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傳第二十七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余誦是言,未嘗不廢書三嘆也。夫庸懦之臣,飾言貌以固寵榮,睮睮如婦人。一旦有事,則身家妻子之念重,社稷封疆之念輕,國家安賴有是臣哉?故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非盡為知己者用也。蓋有百折不回之志,然后有一往直前之氣。蹈白刃而不顧,視身命若鴻毛,古之烈丈夫諒如是也。我邑前志所書,當宋之末。若黃乾叟之死拒汀寇,徐丹衷之殉難五坡,皭然㈠與日月爭光!元有陳子才之保建浦,明有徐師臣之捍西蜀,忠壯激烈,揚名千載矣。清代臺灣林逆之亂,吳、陳、官、唐諸人,一介胄士,俱能知大義,得死所。然此猶其食祿者也,若義急桑梓,投效戌行,捐軀以報,團結村堡,折首不辭。恤典未加於國殤,英聲猶傳於故老。名氏雖微,要皆所謂忠烈之士也。故述之於傳。
【注】㈠ 皭然:潔白。
宋
黃復,字乾叟,寶慶二年進士1。除山陽尉,聞汀寇猖獗,獻廟堂三策,境賴以安。真德秀、陳交薦之,通判滁州,與守陳廣中協力拒寇。廣中死,攝州事。城被圍八十馀日,援不至。前后數百戰而死,遺子書云:“父老矣,食君之祿,繼之以死,雖死猶生也。”總制趙葵,餉臣吳潛上其事於朝,為立廟。所著書凡三十卷。子垕,廣皆從事郎。【校】1.士:原本作“土”字,今據改。
徐自皈,字丹衷,咸淳十年甲戌進士。授鬱林州牧,丁父憂。恭宗即位,元入臨安,文天祥起兵勤王,自皈率族赴之,戰死五坡嶺。元興,建興里民皆逃竄四方。自皈子進三鞠於其姑沙厝魏家。世祖庚辰詔赦,年十四矣,始出遷,居溪后。
元
陳君用,字子才。少負才,汀寇騷動。集壯士,保鄉里。至正末,紅巾賊入閩。閩閫授君用本縣尹,給錢募兵,復散家財以繼之,克復建陽、浦城等縣。累官權同知,副都元帥,引兵至連江與賊戰而死,追封潁川郡侯,謚忠毅。
明
徐尚卿,字師臣,萬歷戊午舉人。崇禎丁丑,授四川劍州守。甫蒞任,獻寇突至。明史本傳云:崇禎十年十月,李自成惠登相等,以數十萬眾入四川,大將侯良柱敗沒於廣元,逐攻陷昭化縣,王時化死之。尚卿與紳士謀守御,兵僅五十有奇。賊渡河,破昭化,請援不至。尚卿以監庫諸重務分屬領之,系印左肘曰:“此君命也,存亡與共。”親登陴,督士民捍御,矢石俱盡。乃北面再拜,曰:“臣力竭矣。”以血書襟帶云:“孤城不可守,仗節死君恩,鼠竄豈無計,殊羞衾影存。”自經於東門城樓,賊入,戒勿毀其衣冠。事聞,贈朝列大夫,四川布政司左參議。蔭一子。崇祀名宦,鄉賢。
清
吳洪,縣城東人。由行伍超拔,調任臺灣城守營把總。逆匪林爽文滋事,奉撥剿捕。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在竹塹樹林頭莊遇賊,拒敵身殞。奏聞,賞恤,祭葬。給云騎尉世職。俟襲次完,給恩騎尉,世襲罔替。
陳桓璧,吉田里夏坑人。由武舉,授連江營千總。乾隆五十一年臺匪林爽文滋擾,奉調征剿,歷戰著勞。五十二年七月十三月在大侖村,殺賊遇害。奏聞,賞恤祭葬,給云騎尉世職。俟襲次完,給恩騎尉,世襲罔替。桓璧無子,以弟映壁承襲。
官廷梅,縣城東人。由行伍拔擢,任建寧鎮右營把總。乾隆五十一年臺匪林爽文滋擾,奉調赴臺,奮勇屢捷。五十三年七月十三日在鹿仔草打仗被陷害。奏聞,賞恤祭葬。給云騎尉世職,俟襲次完,給恩騎尉,世襲罔替。
唐起龍,由行伍,拔補福州城守右軍,額外外委。臺匪陳周全滋事,被害。傳載昭忠祠。
王洪,由行伍,拔補臺灣北路中營額外外委。臺匪陳周全滋事被害,載昭忠祠。
陳藝,縣城東人。由武生隨營考拔福寧鎮左營千總,緣事休致,寄居臺灣。嘉慶十一年十一月蔡牽竄臺,藝領鄉勇剿捕,死之。賞賜祭葬,入祠祀恤賞,加一等。陳藝能奮身敵愾,效命疆場,洵為義烈可嘉!著給云騎尉世職,俟襲次完,給與恩騎尉,世襲罔替。藝無子,以兄子陳元輝襲世職。
高奪魁,鳩源鄉人。咸豐間,由行伍拔升把總。從林文察軍門出敵發逆,力戰陣亡。蒙恩恤,世襲武職。
高孟隆,大歷鎮人。幼習武藝,咸豐八年年已六十一,八月間,發逆臨鄉,奮勇直前,獨與拒敵,殺匪八人。后為匪圍,剖體而亡。
高君榮,大歷鎮人。咸豐九年,發酉寇順昌,及上洋。君榮年方三十,為大歷鄉團,練民兵,發逆至鄉,拒戰陣亡。
延平卒者,邑之城守兵也。咸豐三年五月初旬,紅巾圍城,卒與守御龍山之敵樓頂。賊由東門越山入,眾以數日守倦皆寐,罔覺。卒獨醒,見大炮位移向城,將燃,急以馀粥,濕炮門,大呼有賊。眾始驚起,卒為賊砍斃。而城獲全,當時失查其姓名,今未之知。惜哉。
應清衢,峽陽人。咸豐八年出敵發逆,力戰陣亡。事聞,蒙慶制軍,獎給軍功六品。
孝義傳第二十八
援神契㈠曰: “孝旨如醴泉,夫其醞釀也深,其感契也微矣。”是以集苞思藝黍之勤,循陔有采蘭之詠。動天地而感鬼神,胥於是徵焉。若乃孔奮分甘,姜肱共被。或義篤猶子,或仁撫諸孤,或焚貸者券,或與餓者食。肅雍一門,綱紀九族。凡百懿德,何非孝行所暨耶?孔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誠使推差等之愛,引氣類之同。孝弟成風,親睦在是矣。式標前美,以厲末俗,而為之傳。
【注】㈠ 援神契:書名,屬于孝經。
孝義
宋
黃演,字耕樂。天性純孝,年十五失恃,竭力事父。及父病革,求醫弗愈。乃吁天割股以進,創痛,頓絕復蘇。后孫焯貴顯,人以為誠孝之報。
元
吳璧,字出玉。居家孝友,隱居不仕。元世祖初,以文學行舉,不赴。詔書諄迫,乃出拜校書郎,知屯田政事。父早逝,母沒,廬墓三年。甘露降於林端,靈芝產於墓側。事聞,得旨旌閭。后歸隱米巖金鳳山。贈特進光祿大夫,浙東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謚曰:貞孝。
明
朱經,字伯機,永樂辛卯舉人。任德安訓導。居家敦行孝友,人無間言。在官勤於訓迪,德安人士稱為賢師。
謝伯衡。永樂十年五月洪水暴漲,父柩漂流,水勢洶涌,莫敢操舟。伯衡急躍入水,抱柩號慟。頃之,泊岸,人柩俱免。遂出資卜葬,置祭田,不責諸弟,人以為孝友。
蕭源,字本清。其弟以戶役,解料物之京,遇寇劫掠。源恐貽母憂,盡鬻已業償之。自甘節儉,致甘脆以養母,族黨頌其孝友。以貢入成均,授南康知縣,歷九載,有能聲。致仕歸。子崇禮以歲貢為枝江教諭,孝友尚義,撫侄如子,人稱克紹。
查厚,字文載。性至孝,雖貧窘,奉親必備甘脆,自茹苦淡。以貢任潮陽、星子二縣訓導。主白鹿洞講,日以道義為訓。升會昌教諭,以老致仕。孫應秀,字思賢,博綜經史,善古文詞,性端莊。以貢,訓長泰、武昌,清俸養母。捐馀囊,以厚其弟。歷崖州學正歸。著“宦游集”。并從祀七賢。
游娂,字潤玉。天性過人,與弟禧、祐同居共爨,家三十馀口,飲食衣服,均平有法,出入先后有序。天順間,郡守旌其里曰:“雍睦”。
廖得金,世業農。自其高祖至得金五世同爨。每晨起,婦女聚一堂治女工,男子則出治農業。門內雍睦,人謂得金一門,未有讀書為儒者,乃有古禮義風如此。
郭延壽,以任俠豪鄉里間,與莊伯良為刎頸交。鄧寇之亂,同起兵相犄角。嘗乘勢逐賊至沙縣小洞洋,賊設伏於黃竹坑,力戰死。伯良聞難,引兵力破賊黨,求遺骸於亂尸間,葬之。
黃鎮,字尚璣。事父母以孝聞,與諸弟同爨無私蓄。二弟繼沒,恩撫諸孤。構社學,以教鄉之子弟。輕財樂施,建橋梁,鑿石通纜道。砌吳坑樟槎路,以便行人。屢為郡邑所旌。卒年八十有三。
段思賢,性端方,動履必出於正。弟沒,子女視若已出,教養婚娶必盡心力。族人有私鬻祭田者,贖之,仍與眾共。由歲貢、司訓閩庠。教導生徒,多所成就。子孫相繼登賢書。
黃應賢,周歲失怙,事母陳氏至孝。母或不豫,輒朗誦以慰之。母節聞於朝,建坊旌表。晚膺歲薦,母年八十矣。絕意仕進,家居終養。妻童氏,亦竭力事姑,時稱“雙孝”。
黃嘉爵,性孝友。天啟間,以歲薦,歷官建昌衛,斷事明允。攝南康府篆,終養歸。與弟巖賓,年俱六十馀,事父應宿。凡父所需,必躬親進,晨昏惟謹。父年九十三卒,里人以享大年孝養榮之!
林潤蓁,號信云,鍾鳴仲子。父沒於官,潤蓁時已歸試,聞訃重趼奔喪,扶櫬以歸,霜雪寢棺下。父宦橐蕭然,舌耕奉母,教養二弟,治諸弟妹衣食婚嫁。崇正癸酉領鄉薦,赴京謁選。臨授職,忽中動,急歸,母果抱疾。后家益落,就歸化諭,甫及任,復中動,乃棄官,母果病革,侍以瞑目,以過毀卒。著有詩文集。兩弟潤蘅、潤芝皆督誨有成。潤芝戊子舉人,與蓁營建都中會館,至今德之。
吳觀瀾,字有本,少補郡諸生,精醫。歲歉,出粟賑貧。繼又大疫,施棺二百馀具,以埋殣者。郡守孫衍以禱雨卒,囊空,子幼,為治后事,悉從豐厚,巡按旌獎之,卒年八十有八。
張天祿,字君錫。性篤孝,以忠信節義自勵!年十二,游鄉校。父以公役卒於京,天祿鬻產,扶櫬歸葬,遂絕意進取,授徒,賣卜以養母。談理雋永,亹亹可聽。古今史傳,必析其原委。郡大夫延之西席,悉心教誨,不以貴介,少有假借。有以公事屬者,面斥之。介節至老不衰,鄉縉紳胡瓊、黃焯以魯仲連、徐孺子擬之。
林茂,幼孤,祖育之。嘉靖甲辰歲荒疫,悉力施賑,蠲租,焚券,不令人知。又合保嬰丸,以濟世。知府林梓榮以冠服榜其名於旌善亭。
謝應壽。孝事其母,母老疾,日夜奉侍,歷九年如一日。
劉應高,以貿粟為業,取直公平。萬歷甲午夏初,斗米至易一帛。應高盡發其藏,平糶以濟。撫軍許旌之。
林祖勝,性敦樸。好施,周貧濟乏,未嘗以無力辭。有侵其屋基者,慨然讓之。或負逋不能償,悉焚其券。子廷紀,篤行惟謹,布德施惠,綽有父風。
金甌,字君卜。天性孝友,篤親厚故,里推重。居恒博覽群書,風雨不輟。子世禎,領鄉薦,任榆次令,有循聲。
黃炳如,字本正。篤志敦行,事親盡孝。恪遵庭訓,孺慕不忘。晚膺歲薦,究心程朱之學,后進奉為師表。
黃昺。嘉靖壬戌間,流賊縱火焚掠。昺父柩未葬,募壯士扶柩走。賊追急,昺伏柩慟哭,賊感其孝而釋之。
黃鏜。性孝友,祖早逝,祖母鄧氏年十九孀居。撫鏜父殷護、殷護卒、停柩於家。嘉靖間,流寇焚掠,民皆逃竄。鏜獨伏柩號哭,賊相戒,存其屋。
黃中,字大本。以貢入南雍,授武康縣丞。視邑篆,疏河渠、廣儲、均役、民咸利之。性至孝,父疽發背,侍湯藥匝月,衣不解帶。葬伯鉞。赒從叔濟。歸族叔瀚之櫬於珠崖,不私其產。以子焯貴,封禮部主事,進階中順大夫。家居年八十,屢與大賓。元孫機,任大冢宰。康熙九年,督學田公,檄文送入鄉賢。
羅云麟,字世瑞,侍郎明之長子。孝友出自天性,父以撫邊徼,卒於燉煌,跋涉扶櫬歸。當蔭敘,讓諸弟云鳳亦人所難也。以貢任湖廣湘鄉訓導,致仕,屢鄉飲大賓。
楊應魁,周歲喪父,其母官氏孀守,撫育魁,稟氣純誠,竭力事母。因母病,日夜侍奉湯藥無效。禱神,刲股調劑,母病遂痊。鄉老鄰甲,咸頌孝行。
清
余慎行,恩貢生。幼隨父履信任太倉州佐。母卒,哀毀幾絕。父切諭之,少止。越數載父卒,哀毀如之,廬墓三年。居恒恭讓,恂恂有古人風。郡庠改建梅山寺,見基址甚狹,捐居屋以廣之。
謝豐,郡庠生,父宗尹邑之名宿,事繼母以孝聞。性好施,常周人之急。豐善承父志,囊雖澀,必婉轉將順。父或稍不豫,即治具,延父素交,談宴以娛其意。喪葬悉從厚,年八十遇忌辰,必素衣哭泣,悲戚終日。郡守以孝足風世,旌之,欲上聞,因耿變中止。生平精醫,所著有《瘴瘧指南》、《諸證辨疑》、《理元脈訣》等書。子坦,以歲貢任德化訓導。孫純欽,乾隆甲戌進士,未仕,卒。著有《一軒草》。
毛章業,郡歲貢生。性友愛,善事二兄,飲食服御悉自己出。撫育弟侄,待其婚娶,所置產復以均之。著有《蔚廬詩文集》。
施中,號田間,初名外黃,吉田里人。長於詩字,獨抒性靈,不斤斤摹法前人。幼失怙,即有志圣賢之學。每見先儒《語錄》,抄誦佩服,津津不置。行年五十,色養九旬老母如嬰孩。兄人瑞,有聲膠庠,死於難。自傷孤特,視兄夢弼若同懷,錢谷聽其出入,食餼將貢以母病棄去。介節孤行,當道賢之,禮招不屈。或就見,輒潛出避之。著有《望歲莊集》。子開治,亦有父風。早歲棄諸生。詩文奇古,集曰《自怡》。
楊之禎,字瑞之,龜山十九世孫。幼失怙,性孝友,事母不離左右。母性憚服藥,有疾輒持杯跪而進之;或口銜以哺。撫孤侄如己子。家貧,勵志讀書。康熙癸丑宗師張取入縣庠,值耿變,遂絕意仕進,以詩文自娛。生平學術醇正,品行端方,士多從之游。所著有《崇儉篇》及《迂草》。卒年七十八。
林昌麟,字青蓮,郡庠生,鍾之仲子也。父官靖安縣,值寇。聞報,馳赴安境。凡守御招降,身任其勞。平定后,即勸親歸隱。自是杜門不出,留心經史。著有:《四書融會解》、《自娛集》行世。督學丁,匾稱“理學名儒”。郡守梁,匾贊“醇厚孝友”。學者稱北山先生。雍正二年,奏敕建節孝祠享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