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四代招郎
- 書佚情
- 1009字
- 2021-02-04 20:40:03
就在某一天,郭家的祖墳已經看過大半的時候,看地先生猛然間大叫一聲:“不好!”嚇得郭老爺和幾個兒子寒毛直豎,趕緊請教先生:“這墳有何不妥?”
先生賣了一頓關子之后,才施施然說棺材里外都爬滿了螺螄,等到它們把先人的遺體吃得干干凈凈的時候,就是郭家斷子絕孫全族覆滅的時候。老爺你想啊,那螺螄是水里頭的東西,被它們占據了先人的棺材內外,你們家族還不得下水???
郭老爺聽從看地先生的建議,另擇“吉地”把那座墳里的先人遷葬,并且把棺材和螺螄架起柴火燒了個干干凈凈灰飛煙滅!事完之后,重謝了看地先生,安心過起日子來。
殊不知,看地先生正是幾年前那個挨打的青年男子請來復仇的。郭家被遷葬的先人,葬的是極為難得的“螺螄地”,所以子孫越發越多,家道越來越興旺。
墳一挖開,本來就已經壞了“螺螄地”的風水,再把棺材及螺螄們一把火燒了,子孫無福,人丁越來越少,家財逐漸消耗,冷退已成定局。遷葬的“吉地”,其實也不是什么好的陰宅。一里一外,雙面夾擊,郭氏家族敗落只是時間問題。
我祖父的先人,楊氏家族的開支伯公,老家是在湖南新化和安化左近,一個叫大樹腳或者大樹底的村子。
關于先人從湖南遷往廣西,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于戰亂和饑荒,在老家實在是活不下去了,遠赴他鄉求條活路。
另一種說法比較官方,來自于族譜。講的是老家那邊家族龐大,子孫眾多,秉承祖訓同姓皆不可通婚。
青年男子為了找個老婆,從自家村子里出發,走出去十幾里,幾十里,甚至兩三百里,遇到的人家戶戶姓楊,通通不可以通婚!無奈之下只好繼續前行,在哪里找得到老婆,就在哪里安家。也有少數狡猾的,把母親的姓氏說成是自己的姓氏,騙到了老婆。
三百多年前的事,如今已真假難辨。在我看來兩種原因兼而有之吧!
開支伯公同父母的有五六個兄弟,大哥留在老家侍奉父母和祖父母,繼承家產。其余的兄弟們一路南下,興安湘漓鎮一個,嚴關鎮的螺螄塘,祿豐巖(因出產油豐魚而得名)和上馬石(因楊八姐在此上馬征戰而得名)各一個,還有一個兄弟下了柳州。螺螄塘的這個開支伯公是家里的滿仔(最小的兒子),所以我們這一支在家族中輩分高。
楊家從湖南遷到興安,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僅比郭家晚100年左右。開支伯公幾兄弟,最初都是從短工或長工做起,憑著一雙手的辛勤勞動,省吃儉用攢起錢來討了老婆生養子女。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到如今螺螄塘已經成為了近3000人的大村子。六成以上的人都姓楊,外姓的人除了楊家的兒媳和上門女婿,就是政府修建水庫或鐵路等工程的搬遷移民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