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我的陳氏曾祖母,我的羅氏祖母,我的母親和我——我們家,連續四代招郎上門,其中生離死別,悲歡離合,真的是一言難盡。
我的陳氏曾祖母,是陳家的最后兩個女兒之一。由于家庭迭遭變故,哥哥弟弟們先后亡故或夭折,而且都沒有留下子女。陳家的高祖父母商量之后,決定把大女兒留在家里招郎上門,好給他們兩口子養老送終。
陳氏曾祖母的妹妹,嫁到小河竹蘇家,他家的山在石壁漕。解放后,蘇家搬到建家坪來住。
陳家是建家坪來得最早的一戶。在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的時候,來到此地安家落戶。料子漕,壽星漕,七星漕,小漕,一渡水,汗漕,井水漕,這幾條漕大部分的山都是陳家的。
那個時代,真正是一個“占山為王”的時代。哪一家人先到達某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山場想占多少就占多少,想怎么開發就怎么開發。
陳氏曾祖母的丈夫姓劉。劉家開支太公是兩兄弟,帶著各自的老婆,從湖南新化一帶,搬到廣西GL市靈川縣三街鎮溶江河的黃毛涔。整個黃毛涔的梯田,都是他們一家四口,用鋤頭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每年能收約兩千斤稻谷。在一百多年前,水稻畝產100~150斤的年代,也算是個小地主了。
后來,小太公劉應鳳兩口子去反壁江(現在的潞江河)安家生活,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失去了聯絡。
大太公劉應書,兩口子就埋在黃毛涔田頭上。
劉應書的孫子,因為1939年生重病無力耕種,就把黃毛涔的山和田都送給他唯一的親姐姐。加上小漕一半的山是陪嫁山,后來土改時他姐姐一家就劃成了地主。他賣了一些山治病,也沒有治好。
劉應書的兒子兒媳,兩口子合葬埋在清潭,就是我南寧大伯父的祖父母,也就是我的劉氏曾祖父母。
劉氏太公夫婦有一子一女,兒子劉金玉到陳家上門,就是我的劉氏曾祖父。女兒嫁進黃家,就是我的黃家大表伯父的親奶奶。我的南寧大伯父和黃家大表伯父,他們兩個人是親血表。黃家是從湖南安化(與新化相鄰)搬遷來此地的。
劉氏曾祖父劉金玉的女兒嫁入梁家,生了幾個孩子,其中有個女兒長大后嫁到建家坪蘇家。于是,我們家和蘇家也成了老親。
南寧大伯父的生父,正是陳氏曾祖母和劉金玉的兒子劉發松。
劉發松是個讀書人。他的祖父母為人仗義慷慨,在某家男主人生重病無錢醫治時,借了一大筆錢給他去看病。病好之后,對方無力償還,兩位老人家不但不要20%的年利息,干脆燒了借據,免除債務。對方感激涕零,把自家位于清潭的一塊風水寶地,據風水先生說能出大官的“水蓮花”地,送給老兩口做百年安居之所。
因此,家里先送劉發松上私塾,熟讀四書五經,長大些又送他進洋學堂,學習“經世之學”,指望他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劉發松既承受了“耕讀傳家”的傳統熏陶,又接觸了“三民主義”的先進思想,待人接物溫和謙虛,風評甚好。
他對家里的佃戶也好,長工也好,短工也好,一向是和和氣氣,也從不克扣他們應得的糧食或者工錢。有時候天氣不好或者天色晚了,還專門招呼他們早點收工,免得淋濕了或者太勞累傷及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