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府舊譙樓左,為舉人朱顯立。
擢秀府舊譙樓左,為舉人袁寶立。
凌云福州門內,為舉人鄭賢立。
宋儒第李延平宅,知縣劉繼善立。以上俱府治南。
進士第 司寇第在御史臺嶺下,為刑部侍郎游居敬立,乾隆二十二年毀。
司徒大夫為郎中游于廣立,廣,居敬子。以上府治北。
南宮英俊東郊外,圣恩坊,節孝祠對面,向溪,為陳正謨立,石碣尚存。
世科在云蓋里,為吳恭、吳珙、叔侄立。
亞魁在天竺里塘后,為舉人鄧富立。
登第在金砂里,為舉人吳從周立。
龍門一躍在杜溪里,為舉人陳一言立。
進士第在普安里吉溪,為游居敬立,以上鄉隅各坊。
元僚宏博府譙門,宋時立。
激揚 貞肅在舊察院并布按二司前左右。
臺憲在武平道前左,知府彭澄立。
道義之門 國家元氣二坊,在舊府學前,歐陽鐸立。
興賢 毓秀二坊,在新府學前,知府范來賢建。以上府屬公署坊。
亞元為永安林騰蛟立。
豸繡力廣東道御史林騰蛟立。
會元為大田田一俊立,在縣治東。
宗伯館師在府治前,萬歷十九年,知府周公保,為禮部尚書國子祭酒田一俊立。
進士為永安嚴九岳立。以上外縣附府各坊。
弁冕六邑 襟帶十閩縣治前。
萬里鵬程儒學前。
名 宅
狀元黃裳宅在城中,三魁坊。
先儒羅從彥宅在羅源里,后徙於沙縣瀨溪。羅源故址,子孫世居,短垣矮屋,過者興嘆!
先儒李侗宅府治南,知縣劉繼善,為建宋儒第坊,一在崇仁里,故居樟林鄉。
范迪簡六桂堂在演仙鑿灘,宋仁宗朝,范迪簡父子六人相繼登進士第,因以名堂。陳了齋詩云:“公家丹桂六枝芳,冷笑燕山竇侍郎。”
張憲武眉壽堂在衍仙下里,宋漳州守張憲武之母壽九十,宣和間,膺封誥,因名其堂。
世彩堂城西二十五里,宋尚書廖剛所居。
侍郎游居敬宅在御史臺上,司寇第坊。
名 墓
漢閩越王墓在王臺,黃宮良有詩。
先儒羅從彥墓在羅源里黃漈,宋郡守劉永濟刻志,吳宗堯有祭文。
先儒李侗墓在崇仁里,宋學士汪應辰制碑銘,督學熊尚文有田碑記。
宋狀元黃裳墓在劍津里尤坑上。三墓俱府城南。
禮部尚書馮夢得墓在王臺驛慈恩寺,即墓庵。
明侍郎羅明墓在城南寶云山麓。弘治二年,朝廷遣官督有司營葬,學士張元楨制神道碑。
翰林吳恭墓云蓋里,鳩源獅子山。
少保劉璋墓馬坑橋西,正德六年,朝廷遣官督有司營葬。都御史莆田林俊撰神道碑。
御史胡瓊墓劍津南莊。郡守陳能置地營葬,建享堂門廡,置墓田米八十斛。
參政葉宜墓仁洲延安。
參政黃焯墓徐陽街尾后山,大學士徐階制碑銘。
諫議鄭慶云墓檀林社頭隴,徐階制碑銘。
知縣游綸墓鳳池山桔溪,祭酒龔用卿制碑銘。
侍郎游居敬墓桔溪橋西,有司營葬。
知府莫爾浚墓水東華藏凈室左山。公號冰庵,北直大興人,崇禎癸酉舉人。順治間,以工部郎中出知延平,篤學好文,知人得士,遭時論罷。寓郡三年,憂郁而卒。戊戌僚屬紳衿子民卜葬此。
附金石
宋南劍州重建州學碑記宋張致遠撰,今在校士館前,字甚佳。
御書閣碑在校士館,字甚佳,與州學碑對峙。
李先鋒靈祐廟碑記舊有神書玉帶藏紳士家,每神誕日,陳設隊仗之前。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廟遭回祿,碑物俱成灰燼。
李侗墓碑宋汪應辰撰文。
劍歸閣碑宋丞相李綱書。
宋南劍州湯漢謝雨碑記三山陳渶刻,在萬福龍神廟。
福慶庵碑在里錢謙益撰。
朱子題字“道脈心傳”匾,在峽陽蘆蜂庵。“鳶飛魚躍”匾,在塘源李子坑,昔有精舍,朱子避地嘗居之,號滄州釣叟,后失其匾,今流傳有石刻四字。“溪山第一”匾,在縣西北,福星橋上,今失。又有“忠孝廉節”四字,大逾數尺,在文公祠壁,板刻存。
朱子石刻坐像在朱子裔孫家奉祀,有宋名人題贊甚夥,舊有拓本。
石刻圣諭在丘墩渡頭,巖壁上,隆慶六年延平府知府刊。
黯淡院題字宋蔡襄書。
峽巖字在峽溪尾橋邊,巖上刻“蒙泉懷古”四大字,天臺蔡潮書,未詳何代。
百花巖字隸書。
平寇頌石李先鋒降寇坐此,郡人刻石頌其功。
珊瑚石李延平先生祠前街右,色紫黑,而潤有紋理,高丈余,狀如人立。石之西為延協副將署,乾隆二十八年,副將李如筠擴官廳,辟其前,石毀。
銅塔在汾常里寶善庵。高盈丈,四方各二尺余,其色青紫,不知何物。嘉慶十年有匪徒欲毀而取銅,持斧往擊,村民覺往護之,已損其一角矣。
鐵塔在城天寧寺,民國元年毀於兵隊。古有二塔,其右一塔先年久毀,僅存左塔,今又毀。
朱子手植雙榕在峽巡檢舊署前,今尋無存。土人稱在對岸溪口,胡綸有詩題存焉。
樟樹在杜溪里龍門村,大十數圍,干霄蔽日,朱子從學延平先生,往來憩樹下,至今枯而復榮。
海忠介手植檜儒學教諭舊署前,今為忠介先生祠,根株無存。
戶口志第七
國以民為本,故周禮獻民數,王拜受之。諸侯之寶三1,民為貴焉。古者不料民2號而知其少多,政修於上,民安於下也。三代以還,號稱富庶者,漢之文、景、昭、宣,唐之貞觀、開元,宋之咸平、景德,其時民物滋豐,戶口蕃息,可謂盛矣!至於季世,征役不息,饑饉薦臻,流亡轉徙,天下戶口,什減大半,何也?良由使之無道,取之無制故耳。余觀有明,戶役之害,糧長甲夫保大當民充其役,輒至破產,綱、徭、機、站3,四差勻派,又有料鹽之征,浸淫至於清初而未已。洪維康熙五十二年一詔,以五十年丁口,定為常額,永不加賦。編審之年,但造盛世滋生戶口。雍正元年,復就糧勻丁。乾隆二三年,南平一邑,獨邀兩次豁免余丁口銀,及缺額無征銀。自是而諸弊息除,其良法善政,有非前代所能及者。是以休養生息,天下戶口之盛,至於四萬萬,嗚呼豈不懿歟!前志戶口,載至嘉慶中葉,后皆闕如。同治、光緒間,時因匪亂,舉辦聯甲,雖有編查,時舉時廢,冊籍無存。民國三年,省長令辦保衛團,南平城鄉計分九區,調查戶冊事近數實,可以依據,然戶口增多,非盡苗糧之戶。近查城廂戶口,損什之四,迥不如昔。曲巷城隅,屋廬毀敗,荊棘叢生。至於四境之內,生齒雖繁,民貧食寡,往昔殷戶,零落殆盡。加之習尚日奢,賦稅重疊。天地生財,止有此數,民生安得而不蹙哉!使后之為國者,復譏清之非古,妄仿歐西重賦之法,舉國皆兵之制,忘前鑒,而貽后禍,是厲4中國也。夫無圣君賢相之識,而紛紛妄作,流弊何極。吾愿趨時之士,勿以誤國家者,誤天下蒼生也。故志戶口,并附前代戶役以著於篇。
【注】
1.諸侯三寶:《孟子盡心下》以土地、人民、政事為諸侯之三寶。
2.料民:指統計人口。《國語囗國語上》:“乃料民于太原”。
3.綱、徭、機、站:綱指正役,綱銀。徭指在官人役給使令者。機指以機兵防盜賊。站指接遞驛傳,合稱四差。
4.厲:禍患,《易囗乾》“夕惕若,厲,無咎。”
戶 口
宋元無考。
明
正統七年,戶一萬九千六百一十有四。口六萬七千一百四十有八。
景泰三年,戶一萬八千四百五十有八。口六萬五千八百二十。
嘉靖元年,戶一萬一千八百三十有一。口六萬六千九十。
嘉靖十一年,戶一萬二千二百三十有九。口五萬三千六百二十有三。
嘉靖二十一年,戶一萬一千八百三十有一。口六萬六千三百二十有八。
嘉靖三十一年,戶一萬一千八百三十有一。口六萬六千三百二十有八。
嘉靖四十一年,戶一萬二千七百四十有七。口五萬七千九百六十有一。
隆慶六年,戶一萬二千八百七十。口五萬八千九百有二。
萬歷二十年,戶一萬二千九百三十有八。口五萬九千四百二十有二。
萬歷三十年,戶一萬三千七百有三。口六萬九百有三。
清
南平舊無屯丁,康熙間編增。乾隆元年,改歸永福等縣征解編增丁數附后,其詳見屯田。
康熙十年,戶一萬三千七百有三。口五萬一千九十有三。康熙十九年,新編屯丁,延平共一百三丁。二十五年,新增屯丁延平共二十五丁。
康熙五十一年,舊志五十七年。戶二萬三千六百一十有四。按此戶數與丁數同,未知是否當時戶數,無憑查核,今仍之。丁二萬三千六百一十有四。口二萬七千四百八十有九。丁口共五萬一千一百有三。自后以為定額,永不加賦。
康熙五十五年,新增男子成丁三百七十。口三百有六。新增屯丁二丁。
康熙六十年,新增男子成丁四百五十有四。口二百五十有九。新增屯丁三丁。
雍正五年,新增男子成丁四百八十有二。口三百五十有七。
雍正十年,新增男子成丁五百五十。口三百五十有八。
乾隆二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八十有六。口一百一十有一。
乾隆六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二十有二。口二百四十有一。
乾隆十一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五十有一。口二百三十有九。
乾隆十六年,新增男子成丁二百七十有五。口二百七十有七。
乾隆二十一年,新增男子成丁一百一十有四。口二百四十有七。
乾隆二十六年,新增男子成丁五百有八。口三百六十有二。
以上依官志,以后照民戶丁口冊纂。
乾隆五十年,戶二萬一千五百零八。口六萬八千四百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