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初,學校騰挪了一間舊教室,閱覽室開放了。我在那里讀的第一本書,是恩格斯寫的,只記得其中一句是“勞動創造了人類”,好像那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這一句話來寫的。
我一有空就泡在閱覽室里。有同學見我這么喜歡看課外書,就告訴我——某處有一個華僑捐建的愛華圖書館,里面有好多書和報刊雜志,你可以去辦一個借書證,借書回來看。
4月的一天,我去愛華圖書館辦借書證,交上7元工本費和50元押金后,我拿到了生平第一本借書證,欣喜不已。我借了幾本書,又留在那里看了幾個小時的報刊雜志,才念念不舍的回學校去。
這57元是我精打細算省下來的。初一時,每周母親給我10元生活費,含4元車費。其中從村口到馬口嶺的車費是一元,每周來回各走一次路,就能省下兩元錢。除掉車費和伙食費,剩下的錢是給我買筆買本子用的,沒用完的我都攢起來了。
我是女孩子,每個月母親給我十元的“津貼”。我實在痛經痛得難過時才買點糖吃或者加點菜,能攢一分是一分。
一個半學期下來,我攢下了一筆“巨款”。圩上的油餅兩毛錢一個,一元錢能買五個。我雖然也很嘴饞,但是我更喜歡看書。57元錢可以買到兩百多個油餅吃了。
同學約我去趕圩,我總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有什么辦法呢?圩上好玩的好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我害怕我到了圩上忍不住買東西,那就得花錢,自然也就攢不下錢來了。
我在圩上看中過一個粉綠色的蝴蝶形發卡,老板娘最少也要五元才賣。當時沒那么多錢,等我攢夠了錢,它已經被別人買走了。
第二年夏天,我在另一個小攤的角落發現一枚同樣的發卡,上面布滿灰塵。一問才兩元錢,驚喜交集買下它。我天天戴,一直戴到初中畢業,卡子松動戴不了為止。
小學隔壁是一個小賣店,小半是文具,大半是玩具和零食,夏天也有各種冰棒賣。
老板娘向我母親抱怨:“你家三個孩子,在小學讀了六年書,總共18年,一個毫子(一分錢)也沒有落進我的口袋里。如果個個孩子都像他們一樣的話,我連飯也吃不上了……”母親只是笑。
有的孩子嬌生慣養,父母出去打工或者清早上山做事去了,爺爺奶奶為了讓孩子早起上學,上一天學獎勵一毛錢,兩毛錢……最高的可拿到一元錢一天。除了買零食和玩具,有幾個會攢起來?
有幾個孩子吃滑了嘴,在小賣店賒賬吃零食。一個學期下來,竟然賒欠幾十元至一百多元不等。
放假了,老板娘拿著賬本挨家挨戶去討錢。
有的父母一看年月日和買什么東西、價錢多少記得清清楚楚,名字也是自家孩子簽的,二話沒說就付了錢。等老板娘一走,“竹筍炒牛肉”就上菜了,打得孩子再也不敢賒欠吃零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