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開報溢額田糧銀,三百一十兩一錢一分零。料、折、增田內,原有優免田二百四十四頃九十九畝九分九厘一毫九絲九忽七微,每畝免銀三分六厘七毫七絲三忽四沙一塵六埃七渺,共免銀九百兩零九錢三分八厘三毫八絲七微九纖七沙七塵七埃七漠。內除先賢祭田,免銀二十八兩六錢零,原報削免田糧銀,五百六十一兩二錢零,外溢額透免銀,三百一十兩一錢一分七厘四毫一絲三忽六微九纖五沙,於雍正七年開報。按清朝定制,凡紳、衿、吏承優免差徭,即料鹽丁料、折、增田,從輕則科征者也。舊額雖載料鹽丁一千二百七十三丁,料、折、增田二百四十四頃九十九畝有奇,實在優免者,僅七百零八丁,田一百六十頃六十六畝六分八厘四毫有奇,馀皆透免溢額??滴跏晗鞒齼灻舛√?,丁則僅免生員本身,計削去三百五十六丁田,丁則僅三百五十二。田則僅免賢、學兩項,計削去一百五十二頃六十二畝三分二厘二毫有奇。留存八頃四畝三分六厘二毫有奇。雍正五年,就田勻丁,議論紛更。知縣馮叔,將溢額田八十四頃三十三畝三分七厘有奇,糧三百一十兩一錢一分零,溢額丁一百六十五,丁銀一百零三兩一錢六分零,盡數開報,冀補丁糧,得以少減。至乾隆二年,丁口勻入田糧,原報削免溢額二項丁銀,概入浮多丁口之數題豁,自后概無優免之丁矣。
一曰:升科米折色銀,四分六厘一毫六絲。
一曰:寺租充納銀,一千四百六十三兩七錢九分三厘。
一曰:清出寺租充餉銀,一十三兩九錢零七毫。查南平二十八寺,多有拖欠逃廢,寺糧寺租無著。因查耕佃,及買主,責其完納,每應還寺內租銀租谷本折一錢者令完官糧七分七厘,名曰官稱,言無寺僧收租完糧,而官代之稱也。今二十八寺官稱者幾半,而元妙一觀糧租,自乾隆十八年清厘,盡入官稱矣。
一曰:漁課充餉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七分三厘八毫四絲六忽四微九纖二沙。舊志,明初立河泊,以理溪河之征,名曰漁課。其課米出於漁,著漁船漁桴之漁戶,及水碓溪門間,或有之。后溪河利薄,漁戶逃絕。比來責之里戶辦納,里戶辦納不敷,御史吳一貫奏準,不分本折每石并征銀三錢五分,今議征銀三錢九分,充餉解司。
一曰:酒稅充餉銀,一十九兩三錢四分六厘,遇閏加征銀一兩六錢一分五厘五毫。原照在城各坊酒家定額征收,計坊不計店,今或缺額,而四鄉鎮市亦有發杠酒家,乃征以補。
一曰:爐課充餉銀,一十兩。原有鐵爐,久廢無考。今系現在鐵賈攤完。
一曰:開報溢額銀,三兩九錢二分五厘七毫三絲三忽五微。雍正七年開報雜稅溢額。
右凡八款,附入地丁起運。
通共附征十一款,銀二千六百七十三兩九錢七分一厘一毫三絲五忽三微二纖六沙九塵九渺六漠。附乾隆二年,題準豁免附征四款,本縣節樽紙贖銀一十兩。續增升科米,銀七錢三分四厘八毫五忽三微,續增新懇升科,銀九兩九錢三分五厘七毫三絲,續報升科米,銀二兩一錢六分八厘五毫二絲八忽六微。
乾隆二年,丁口勻入田糧三千五十九兩四錢九分九毫五絲七忽七微八沙一塵六埃二渺九漠,通田賦并入附征雜稅及丁口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七兩一錢六分五毫九絲三忽六微七纖六沙二塵五埃七渺一漠。內乾隆十七年為始,移駐峽陽縣丞,分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三分二厘四絲七忽七微二纖九沙七塵一埃六渺一漠,縣丞自行填批解司。在縣實征,銀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一兩二錢三分八厘五毫四絲五忽九微四纖六沙五塵四埃一渺。
科苗則例
官籍計畝科糧,民間則從米起畝而糧定焉。凡田契載正苗一斗,計田二畝一分零一毫四絲,每畝科民苗五升零八勺六抄,每民苗一斗科糧銀,一錢五分八厘四毫九絲,每田糧一兩勻征丁口銀一錢七分八厘五毫,每民苗一斗,科本色米四升六勺八抄四撮。寺糧軍餉田,每兩勻丁口銀二錢。絕戶虛糧,不勻丁口銀兩。民間簡便算法,每正苗一斗,科田糧丁口,共銀一錢九分九厘六毫七絲,科本色米四升三合五勺。每民苗一斗,科田糧丁口,共銀一錢八分六厘七毫八絲。又一項七升,丈者每正苗六升,作七升科糧。計每升正苗加;一合六勺六抄六撮零,此演仙下里田地,因填為演武場,田糧勻於通里,嗣后田賣糧隨,各里皆有此項。
征收事宜
南邑苗糧,推收、分戶、立戶,俱屬九十二圖,各里書經手,每年備造錢糧秋米二冊,送衙請印糧冊,發戶房經管追征。稽查完欠米冊,申送延糧廳發戶征解。百姓納糧,自封投柜。柜書經管,領包送架。閣房截串交納戶收,執銀柜收,蒲月報告道府委監拆,拆封后,交庫吏充收存庫,起解之日,支出解司。
本色米一項,歷系延平通判衙門征收,向征本色??滴蹙拍攴钗模菊鄹靼?,民以斗米值價七分,折色每石輸銀一兩三錢有零,一石之米不足一石之價,呈懇通守謝良琦詳準本色完納,南邑土性不一,納米只貴堅潔,不論紅白。是年復奉文征解白米,亦經懇免。向來除給在城兵外,以一千二百石解省。原有腳費,亦於是年檄行,全數解運。民復請留半解半,批準成例。乾隆三年奉諭,減免虛糧丁口一并貼解,從此革除水腳,只照正額輸米。乾隆十二年,河道總督周學健陳奏閩省事宜一條,內稱:閩省出糶最易,買補極難。查通省額征本色米,支給本年兵食,春夏無可征支。經題定春夏碾支倉谷,秋收征米,易谷還倉在案。請嗣后本色米,石一米改征二谷還倉,部議似屬可行,今仍之。
屯 田
明取籍沒產及廢寺田,分衛軍耕種,減其半以輸官額。有舊屯,五百二十四頃五十七畝六分四厘。新屯,三十七頃二畝六分七厘。屯糧,人種三十二畝,輸賦六石。正銀,二錢五分耗銀一分一毫。系有司帶征,解府驗實,征解察院赴屯田道委官匯解。
清朝順治十八年五月,本衛奉裁歸延糧廳。附征南平屯田,皆在侯官、閩清、永福、永安、大田等縣。邑中屯丁,或以地遠,不便收租,賣本地人為業。至田已賣,而糧猶在延,虛逋為累。乾隆元年巡撫盧焯奏準改歸各縣征解,南平逐無屯糧。
今據嘉慶十三年,正附額各款,通縣正雜附征有閏額,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八兩七錢七分六厘。
乾隆三十九年,冊報入額里民首墾,銀四錢一分六厘,共銀二萬一千八百一十九兩一錢九分二厘,內除峽陽縣丞分征,銀三千一百二十五兩九錢二分二厘外,存縣征,銀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一兩六錢五分四厘五毫。
一在縣七十九圖田糧,及勻征丁口顏料匠班魚課首墾各項,共實征銀一萬六千七百八十八兩八錢零八厘五毫。
前件里民推收竣日,各圖莊書備造實征銀冊,交付冊總,匯算總冊,請印發交戶書各丞,登簿推征。
通縣額征糧,米四千三百九十四石零四勺一抄五圭五粟八粒。
前件從前米屬糧府追征,每年里民推收竣日,各圖莊書備造實征米冊,及峽陽移到分征一十五圖米冊,統付冊總匯送,總數申送糧府追征。至乾隆三十一年奉文,糧米歸縣送照備造米冊請印,發分糧房登簿征收。
又乾隆三十九年,內報入額里民首墾,米一斗九升九合九勺。
通縣實征,米四千三百九十四石二斗三勺一抄五圭五粟八粒。續乾隆四十八年分又奉文以分駐峽陽等里一十五圖,征米六百八十三石八斗五升零五勺,照依錢糧之例,劃出與峽陽縣丞自行征收解省外,在縣實征,米三千七百一十石三斗四升九合八勺一抄五圭五粟八粒。
東架共二十一圖
本架征銀,三千七百四十兩零七錢零三厘三毫四絲二微。
米八百一十一石九斗二升九合六勺一抄。
觀米三十三石二斗九升六合五勺。
寺米一十七石九斗五升九合九勺。
羅源一圖
共征:銀八十兩二錢一分五厘一毫。
米一十七石四斗六升九合一勺。
觀米八斗四升。
羅源二圖
共征:銀一百三十五兩二錢五分一厘三毫。
米二十九石三斗四升二合八勺。
觀米一石七斗三升五合。
寺米五斗零六合三勺。
羅源三圖
共征:銀九十三兩三錢三分六厘二毫。
米二十石三斗三升二合。
觀米一石四斗六升。
羅源四圖
共征:銀二百七十六兩四錢二分二厘八毫。
米六十石三斗九升八合七勺。
觀米三石六斗四升四合六勺。
寺米四斗六升五合。
云蓋一圖
共征:銀一百七十一兩四錢六分八厘。
米三十八石六斗六升五合七勺。
觀米七斗八升二合。
寺米六斗一升五合。
云蓋二圖
共征:銀二百一十二兩三錢零二厘七毫。
米四十六石二斗一升五合二勺。
觀米二石八斗零六合。
寺米一石四斗六升一合八勺。
杜溪一圖
共征:銀二百五十二兩五錢五分二厘八毫。
米五十四石九斗九升七合八勺。
觀米一石八斗二升六合九勺。
寺米四石六斗七升五合八勺。
杜溪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七兩四錢零五厘九毫。
米四十二石七斗六升零九勺。
觀米六石二斗七合。
寺米九石八斗六升一合
壽山一圖
共征:銀二百九十二兩零五厘三毫。
米六十二石六斗七升三合九勺。
觀米一石五斗三升八合。
寺米三斗七升五合。
壽山二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八兩九錢一分二毫。
米三十二石六升三合三勺。
觀米一石二斗二升。
崇仁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八兩七錢九分八厘三毫。
米四十石七斗七升七合。
觀米六石一斗零五合。
崇福一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二兩九錢四分七厘二毫。
米四十八石三斗九升三合三勺。
觀米六斗六升。
崇福二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四兩一錢九分九厘。
米三十九石九斗零三合九勺。
觀米一石八斗五升九合。
演仙上一圖
共征:銀二百零七兩五錢六分九厘六毫。
米四十五石一斗一升五合五勺。
觀米二斗五升。
演仙下一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二兩八錢六分三厘六毫。
米四十九石三斗七升四合。
觀米一石零三升。
演仙下二圖
共征:銀一百零六兩六錢五分九厘三毫四絲二微。
米二十九石九斗四升九合七勺六抄。
演仙下三圖
共征:銀七十三兩八錢四分九厘。
米一十六石七升八合八勺五抄。
觀米一石一斗九升八合。
仁州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七兩五錢四毫。
米四十石五斗四升五合六勺。
仁州二圖
共征:銀一百零一兩八錢八分七厘八毫。
米二十一石六斗五升一合九勺。
汾常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五兩七錢九分一厘七毫。
米三十九石七升三合八勺。
觀米一斗三升五合。
汾常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八兩七錢六分七厘二毫。
米四十三石一斗四升六合六勺。
西架二十六圖
共征:銀四千六百九十五兩二錢五分六厘五毫。
米一千零八十石二斗四升二合七勺。
觀米一十四石一斗三升七合七勺。
寺米一石四斗一升五合三勺。
天竺一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二兩三錢二分九厘一毫。
米四十七石二斗六升。
天竺二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兩七錢九分四厘四毫。
米三十石四斗八升四合。
天竺三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一兩二錢一分五厘。
米四十一石五斗三升九合五勺。
觀米一石五斗四升五合。
天竺四圖
共征:銀一百七十二兩二錢七分八厘四毫。
米三十六石七斗七升五合七勺。
天竺五圖
共征:銀一百零三兩七錢三分四厘六毫。
米二十二石三斗二升九合五勺。
天竺六圖
共征:銀二百九十四兩五錢八分一厘二毫。
米六十四石一斗七升一合三勺。
大平一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七兩四錢七分二厘四毫。
米三十二石三升九合八勺。
大平二圖
共征:銀二百兩五錢五分二厘一毫。
米四十三石五斗八升八合六勺。
大平三圖
共征:銀二百零六兩三錢六分六厘一毫。
米四十四石八斗八升四勺。
觀米六斗四升。
大平四圖
共征:銀一百零九兩九錢三分一厘五毫。
米二十三石八斗四升三合九勺。
寺米三升七合。
大平五圖
共征:銀一百六十五兩五錢六分三毫。
米三十六石一斗一升三合。
觀米八斗一升。
寺米七升四合。
大平六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八兩三分七厘八毫。
米四十九石七斗一升五合七勺。
資福一圖
共征:銀一百六十五兩三錢六分二厘八毫。
米三十六石八合一勺。
資福二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三兩七錢六分五厘五毫。
米四十八石四斗二升六合八勺。
梅東一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五兩一錢四分一厘二毫。
米三十九石八斗五升七合八勺。
觀米八斗三升。
梅東二圖
共征:銀一百四十五兩八錢八分一厘九毫。
米三十一石六斗五升八合六勺。
觀米九斗四升六合。
梅東三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六兩八錢三分二厘五毫。
米四十三石二斗一升一合六勺。
觀米三石六斗六升九合。
寺米一石三斗零四合三勺。
長砂上一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五兩八錢九分七厘九毫。
米四十一石八斗九升九合六勺。
觀米五斗四升。
長砂上二圖
共征:銀二百二十四兩四錢二分八厘一毫。
米四十八石三斗四合二勺。
觀米一石一斗八升九合九勺。
長砂下一圖
共征:銀二百四十二兩九錢三分四厘九毫。
米五十石九斗七升五合二勺。
觀米一斗五升七合。
大內一圖
共征:銀二百零六兩三錢七分九厘九毫。
米五十二石四斗七升一合四勺。
大外一圖
共征:銀二百三十一兩五錢九分三厘。
米四十九石八斗六升九合一勺。
觀米一石八斗五升七合。
大外二圖
共征:銀一百九十兩八錢八分二厘八毫。
米四十一石三斗二升八合四勺。
開平一圖
共征:銀一百零七兩一錢一分七厘一毫。
米二十三石一斗七升一合四勺。
觀米二斗二升一合四勺。
開平二圖
共征:銀一百八十五兩九錢六分二厘六毫。
米四十石一斗二升九合七勺。
觀米三斗一升。
劍津一圖
共征:銀二百八十兩二錢二分三厘三毫。
米六十石一斗八升九合四勺。
觀米一石四斗二升三合四勺。
南架二十圖
共征:銀三千九百三十八兩八錢九分五厘一毫六絲五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