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哈哈大笑著說:“我七十多歲的人了,看過的人幾多萬。這個人,我相信她百分之百會還錢。這樣的人,一萬個里頭也找不到一個。我是會看相的,我看的人不得錯。”
我母親感激的說:“我借了你的錢,以后趕圩,你來我不來,我來你不來。還錢的時候找不到你,怎么辦呢?”
老人說——如果你碰不到我,也不要緊。我兒子秦某某,在縣人民醫院兒科當醫生。你把錢給他,講是還給他父親的就可以了。他會把錢給我,告訴我是你來還錢了的。
老人說完,打開錢包給我母親看,十元一張的票子,足有三四百元。
我母親擔心以后再到潭下趕圩碰不到他,向老人道了謝,還是沒有借他的錢。
和我母親一同去買貓崽的“表嫂”看見這一幕,眼睛都紅了!
她直罵我母親是笨蛋,哈崽(傻子)!那么多錢,你問他借完,借來給我用也好,我以后有錢就還給你,你再還給他。他又沒問你要,隨便你什么時候還的……
我母親見她如此貪心,干脆一分錢都不向老人借了。
回家的路上,那“表嫂”一直罵我母親,講她是世界上最傻的人什么什么的。
我母親不耐煩了,沖了她一句:“那你自己去問他借呀!”就不理她了。
其實,那個老人當場就已經說了:“你旁邊那一位,我一分錢也不會借給她。”
母親那一次沒買到貓崽。過了段時間,攢夠50元才再去趕圩買了只貓崽,卻沒有再見到那位好心的老人。
想不到,那位老人與我母親素不相識,卻如此信任她。我母親提起此事,依舊十分感激他。
1983~1984年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施行,舉國貓貴,一直持續了十幾年。
大集體時期,稻谷、雜糧都存放在生產隊倉庫,一個生產隊養一只貓就解決問題了。
如今山也好,田也好,地也好,分到各家各戶了。稻谷雜糧什么的,自然是各家各戶自己保管。
自己披星戴月、汗珠子摔八瓣換來的勞動果實,能容得下老鼠們糟踏嗎?養貓!
一只母貓一年下兩窩小貓,一窩三四只。家家戶戶都想養貓,母貓下崽都下不贏(來不及)!
貓價之高,令人咋舌。不論公母,不管大小,一只剛滿月的小貓,少則20元,多則50元到80元。少一分錢,你只有看看的份兒。
當時我家五口人,年收入不到1000元。一斤豬肉市場價一元二角,食品組憑票供應的也要七角八分。一斤米一角二分。比一比,就知道當年的貓是如何貴重了!
買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母親為了買貓,足足奔波七八天,往返行程幾百公里。
聽說哪里有貓賣,就往哪里趕。終于在親戚的幫忙下,買回一只小公貓。
正值秋風涼,母親說:“貓是天底下最怕冷的動物。”母親把小貓放在床上和我們睡。
于是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常常閃現這一幕——起床后約半小時,母親撩開蚊帳,在枕巾里、枕頭下和毯子上、被子里,仔仔細細搜尋捉拿跳蚤。“啪”的一聲掐死一只,“啪”又掐死一只,多的時候一早上能掐死七八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