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樵蘇:打柴割草,以充燃料。
7. 宵小:舊謂盜賊之類。
8. 郅偈:郅、大。偈,急馳。
9. 旖旎:旌旗隨風揚貌。引申為柔美。
10. 輪囷:屈曲貌。史記囗魯仲連鄒陽列傳:“蟠木根抵,輪囷離詭。”
11. 陟:登上山頂。
山
龍 山一名龍騎山,在縣城東北,由后峽奔騰而入,山勢凌空,長松蓊鬱。山巔建威遠樓,環堞而為城。山半有道南、文公、大忠三祠,嘉慶八年復建昭忠祠,於大忠祠之側。
梅 山多梅樹故云,在城南。宋紹興間建招福院,后改梅山寺。天啟五年,郡守項唯聰改寺建學,今府儒學在其巔。
西 山在城西,舊儒學踞其巔,實當紫云岡之前。
積寶山在縣署之左支,俗名網巾山。以上四山在城。
玉屏山在東南,一名屏山,如畫屏然故名。宋蔡君謨建畫軒詩云:“畫屏曾指孤舟客,今日孤舟在畫屏”。
雙髻山城東南,屏山后,兩峰并聳如雙髻然,宋張遠所稱雙旌拔秀者也。
金鳳山城東三里。
鯉魚山在水東,山勢溯劍潭而上,其尾為化劍閣。
太古山城東五里,山勢雄偉。
衍仙山城東北十里,舊名含源。昔時有衍客煉丹於此,傳為羽化1故云。山有文峰巖,中一石峙立如佛,又名石佛山。地輿紀勝云:此山東面略通人跡,山中產桔可食,攜出則迷道不得歸。有衍仙水,下穿暗竇,流出劍津。
歌舞山城東,演仙下里,高桐對岸,高髻長袖,窈窕蹁躚,有大小垂手之態。
八仙山縣東汾常里,相傳有仙過此,足跡猶存。以上諸山在東。
虎頭山西郊外,縣儒學在其麓,跭踓特起,形如虎踞??拜浖抑^山形有卷簾殿試之格。嘉慶五年,里人在此扦墳,知縣完智飭差押止。十二年興化人程廿三,復在此山來龍處盜葬,知縣楊差押舉扦,勒石永禁。
九峰山城南劍津里,面對府公署。峰巒九疊,旋繞縈回,為縣治諸峰之冠。第八峰有萬福精舍2,第三峰有天慶閣,明正德間提點陳本潤,閉關五十年,尸解於此,有詩載藝文。
溪頭鳳山劍津里西,相傳有龍居其中,歲旱祈雨輒應。宋宣和間,道人張聲隱居於此。
大文筆山縣西南二十里,其峰尖削如筆,由美山發脈,高聳綿亙,作干分支,直至福州。三讖云:“黃龍歇氣三千里,跳落平陽十萬家”。
小文筆山峰巒秀麗,文筆插天,其峰較諸大文筆,尤尖尤秀,形家以為一邑文星所系。先是有頑民在此鑿石煉灰,屢蒙官禁,準勒碑以垂永久,記載藝文。嘉慶五年,汀郡奸徒,復蹈前轍,闔邑公呈,知縣完智復禁,罰銀修縣儒學魁星閣。
赤岐山城西五里,舊有庵。
涼傘山城西,相傳曾出黑石。
蓮花山城西天竺里,重巒疊峰,狀若蓮花。
天柱山城西安福里,一峰孤特,撐柱青冥。
筼筜山城西安福里,山多產竹,明吳國倫有:“苔蘚石門花自合,松篁煙碧翠常新”。
天臺山城西百二十里,界連順昌、沙縣。危巖峭壁,云霧時蒙,內多石洞神石,上有寺。
美 山開平里,兩峰高低并峙,形如美字故名。山從尤溪出龍巖寨,突起地上,從后視之,險絕無垠,上極霄漢,視諸山如隸。上有仙奶三殿,俗呼米山,又名米頭山。相傳巖畔有石竅出米,足給庵眾。后有吳釋子大其竅,其米遂絕。
寶云山資福里,山勢秀特,時生云氣。
展旗山資福里,山勢開展,若揚旗之狀故云。宋黃裳詩有:“崢嶸南揖展旗山,旗鼓相臨縹緲間”之句。以上諸山屬西。
金樓山在城南,一名南山,端嚴肅穆,方正崇宏,群山環向,皆作土平。羅氏豫章徙居其麓,文質公實誕於此?;分螅闀?。山右有巖,上下梅樹三株,傳為文質公手植。前有泉,曰白水,亦曰香泉。
虎掌山保福里,形似虎掌故名。
龍湖山保福里,四山環峙,中為平原,旁有龍湖寺故名,今廢。
九龍山長安里,九峰蜿蜒如龍,九峰書院在其麓。
樟嵐山杜溪里,上臨南溪西岸,花秀深蔚,李延平先生於其間居焉,居址猶存。
瓦口山杜溪里學林村,李延平先生墓葬其麓。以上諸山在南。
葫蘆山金砂里溪邊,以形相似名。以上諸山屬南。
茫蕩洋山在西北,俗名懵懂洋,廣袤二十余里。本一高原,上有老虎洞、貓兒巖、狐貍隴、雞冠山、蝦蟆石、鯉魚山、筆架石、雙門石、五馬槽、七星斗、孔雀坑,惟墨硯窟最奇,窟在巖面,不甚深大,常出清泉一泓,四時不涸,千人飲之不竭,謝地鄉,在其山足。
金斗山城北保福里,山側有石洞名金鐘,四山環峙。相傳昔有仙人坐化於此,塔內塑像,乃其蛻骨。
蓬萊山城北五里,曲徑幽蔭,舊有庵,今廢。
金斗山城北,巍峨凌漢,勢極陟峻,舊有庵。
銅釘山塘源里,山高而秀,為西北郡山之祖。四時景物,變態萬端,歲旱禱雨多應。
碧 山壽巖里,巖壁峻絕,上有一金字,望之儼然。以上諸山在北。
【注】
1.羽化:古稱成仙為羽化,即變化飛升之意。
2.精舍:舊時集生徒講學之所。
巖
百花巖劍津之東,石壁峭立,勒有百花巖三字隸書。方春百花鮮麗故名。有百花亭廢址,今猶存。
容照巖在百花巖之側,巖石嶙岣,清光一穴可照。
大 巖在城東十五里,俗名三千八百坎,上有亭,名巖頭亭,古木陰森,中有滴水巖,暑月過此,常於此納涼,有時載藝文。
中 巖演仙下里,高出眾山,有瀑布泉,自巖中飛下。
云頂巖汾常里,時有云氣冒其上,故云。
五谷巖城東四十里,上有殿祀神農,其中懸崖峭削,有帳屏獅虎之狀。以上諸巖俱在城東。
西 巖在城西南三十里。
天井巖大外里,山石一竅通明,故云。
圣泉巖天竺里,下有清泉甘冽,旱歲不涸,相傳有圣僧過此,鑿以濟渴。
碧 巖長沙上里,相傳曾出異石。
青 巖梅東里,其石四時青色,隱隱異於他石。以上諸巖城西。
麂坑巖山多產麂,怪石嶙峋,橫截溪畔,劍水合流而下,藉以砥柱。頑民鑿石於此,宜禁。
舉 巖長安北里。
虎掌巖余慶西里,狀如虎掌故云。
文筆巖峰尖如筆故名,在普安里。
獅 巖在城東南普安里,逶迤而南,廌山祠在其麓。
紫 巖巖石皆紫故名。
美 巖云蓋里,唐有劉姓者,於此坐化,遺庵尚存。以上諸巖城南。
郭 巖壽巖里,周圍幾百里,山麓建安、甌寧、順昌,建陽數縣環焉,為延郡發龍之始。其巔有亭,覆以鐵瓦,可觀日出。其地產松菜,不種而四時自生。相傳郭仙居於此,故名。
獅子巖新興里漈上,以形似名。有洞深半里許,可容數十人。巖石峭削,高三十余丈,中共三十六洞,如張、蕭、劉、連、馬仙、雷公、袈裟、蓮花、電母,其最著者一在遵教里蒲山石巖下,有三井,中井相傳龍居其中,立廟於側,禱雨多應,前太守孫衍、管大勛因旱禱雨於井,大雨驟至,里人祀之。
太平巖古田里,相傳巖中藏經,詩僧林友削發於此。以上諸巖城北。
峰
小鷲峰演仙下里,屴崱如鷲鳥狀。宋元佑中漕使曾子方過此,愛其奇秀,有詩云:“面前山好無人識,定是飛來小鷲峰?!?
彌勒峰城東四十里,無量寺在其麓。
螺 峰立形如螺漩,故名。
蓮花峰城南里,層巒疊障,狀若蓮花。
嶺
紫芝嶺城北隅,舊府儒學之西,嶺道逶迤,民居稠密。
大覺嶺在府儒學義路禮門前下。
普通嶺在延平衛街左,梁時建寺於嶺,名曰普通,遂稱普通嶺,后為學院校士貢院,又名貢院嶺。
漿洗嶺在道署左,上通協鎮府署。
后所嶺在建小門街左,閩王廟對門,直上通梅山。
天官嶺俗呼黃官嶺,在建小門街左。
獅子嶺嶺中一石獅,故名。
縣前嶺舊縣署便道,在縣前。以上俱在城。
湖頭嶺在演仙下里,宋張伏敗張徹於此。
梧桐嶺資福里,多產梧桐。方道隆詩有:“不報新秋到,惟生待鳳棲?!敝?。
白沙嶺多出白沙,故名。
候宰嶺在新興里。
石鼓嶺梅南更,其山峻絕,方圓中尺許,以石扣之,其聲如鼓。
大武嶺地界南甌,綿亙數里,茂林森蔭,多伏莽搶奪之患??滴豕镆汛髾M驛丞張士逵,署大歷司篆,率眾改向山麓,由田中,宵小不能潛伏,行者旅者稱便。
常窠嶺城北大巖外,路通峽陽,山林陰翳,險同大武。
水頭嶺在城北。
風波嶺城南三十里。
洞
紫煙洞在明翠閣之東,俗呼紫霞洞。
含源洞梅東里,云霧時封洞門,四時泉聲,響如笙簧。
碧云洞百花臺之下。
隱鱗洞與百花臺相接。宋吳儀隱居於此。
南樓洞
白水洞
三井洞以上三洞俱遵教里。
蓮花心洞在劍津里,山有九曲,如花心復疊者然。
金源仙洞梅東里,元至正中,方士隱其姓名,修真於此,賜號顯跡道場。
聞猿洞城南九峰山右,相傳有方士袁深煉丹其中,二白猿往來相狎,風晨月夕,時聞清嘯。
峽
后 峽城東北五里,此系郡城入脈結束之處。嘉慶十三年,汀郡奸民在此挖毀栽種,合邑僉呈,前任邑侯楊,將此山歸官,勒石永遠禁止栽種,碑文見藝文。
筼 峽城西天竺里,多產竹。
藏春峽劍溪之東,宋吳儀讀書處,兩山環峙,繁花雜卉生其間,四時皆和。旁側有詠歸臺、老圃亭、暗香亭,虛心亭,容照巖,廢址猶存。
峽城南長安里,兩岸青山回合,溪流轉折而去。有巡司公署,署前古榕二株,相傳宋時朱文公手植。
歸云峽城北演仙下里,云起云氣飛飏故名。
石
花紋石有五彩紋。
蝦蟆石臨水狀如蝦蟆,夏月居近此石,無蚊蟲。
笏 石屹立如笏,以上三石,俱劍津里。
金精石石色黃瑩如金,在城東。
鳳味石相傳昔有孝子,母思鳳肉成疾,遇仙指之曰:此石味同鳳肉,煮食之,其母疾愈故云。在仁州里。
仙書石城東崇福里,或指以為仙書。
鹵水石城西長沙上里,葉夢得避暑錄,石有三種,其一出鹵水,可為硯?;ヒ姰a物。
玳瑁石色如玳瑁故名,在城西長沙上里。
磐陀石在城南,方廣丈余,四山環峙,清泉涌出,佳木陰森,境絕幽雅。宋李愿中、朱晦翁二先生,常游息其上,有天趣園,即延平書院。
馬鞍石在城南,狀如馬鞍故名。
川
劍 溪一名劍津,又名龍津,又名劍潭,城東西二溪會合之處。昔時有寶劍躍入潭,化為龍故名,詳載藝文。
東 溪源出浦城、松溪、崇安三縣,凡五派合流,會於建寧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順至劍津。
西 溪源出長汀縣,經將樂東流至順昌西,與邵武溪合,又東流經王臺驛前,至沙溪口與沙縣溪合,流四十里至劍津。
南 溪與東西二溪之水合流,名丁字水,又名三溪,九十里與尤溪之水合,直抵福州入海。
房村口溪源出甌寧謝屯、鄭墩出,溪為南邑山之界水,村屬甌寧。
峰 溪源出底坑,經楊厝,合觀音山朵云坑水,流至峰溪,出口入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