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二年正月地震。
隆道六年夏旱。
淳熙四年五月庚子,大水至,於壬寅漂民廬千余家。十六年九月,大火毀民居,存者無幾。
紹熙二年四月,淫雨至於五月。
慶元六年五月,大水自庚午至甲戍,漂民廬害稼。
嘉泰二年六月連雨,至於七月大風(fēng)雨,水害苗稼無算,圮廬舍共三百五十家,溺死者眾。
嘉定十七年五月,大水圮郡治城樓、獄舍、官廨。民居凡避水樓上者皆死,朝命福建路監(jiān)司賑之。
淳祐十二年六月辛丑,大水冒城郭,漂沒室廬,死者甚眾。是日嚴(yán)、信、衢、婺、臺、處、建、劍、邵九郡皆大水,人民死者萬數(shù)余。清吏奏曰:“唐五行志,取財過度,則陰失其節(jié),而水入倉庫。國課所入,未免爭直取贏,而商賈告病,此水之所由應(yīng)也。漢關(guān)中大水翼奉以為親舅后之故。今宜少抑宦官戚畹,庶可以回天意。”帝即日命學(xué)士院,降詔罪己。命諸軍計院師輿等,往建、邵、南劍等郡賑恤,仍蠲九郡苗米。
元
至正四年,夏秋大疫。
六年八月已巳,災(zāi)毀官舍民居八百余家,死者五人。
明
永樂十四年,夏淫雨,七月既望,大水入城。城中地勢唯靈佑廟最高,水沒正殿,僅余鴟吻1。波浪澎湃,民居物產(chǎn),蕩然無存。溺死人數(shù),不可勝計。
宣德六年,四月水漲,漂流民居。
成化十一年,自四月不雨,至十二月赤地彌望,人民艱食。秋大疫。
成化二十一年,淫雨,自三月至閏四月,溪水泛涌,高十余丈。舟楫由城上往來,經(jīng)旬少退。五月初水再作,視前加丈許,越五日漸退。損田稼,壞室廬。瀕溪民居,物產(chǎn)漂蕩尤甚!
十一月己未夜,廣豐倉火廒八間,延及預(yù)備倉,米谷文牘盡毀。
三十二年八月甲戍夜災(zāi),毀四鶴、西水二城門樓,并公署民廬佛寺凡千余區(qū)。
弘治十一年七月望,縣吏舍災(zāi),毀縣治,及儒學(xué)、城隍廟、民居,直抵四鶴門,計千余區(qū)。守道王琳檄知縣陸嵩賑恤。
十二年正月,大雨連綿,至四月終方止。境內(nèi)山多崩頹,田遭沖蕩,廬舍橋梁漂流,人遭覆壓有死者。自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禾稼薄收,民多饑饉。守巡藩臬聞於朝,命有司賑恤。死者之家,人給米一石。先是有詔,已免民稅十二。至是又免四分,是為十之六。
正德四年八月,災(zāi)毀公署、民廬、佛寺七百余區(qū),有司賑之。
十二年九月,災(zāi)毀衛(wèi)署城樓軍民屋宇,自通衢以及軍營,凡九千五百區(qū),有司賑之。
嘉靖四年二月,雨雹。
十一年,彗星見西方。
十四年五月十四夜,西溪大水逆流,東溪水浸至八角樓板不沒者三尺,壞民廬甚眾。
二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夜,有星自西流,大如斗,墜地聲聞百里。是歲大疫,死者萬計。
二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夜,縣東南吉溪等鄉(xiāng),北連建安,凡百余里,大水驟至,平衢蕩為湖陂,深逾尋丈2,水中光耀照目。近溪民廬漂沒,不可勝計,溺死者眾。
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夜,災(zāi)毀官署民居數(shù)千間,自東北街至西南街,經(jīng)晨不滅,有司賑之。
三十四年五月初二日,溪水暴漲,傍岸圩3地多崩。邑令張燾作洚水4賦云:“六月既晦,斗建西方。洚水暴至,居民孔傷。倉卒中夜,蕩蕩懷襄5寢者方夢,水驚臥床。呱呱子女,乃戀爺娘。牽裳負(fù)握,淪胥以亡。亦有逝者,陟陂高岡。返視舊址、宛在中央。朱樓華棟,魚游上梁。爾家我室,徹彼北墻。塒無雞犬,棲去牛羊。巨石轉(zhuǎn)壑,危峰墮江。芄芄禾黍,砂礫其場。萬畝一頃,漫無四疆。瞿瞿父老,相對凄惶。百有余載,罕覯此殃。予也弗職,弭召災(zāi)祥。寤言不寐,食也徬徨。嗟爾眾庶,自滌肺腸。凡以告我,以匡弗臧。吉兇消息,天道之常。順時養(yǎng)晦,惟吾自強(qiáng)。循吏有傳,善人有章。庶幾交警,以對上蒼。”
三十五年夏,大饑,斗米至七十馀錢。秋大疫,死者無數(shù)。知府彭澄發(fā)倉谷賑之。是年眚6為災(zāi),民間訛言,有海騮精,狀如螢,著人衣裙必死。城中并各鄉(xiāng),家擊金鼓,如防盜賊,徹夜不眠。有道士數(shù)人,鬻符於市,曰:“此足以治怪也。”有司疑即彼所為,捕之,將處以法,道士逸去,怪亦息。
【注】
1.鴟吻:古建筑屋脊上的一種裝飾。
2.尋丈:八尺為尋。
3.圩:河邊地。史記囗河渠書:“故盡河圩棄地。”
4.洚水:即洪水。
5.懷襄:圍繞。書囗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6.眚:目病生翳。
隆慶三年十二月,災(zāi)毀左三巷坊,軍民廬四百余家,及延福門,劍浦驛。有司賑之。
六年正月二十日,災(zāi)毀天河邊坊,軍民廬二百二十余家。
萬歷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午時,郡儒學(xué)對山,五色云見,移時不散,是年登科者三人。
二年八月初四日,自未至申,地震有聲。
閏十二月十二日,災(zāi)毀鐵像堂坊,軍民廬三百余家,及延福門城樓。有司賑之。
三年五月初五日,大水入城二丈余,漂流西郊外及水南、水東等處,民居二百余家,溺死者不可勝計。是年大饑,有司賑之。
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災(zāi)毀西門四鶴橋坊,民居一百余家,拆毀城樓,并縣學(xué)官舍一座。
六年五月,大水入城丈余,漂流民居數(shù)十家。巡撫劉思問禱於城隍,是日雨止水退。十二月二十六日,災(zāi)毀開平坊民廬百余家,及府堂左吏廨,拆毀公署數(shù)座。按:延城崎嶇狹隘,民居稠密,屢罹火患。萬歷三年,郡守林梓憫民困苦,令民吳侃侃、徐佑、李鎡、許歷、藍(lán)襄福等,議置銀兩,買地砌墻七座,然墻猶未周也。萬歷六年冬,復(fù)遭火患。郡守管大勛捐俸增筑不足者,侃侃、佑鎡等,諭屋主量助拓基,又成二座,總為九座,火患少免。郡守易可久思前人用心之密,閱時久遠(yuǎn),或多更變墻之地基,必有侵沒者,準(zhǔn)坊民呈,錄之於志。
火墻共九座
府前坊一 開平坊三
鐵像堂坊一 三魁坊一
威武樓坊一 中和坊一
紫芝嶺坊一
歷來火災(zāi),延燒甚廣,賴設(shè)高墻,以斷火路。乾隆十九年,左三巷鐵像堂坊災(zāi),保長翁永譽(yù)稟官出示,勸民捐筑火墻銀,捐地讓墻,竟未筑,以致復(fù)災(zāi)。竊意民居稠密之處,皆宜建筑,不可緩也。又城中每坊,向俱設(shè)有冷鋪,以偵緝竊盜,及放火之人。亦設(shè)水桶鉤繩,救火之具。又謂:水鋪,今偵緝不設(shè)水鋪,或改建或空曠。救火之具,或有或無。思患預(yù)防,似不嫌於周密也。
八年十一月四日,災(zāi)毀縣治儀門,及吏戶、禮房,吏廨,并縣文牘。
十年五月四日,大水入城近丈,漂流水南、水東民廬二十余家。
十三年冬,府治前災(zāi),毀至四鶴門止。
十五年八月十六日,新建南平儒學(xué),有童子持芝獻(xiàn)瑞,復(fù)於故處,得紫色、金色、玉色芝各數(shù)本。
十九年春疫,民間傳染,不相往來。
九月十八日,鐵爐坑坊災(zāi)。
二十二年荒,斗米一錢五分,軍民苦之!知府聞金和,推官余詔,多方議賑。
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戌時地震,屋瓦有聲。虎傷人,不可勝計。有司設(shè)法捕獲,至三十四年始息。
三十五年縣學(xué)前災(zāi),毀民房甚多。
三十七年五月初六日未時地震。二十五日大水入城,二十八日方退。水滿雉堞之上,漂流官民屋宇,溺死者甚眾。冬,鐔津坊災(zāi)。
三十八年,西郊馬坑橋坊災(zāi)。
四十年正月七日,大雷電,雨雹。
四十一年晏公廟坊災(zāi),毀民廬二百余家。有司計戶賑恤。
四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府治前災(zāi),毀民屋上至西門,下至火墻,計百五十余家,有司賑之。
四十四年五月初四日,大水冒城,漲至府前,初五日退。初六日復(fù)漲,加二丈。
白西門至東門,壞民舍不可勝計。初七日,酒務(wù)巷坊災(zāi)。
四十五年五月十一日,日下有紅綠暈圍繞,歷六日方解。
泰昌元年,禾一莖三穗,大有年。
天啟二年四月十一日,大風(fēng)雨雹,自北徂西四十里,民居屋瓦皆飛。
五年十一月府治災(zāi),毀民廬。
七年五月二十三日,雷震南平縣門,震斃三人。
崇禎元年饑,斗米二錢。知縣吳襄發(fā)粟賑之,令富戶計口平糶。
六年十一月初七日,晏公廟坊災(zāi),毀民居百余家。
八年七月初六日巳時,災(zāi)毀府前坊民居,及西、南、延福、小水四門城樓,各公署、劍浦驛、神祠廟,共十四坊,計三千余家。知縣王道焜拜禱,次日卯時方熄。隨發(fā)賑難民,復(fù)捐金三十兩,筑威武樓坊火墻一座,以御后患。
九年四月饑,斗米二錢五分,知縣王道焜令富戶計口平糶。
九月二十三夜府治前災(zāi),毀民廬百余家。
十三年五月,淫雨不止,至十六七日,四鄉(xiāng)山崩地裂。折竹主歷山崩數(shù)十余丈,后塘山崩數(shù)十余丈,甚有南崩如夷,北突成山,真所謂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也。
清
順治二年二月初八日,大風(fēng)雨雹,屋瓦皆飛。
三年正月十二日雨雹,大者如拳,小者如彈。
四年二月初六日,地震,屋瓦有聲。
四月淫雨不止。
五月山崩田塌。十八日大水至,二十四日方退。城不浸者三版,漂流民物產(chǎn),不可勝計。進(jìn)賢坊地沉,深一丈,廣十三丈余,壞民居廬十五間。西郊后山裂,闊六尺,深數(shù)丈。四鄉(xiāng)崩頹,不可枚舉。
五年八月,南庠丁祭日,學(xué)宮對山五色云見。
六年四月十九日災(zāi),毀開平、鐵像二坊民廬二百余家。
八年四月,虎入城爪傷五人。兵民圍逐,潛城東深草中,守捕至夜,不知何往。
十二月二十六日,子夜地震,劍潭水躍起數(shù)丈,有異聲。省志此條作康熙八年。
十年至十四年,郡邑虎患甚多,時或入城傷人,不可勝計。
十一年,梅山地鳴,聲如水沸,城北隅皆然,移時而止。是年大饑,斗米五錢六分。此條省志作康熙十一年。
十四年正月至三月不雨,秋禾半收。十一月十二日酉時地震。
康熙四年四月不雨,至八月。
六年九月九日,災(zāi)鐵像堂及威武坊,民居十余家。
十五年九月西郊外,災(zāi)毀民廬數(shù)百家,延及學(xué)宮雙檜。
十八年秋八月黃昏,天河水鳴,是月災(zāi)毀鐵像堂坊民廬百余家。
十九年十一月,彗星見於西方,初如匹練,長竟天,三旬而滅。
十二月延福門城樓災(zāi)。
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縣署災(zāi)。
三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災(zāi)延燒七坊,計民廬一千六百余區(qū),百角樓毀。
三十五年自二月不雨,至於五月,米價騰涌,斗米錢百八十文。知縣陳兆聲開倉平糶,設(shè)粥賑饑,民甚賴之。四月初八日,西郊外災(zāi)毀民廬數(shù)百家。
三十六年饑,知縣陳兆聲復(fù)設(shè)粥平糶。九月廣積倉坊災(zāi)。
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威武坊災(zāi),毀民居百余家。
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災(zāi)毀威武、中和二坊,民廬二百余家。
四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大水入城丈余,民多賃舟以避,壞民廬舍甚多。
四十八年五月日,雷震縣堂左柱。
五十年三月,協(xié)鎮(zhèn)署災(zāi)。九月十一日,子夜地震,屋瓦有聲。
五十一年三月初三日,東門外災(zāi),毀民居百余家。
五十三年,蓼地災(zāi),毀民居二十八家。
五十四年八月初三日未刻,雷擊普通嶺羅氏婦。
五十五年夏,西北峽陽里,諸鄉(xiāng)大疫。十二月災(zāi),毀左三巷坊民居九十余家,知府任宗延賑之。
五十六年二月,延福門城樓災(zāi)。
五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府治前災(zāi),毀民廬二百余家,延及府大門譙樓,司獄廨舍,南門城樓。巡道劉沖、知府任宗延、通判楊毓健、知縣朱夔各賑給有差。
五十七年,汶漿災(zāi),毀民居十所。
六十年,寶龜山災(zāi),毀民居二十八家。
六十一年,南門城樓災(zāi)。
雍正二年九月,北門嶺仔頭火燒民居十余所。
三年十一月,火燒大關(guān)帝廟,及民居四十余家。后七日,又燒小關(guān)帝廟后民居十余家,有司賑之。
五年春夏疫。三月汶漿災(zāi),毀民居八家。又三月鹽價騰貴。
十年九月,城中北門,地震有聲。
乾隆元年五月十三日夜二更盡,月華五彩,周圍廣六七尺,約一更次始退。
八月,火燒祠堂巷王家一所,又燒箭道邱家一所。
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火燒西門外后街民居數(shù)十家,幾延學(xué)宮。
四年火燒四鶴橋坊,民居十所。
五年正月初九日,金砂、葫蘆山、災(zāi)毀民居十七家,知縣初元美動項賑恤。
十二月枧水巷災(zāi),毀民居六家。
六年小兒痘疫。
八年九月初一日,衛(wèi)后、開平、鐵像三坊災(zāi),毀民居二百四十二間。延燒巡道頭二門,幾及延糧廳倉,知縣初元美動項賑恤。是后倉外左右,不許民人架屋。
九月寶龜山災(zāi),毀民居四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