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一場大病,拖了兩三年,百般請醫服藥,無論是本地開藥鋪的“坐地戶”醫生也好,吃“八方飯”的江湖郎中也好,不曉得請了多少個,病勢越拖越重,越治越沉。
劉發松見勢不妙,單家獨戶的,唯一的兒子又在襁褓之中,為了防止被人謀財害命,只能跑到“義兄”家里躲起來。他臨終前交代義兄,不要把他運回去,就近買塊地埋了就是了。他留下的孤兒寡母,從此要靠兄長和嫂子多多照應了!
南寧大伯父生于1937年仲夏,他生父大約在1940年前后過世。雖然家中有田地山場,但是盯著這些財產,想要侵占據為己有的人也不少。孤兒寡母,生活著實艱難,且又危機四伏。
羅氏祖母名叫順弟,生于1920年左右,老家在湖南水口山一帶。家鄉遭了饑荒和戰亂,父母弟妹都餓死了,只有哥哥帶著她一路討飯逃荒到了桂林興安。為了活命,她哥哥把她送給大溶江某村一戶小地主家做養女。
那時候許多人都迷信,總覺得“兒女雙全”才是有福之人。家中略有余錢的,都會收養一個兩個甚至三個養女。一則心理上有個安慰;二則可以當丫鬟使喚;三則將來兒子們長大了,錢又不湊手,養女擺一兩桌酒就可變為兒媳,就算嫁出去也能收一筆彩禮,可謂三全其美。
那家待我祖母也不太好。舊社會男尊女卑,又不是自己的親骨肉,能吃個半飽就蠻高興了。蓋的被子是家里最薄最舊最破最小的。至于穿的,都是哥哥們的舊衣褲改的。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給養父母倒尿盆,然后燒洗臉水,伺候他們洗漱,再燒茶煮飯做菜。養父母和哥哥們吃剩的,就是我祖母的飯食。有時候只能喝兩碗涮鍋水燒的湯。有客人來家里,女孩兒也是不能上桌吃飯的。
總之,養女和童養媳的待遇是一樣的,只不過名分上不同而已。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手腳不停忙得不得空閑,還要經常挨打挨罵,做養父母和哥哥們的出氣筒。
那家有三個養女,小時候大家抱團取暖。長大后,養父母為了多得彩禮,都把她們嫁到相隔很遠的地方去了。每人陪嫁一擔尿桶,一個針線盒和兩套衣服,一個圍兜(就是做家務用的圍裙,上面配著幾個銀子打制的公仔,預備將來哄小孩子玩的那種)。和豐厚的彩禮相比較,這樣微薄的陪嫁品,讓她們在夫家自覺低人一等,抬不起頭來。
兩位姨奶奶出嫁后的情況,奶奶也不曉得,我就更加不知道了。
奶奶的親哥哥把她送養后,先在附近的村子打短工,后來又當長工,想要攢錢討個老婆成個家,將來好和妹妹互相有個照應。一年也能抽空去見妹妹幾次,當然每次也要帶點禮物上門。
再后來,國民黨抓壯丁,把他抓去當兵了。1950年前后,奶奶聽人傳言,說她哥哥跟著部隊去了臺灣。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了。
廣西解放后。奶奶膽小,也不敢再托人打聽哥哥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