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 南平縣志
- 吳栻
- 4991字
- 2016-01-04 09:59:23
大事志第三
一日二日,萬幾1無曠,庶事所以用康也。夙夜匪懈,靖共2爾位,王事所以賢勞也。故敬事而信,為道國3之要。先事后食,為純臣之義。王言如綸,其出如綍4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言所自也。涓涓弗塞,將成江河。星星弗滅,將至燎原。凡事之大者,莫不起於其小;是以謹乎小,而大可理也。國之人事在戎,兵戎之為禍至烈,殘民命,耗國帑,兵戈所指,邑里為墟。然揆其致釁之始,皆由政亂民愁,而上不知。財殫力竭,而吏不恤。以致外寇乘虛,邊圉不靖。內訌交作,家室靡寧。雖張殺伐之威,成戡定之功,而元氣凋殘甚矣。是故圣明之世,慎選守令,惠養(yǎng)元元5。重農事,以厚民生。興文事,以正民俗。平訟事,以和民風。人事既修,天心自順。災眚不作,景福會昌。洪范休咎之徵,皆本五事實6,良有以也。南平建置於東漢之末,六朝紛紜,五代割據,其事靡得而詳焉。自宋而后,文明大啟。迄於明、清,彬彬盛矣。姑撮其大者,以著於篇。
【校】
舊本“王言如綍,其出如綸”應為“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注】
1.萬幾:舊指皇帝日常處理的紛繁的政務。
2.靖共:恭敬。共通恭。
3.道國:治理國家大事之意。
4.王言如綸,其出如綍:語出禮記。緇衣,后稱詔令為綸綍。
5.元元:庶民,眾民。史記囗孝文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6.五事:指貌、言、視、聽、思。書囗洪范:“敬用五事。”
大 事
漢
建安元年,孫策遣賀齊代韓晏,領會稽南部都尉,受商升降,侯官既平。建安八年,建安、漢興、南平復亂,齊進兵建安,立都尉府,破降群賊,復立縣邑。
陳
武帝永定元年,陳寶應亂閩中,豪帥往往立砦自保。武帝令肖乾往諭以順逆,所在款附,就除1建安太守。天嘉二年,留異反,寶應助之,因逼建安,乾單使臨郡,不能守,棄郡避閩中。時宰守并受寶應署置,乾獨不屈。
唐
乾符二年,曹州人黃巢倡亂,橫行天下。五年破虔、吉、饒、信等州。因刊山開道七百里,直趨建州崇安,鎮(zhèn)將鄧光布率兵御之,中流矢死。而沙縣被屠戮。巢順流而下,過延平,遇風雷雨雹。賊由福州攻殺而去。
【注】1.除:授官職。
宋
天圣三年,知南劍州曹修古建學館於州城西山之巔。市田餼士1為諸郡倡。慶歷三年,始詔天下修學校,置師儒官。我州建學先二十年,文化之盛,自是啟之。建炎中,建寇范汝為遣葉徹來寇延平。攝南劍知州張御之,徹中矢死。其二子復來,與統(tǒng)制官任士安夾攻,大破之。
紹興元年,范汝為復亂,宣武副使韓世忠奉詔討之,亟領步卒三萬,水陸并進,次2劍潭,賊焚橋遁。紹興元年,建寇魏阿擁眾數千,寇南劍州,通判朱倬擒獲之。是年,廣東人襲富聚眾數千,流劫閩境,圍南劍州,又犯沙縣,知縣萬鍔大破於浮流鎮(zhèn)。二年七月,詔蠲3諸州被兵家田稅。
淳祐間,峽陽寇作,知南劍州徐元杰,擒渠魁4八人斬之,余悉平。
德祐二年,丙子夏五月,益王即位福州,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七月,天祥開府南劍州,復邵武軍。
【注】
1.市田餼士:買田地給養(yǎng)諸生。
2.次,停留。
3.蠲:減免。
4.渠魁:舊時統(tǒng)治階級稱武裝反抗者的首腦。
德祐二年,益王廣王入閩時,黃萬石降元,以嘗為漕使,欲取全閩為己功。汀、建諸州謀從萬石送款,聞二王至,復閉門以拒萬石。南劍州守臣林起鰲,遣軍逐之,萬石敗走,其將士多來歸,兵勢稍振。八月,以王積翁為福建提刑招捕使,兼知南劍州,備御上三郡。九月,元阿刺罕寇建寧府,執(zhí)守臣趙崇釠。積翁棄城去,走行都,遣人納款於元。十一月,元軍寇福州,積翁為內應,與知州王剛中以城降。
元
至元十五年,升南劍路,后改延平路。
大德六年,改劍浦,為南平縣。
至正十二年,延、建山賊起,黃土寨巡檢陳友定討平之。
至正二十二年,春二月,偽漢將鄧克明陷延平路,遂圍建寧路。秋八月,汀州總管陳友定率兵至建寧路,大破之,悉復延平諸縣。元拜友定福建行省參知政事。
至正二十八年,戊申正月,陳友定以兵據守延平。明征南將軍湯和,率師取延平路,執(zhí)友定,送建康,不屈死。
明
洪武中,南平劇賊趙子貴為患,知縣朱孟常捕置之法。永樂間,延平山寇猖獗。
正統(tǒng)三年,沙寇鄧茂七作亂。監(jiān)察御史柳華奉命巡按于閩,警備盜賊。時承平日久,境內晏然,未聞桴鼓1之聲。華至,檄各郡縣,凡城郭鄉(xiāng)村之中,大小巷道,首尾俱令創(chuàng)立一隘門。門上為重屋,各置金鼓兵戈器械于其上。又于鄉(xiāng)村之小者,立望高樓于其中。大者,則立于四維。乃編其各鄉(xiāng)民為什伍,而設總小甲以統(tǒng)率之。夜則輪番直宿于隘門之上,鳴鼓擊柝,以備不虞。有不從令者,聽總小甲懲治之。治之而不悛者,許總小甲聞官處問。由是總小甲各得以號召其鄉(xiāng)之人,而無敢或違者。閩藩八郡,蓋莫不然。行路所至,警備嚴肅,氣象凜然,若有大寇之將至者,已知其不祥矣。況其所編總小甲,率多強梗狡黠之徒,往往于其事外,別生枝節(jié),以豪奪于民。沙縣民有鄧茂七者,及其弟茂八,是時實編為其鄉(xiāng)之總甲。鄉(xiāng)例佃田者,歲還租外,有新米雞鴨之類,以饋田主,名曰冬牲。至是茂七等,倡鄉(xiāng)民革之,田主亦莫如之何。既而倡議,佃者合還租谷,令田主自備腳力擔歸,不許送至其家。田主因訴于縣逮之,茂七等率眾拒捕不服。縣乃下巡檢司追攝,茂七因殺弓兵數人。縣以聞上,召官軍三百人往捕之。茂七等又聚眾格斗,官軍殺傷殆盡。至是勢不容己,乃刑白馬,祭天歃血,誓眾舉兵反,時十三年之二月也。旁近尤溪縣民,亦聞風而起,烏合之眾,日以益甚,至十余萬人,旋僭稱王號,偽署官職,八閩為之騷動。詔遣兵討之,而以都督劉聚為總兵,都督陳韶、劉德新為左右參將,僉都御史張楷監(jiān)軍,賊猶未下。十四年復命寧陽侯蔣懋為總兵,保定伯梁瑤,平江伯陳懋,崇信伯費釗為副總兵,都督范雄,都督僉事董興為左右翼總兵。太監(jiān)曹吉祥、陳梧監(jiān)軍。刑部尚書金濂參贊軍務,御史丁瑄紀功。是年茂七率其眾來攻郡城,與官軍戰(zhàn)于水南,為亂兵所殺,福建始平。景泰元年,其余黨羅丕等,復率其眾寇沙縣,朝廷又命范雄及太監(jiān)廖秀奉御馬討平之。鎮(zhèn)守刑部右侍郎薛希璉,巡按御史陳員韜,督知縣余寬撫恤瘡殘,招輯流徙。重建公署,雖粗復舊觀,然凋弊亦甚矣。朝廷推究禍亂之由,始置柳華于大辟。而當時巡按御吏汪澄、柴文顯并罹酷禍焉。
弘治十四年,建州土寇王胡維作亂,肆掠普安等鄉(xiāng)。
正德八年,德化縣賊鄭韓五寇延平府,南平知縣曾確購擒之。
嘉靖四十年,永安人劉永祖妖言惑眾,結寨于集峰之巔,潛通賊陳明光,從尤溪寇沙縣、延平。軍門譚倫,都督劉顯屯兵延平。郡守周賢宣領軍門把總鄧子龍,以部兵百八人,戰(zhàn)于沙邑瑯口,賊大敗遁去。
是年古田、寧德、政和等縣寇入普安等鄉(xiāng)。義總祝士奇、陸天朗率義勇鄉(xiāng)兵卻之。
【注】
1.桴鼓:指戰(zhàn)鼓或警鼓。史記囗田叔列傳:“提桴鼓,立軍門。”
四十一年,古田、寧德、政和等寇掠保福、遵教、普安等鄉(xiāng)。
四十二年,古田等寇掠普安等鄉(xiāng)。倭寇蔓延郡邑。客兵往來延平,絡繹不絕,民無安居。
萬歷間,山寇吳建等以白蓮教惑眾,倡亂延、建間。朱都督檄官兵擒之,余黨始散。
崇禎間,梅平州賊犯南平,調南營兵剿之。
乙酉閏六月,明唐王聿鍵,稱號於福州。次年二月移駐延平。丙戍七月二十六日,王以兵部主事王士和知延平府。八月二十二日,清征南將軍貝勒孛師薄1城下,士和死之,事在順治三年。
清
順治四年,土寇蜂起,延蔓八府。秋七月,吳長文、謝七寶等陷建寧,延平亦先后被掠,進圍劍城,總兵張國柱、守道曾延孔卻之。
五年二月,葛寇梅南、蓼地,民居盡遭焚燒其名前志失考。
九年,陳統(tǒng)、黃云紀等,分據大掛、漳湖坂各處為亂,副將張?zhí)斓撉茉萍o等賊眾四百余人,遂平。
【注】
1.薄:迫近。
十年,余西周文璋竊發(fā),跨踞余東。陳維綱、林新起等劫掠余東等處。官兵獲吳進弟、周昌等,維綱、新起投誠,編入保甲。是時李京倡亂於桔溪等處。張有弟嘯聚於大外等處。叛賊數百,突入長安等處,蜂掠殺人,擒去男婦縛歸。尤溪縣十七都漳溪寨官兵捕之,尋潰去。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偽都督曾養(yǎng)性率兵來寇。九月大師至,延民獲安全。
康熙五十二年,降諭海宇承平日久,戶口日繁,地畝并未加廣。宜施寬大之恩,共享恬熙之樂。嗣后直隸各省地方官,遇編審之期,察出增入人丁,止將實數,另造清冊奏聞。其征收錢糧,但據康熙五十年丁冊,定為常額。續(xù)生人丁,永不加賦。仍不許有司於造冊之時,藉端需索,用副朕休養(yǎng)生息之意。
雍正二年,縣令文國繡奉文,就糧勻丁。
乾隆元年,縣令許廷璠查議,具詳撫院盧焯具題,奉旨豁免余丁口額銀三千三百八十三兩六錢零。乾隆三年,於欽奉案內,復免虛苗丁口銀三百六十五兩九錢。自后丁糧畫一,戶役害除。
道光十九年,降諭廷臣會議,嚴禁鴉片煙草。章程頒發(fā)各直省遵行,予限一年六個月。
咸豐三年,四月間,紅巾黃有使作亂,自永安陷沙縣。三十日率眾數千,圍攻郡城。五月十一日,省援剿統(tǒng)帶官副總兵李煌,游擊常福兵至,延協(xié)副將李壽春開城會省援兵,擊破之。按:有使即萬榮永春州人,業(yè)操舟。亂時有使猶在郡城,或告之曰:聞永安亂,名爾旗號,乃大驚走永,不日陷沙縣,隨下攻郡。賊以紅巾裹頭為號。時延平協(xié)李壽春武探花出身,有勇力,手持大刀四十觔,防守西門外。先遣宋千總士超帶兵百名,御之於西芹三門瓦廠。賊由后山抄出包圍,眾寡不敵,宋千總暨兵丁陣亡三十八人。李協(xié)亟回守城,賊數千環(huán)攻有日,昧爽賊由東門龍山偷城入。守者睡熟,獨一延平卒醒覺,見大炮位移向城將轟,卒見賊已入城,急以晚食余粥於炮門沃之,遂大聲疾呼,卒競為賊所殺。李協(xié)聞警,提大刀馳上山殺賊,賊隨退,城得以全。初胡道憲應泰聞永亂,即截留餉銀,請省兵,事急城閉,復募人泅水赍文請救。至五月十一日,省援軍至,李協(xié)率兵開城出戰(zhàn),會援軍夾攻破之。賊眾潰散,沙、永隨復。黃有使逃逸,不知所終。
咸豐丙辰六年,知府金萬清奉檄往順昌,查辦土匪,扎萬全坑,匪眾攻圍,陣亡。
延、建、邵道袁艮往順昌,防堵發(fā)寇,兵潰殉難而亡。
咸豐丁巳七年,發(fā)逆大股圍攻建寧府尋1退,延平戒嚴。八年八月,發(fā)逆至大歷口鄉(xiāng),團拒之,尋退。
咸豐己未九年,發(fā)酋石達開、郭萬淙屠順昌。分股至上洋,及南平界江汜,鄉(xiāng)兵力戰(zhàn)卻之。
咸豐庚申十年,土匪王貴生等蜂起,結寨金井巖。候補道陳維漢奉王制軍令,帶廣勇住扎西芹,擒土匪二十余名,戮於西芹。十二月二十七日,攻金井巖匪巢,破之。
【注】
1.尋:不久。
同治甲子三年八月,總督左宗棠由浙至延,防堵漳州發(fā)酋汪海洋之寇,駐扎延平,營扎天地臺,及東教場,軍令嚴肅。
光緒丁亥十三年,郡城及洋口,紛傳哥老會蠢動。譚制軍檄候補道劉麒祥帶兵至延,查辦拿獲滕福標、賴八古、潘和興先后正法。并辦保甲,上游遂安。
二十九年癸卯三月,改道南書院為中學堂。秋設蒙養(yǎng)學堂。
三十年甲辰,始用紫銅元。
三十一年乙巳秋九月,奉文停科,歲考、鄉(xiāng)、會試。
三十二年丙午,始設兩等小學堂。
三十三年丁未,延平協(xié)營考驗把總外委。奉文裁延平都司。是年奉文嚴禁鴉片煙,以十年肅清為限。六月,始禁開設煙館。七月,設教育會。
宣統(tǒng)元年己酉,選舉諮議員。延平六邑,當選者四人。二年,福建省開諮議局於大貢院。是年縣設自治研究所,巡警教練所,及商會、農會。九月設勸學所。
三年辛亥正月,縣始設禁煙公所,調驗吸煙人。鄉(xiāng)設去毒支社。三月縣開自治議事會,董事會。
秋九月十九日,福州革命。都督孫道仁電至延平,軍、商、學界,贊同光復。奉文稱黃帝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奉文改用陽歷,以是日為中華民國元年一月一日。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夏,裁縣留府,遷縣署於府治。冬十二月,選舉省議會議員,并參、眾兩院議員。
二年癸丑二月,裁府復縣,改為縣知事,仍治府署。改延、建、邵道,為北路觀察使。
三年甲寅春,停辦城自治會。改觀察使,為建安道尹。改內河水師,為水上警察第二署。四年八月,奉文復設勸學所。
四年乙卯冬十一月,改為洪憲元年一月。次年丙辰三月,復奉文取銷洪憲,仍稱民國五年。
五年陽歷四月,奉文舉行道試,旋改六月十七日。監(jiān)試官、道尹蔡鳳,省委典試官吳夔,南平取俊士七各,外屬共取四十名。
六年丁巳春,改延平中學校,為省立第四中學校。設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於舊縣學,建筑校舍,秋七月開學。
七年秋,蔡道尹設道立甲種森林學校于舊箭道。次年移普通寺。秋七月建筑城市石路,至九年四月工竣。
災祥附
宋
太平興國七年七月,溪水暴漲,壞民居一百四十余家。
至道三年,民劉相妻,一產三男。
景德四年六月,山水汛漲,漂溺民居無算。
乾興元年,麥一本五穗。
天圣四年六月丁亥,大水壞官民廬舍千余區(qū),溺死者百余人。詔賜被災家米二石。溺死者,官瘞之。九月壬申,雨水壞民居。
皇祐四年九月,禾一本,雙莖十二穗。
元豐元年五月,木連理。
元符元年,禾一莖九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