮,漸以蓁蕪也,又如先生何?焚楮成儀,披荊護冢,以賢者為先生后,力自能為之。而講先生之學,宦先生之土者,晏然不為先生計,亦罪也。熊子宦最拙,無能明先生義理,上以報朝廷,辭尸素。唯是交際甚鮮儀節多疏。贖鍰之馀,無愛也。出二十金與先生之后,為置田若干畝,備春秋墓祀,及預年代修葺諸費。當是時也,郡守倪君助俸十金,共成茲舉。熊子竊以為請祀先生於孔廟者,崇先生之完念也,置先生墓田,使得備諸費者,崇先生之片念也。完念動於熊子錫予之典,惟天子是命,所不憚抗疏以請,期於殫是念而足。若是片念,熊子萌之賢守令,相與襄之。豈足儌先生之享,先生亦豈借熊子片念,以存斯墓於不朽。先生繼往開來之功,自千萬世無能朽也。熊子諱尚文,江之豐城人,登乙未進士。郡守倪公諱朝賓,浙江之蕭山人,登戊戌進士。南平令劉君諱兆元粵之博羅人,登甲午鄉進士,得并記。

延平社學碑記

推官 羅心堯

延平故有社學四布,列郡城內外。先任存齋徐公,以館職出為郡理,曾修復建置焉。至今父老猶能述其教,舉其事,津津不釋諸口。自公之去,浸淫廢為民居者,五十馀年。丁亥之秋,余承乏此邦。睹先賢之馀風,覽民生之既庶。竊以為政首教化,學先蒙養。茍社學之不復,則蒙養之謂何?然驟奪諸民不便也。歲己丑叨攝郡事,凡四閱月。贖鍰之積,約九十兩有奇。乃屬許府幕元鄉召四學居民贖取之;又以其馀,修葺崇飾,稱新居焉。學既成,請於郡守惺堂譚公,擇其民通訓詁,有行誼者四人置為師。先是南平縣有爐峰及西崇福寺田山,各若干畝。往往為豪民隱占,訟於公庭無虛日。余以為,占於民,與奪而歸之僧,無當也。曷入官,以充社學之費。牒請於分守復吾侯公,督學雙臺耿公,咸報可。於是歲得租銀四十兩有奇,議以三十有二兩,分給社師束脯。而以其贏馀,食飲諸生之課文者。秋成之期,佃民賦縣,縣賦府。社師各詣府請給,歲以為常。明年之夏,太守新塘周公,二守霞谷郭公,引駕月川漆公,則又悉召四學社生,寵之冠服,教之工歌習學,俾明長少。於是閭閻童子,咸彬彬有禮讓焉。君子曰:“斯舉也,豈里社細事哉?乃其關於蒙養者,則至巨且要矣。倘世世存之無變也,教化亦尚有賴乎。然天下事,始未嘗不成之難,而后稍頹廢也。”爰饞之石,以告后之當事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戈县| 无锡市| 中阳县| 措美县| 江北区| 彭州市| 潞城市| 大关县| 桂东县| 电白县| 姚安县| 红安县| 湖南省| 富川| 镇康县| 子洲县| 项城市| 蓬溪县| 松潘县| 东乌| 京山县| 韶山市| 泸定县| 乌鲁木齐市| 万山特区| 娄底市| 华亭县| 永顺县| 青海省| 修文县| 驻马店市| 当涂县| 若尔盖县| 卫辉市| 苏州市| 芷江| 泰安市| 鄯善县| 福泉市| 榆中县|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