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滿叔祖母上不了班,掙不著錢了,一家四口人四張嘴,靠我滿叔祖父一個人的工資實在養活不起。勉強支撐了半年,滿叔祖父丟下工作,帶著一家老小搬回老家當農民,好歹能有口飯吃。
祖父對我們提起這件事時,也很無奈——若是我兩年都見不到我的“老有”(我母親的乳名),我會瘋掉的!
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件事。不過,這件事也并沒有影響到祖父和滿叔祖父倆兄弟之間的感情,他們還是一樣要好。也許,他們互相都能體諒對方的難處吧!
祖父祖母都是要強的人,也是一諾千金的人。從1943年祖父祖母結婚,到1949年廣西解放搞土改,短短七年時間,兩口子種下了四千多棵杉樹。杉樹山里面,不僅套種玉米(苞谷)紅薯木薯等農作物,還套種了毛竹。
這樣的話,20年后把杉樹砍了賣了,杉樹山就會逐步發展成毛竹山。杉樹要20年才能砍一屆,不撿兜巴不修撫育,就難得有回頭樹(二茬樹)砍。毛竹卻可以隔三年或五年就砍一屆。我的祖父祖母為人處事,向來都是眼光長遠的。
七八十年前種樹,可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到圩上去買來樹秧子,種到事先請挖掘機和推土機整理好的山上去,甚至直接種到田地里去就可以了。
我祖父祖母種樹,先得把山上大的雜木砍倒,拖到河邊扎成木排,順著河流放到桂林水碼頭賣掉。再把小的雜木和大雜木的樹枝成堆碼好,打個炭窯燒炭,挑炭出山去賣掉。
第三步是煉山也叫燒地,就是把剩余的碎枝子一小堆一小堆的守著燒成土皮灰,等灰冷透后翻地,把它當作肥料埋進土里去。
在做前三步的時候,走路做事都要眼明心亮,只要看到哪里有一顆杉樹秧子,哪怕只有一寸高,也要小心地保留它,別踩到別埋沒了它。
等到第二年春天該種樹的季節,祖父就漫山遍野地背著背簍去爬,見著一棵杉樹秧子,就挖了放在背簍里,帶回家給祖母去種在自家山上。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砍秧,杉樹又稱“活木”。春季是它在一年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祖父從一棵棵大杉樹上砍下一條條小樹枝,挖個坑插下去,培好土,就算種好了一棵樹。砍秧種杉樹和挖小杉樹秧苗種的成活率都在90%左右,這是祖先們代代相傳的植樹之法。
祖父祖母為了將來孩子們有足夠的錢讀書,依照古法,杉樹秧之間的間隔是一丈遠——也就是一棵杉樹秧和它前后左右的四棵杉樹秧之間,相距都是3.3m。
這樣的話,每棵杉樹的枝葉,就可以左右前后各鋪開大約1.6m,它在地下的根系也可以左右前后各伸展大約1.6m,不僅長得高大,而且長得也快。
祖父祖母種樹真的是好辛苦的。一塊杉樹山,套種玉米木薯等農作物,一年要鋤好幾次草,又種又收的。每天早出晚歸,趁著星光或者月光干活是常情。每種一塊杉樹山,要著修3~5年的撫育并套種農作物。長成中苗后,也要每年去割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