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獅潭水庫修建施工現場人山人海,夜晚到處打著火把,在微弱的光亮之下加夜班。
每隔一段距離在地上插一個火把,就著那點火光,挖呀,淘呀……
挑泥巴石頭的人,一手舉著火把,一手扶著扁擔,來去匆匆。
不少人被火把跌落下來的紅熱的火星,燙得手上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水泡。有的人手上甚至有一連串的水泡,就抹點兒牙膏上去止痛。
有的人水泡破裂后流膿,就把傷口清洗干凈,想辦法討點羊油(殺羊之后,用羊的肥肉和板油煉成的油)抹上去,既能止痛又能生肉。
換成現在的人這么嬌嫩,早就進了醫院治療去了。我祖父他們那一輩人,都是忍著傷忍著痛建設社會主義,輕傷不下火線。
修建水庫是重體力勞動,夜晚加班又沒有夜宵吃,又累又餓!
有的人實在是捱不住了,就偷跑到黑暗的地方打個盹。如果被領導巡查時發現了,就上去幾腳踢醒他,喝令他去干活。
走運的話就一覺睡到天亮。也有人被別人的熱尿澆醒,兩個人都被對方嚇一大跳!個別人甚至被別人尿到臉上去了,講起來笑死人!
也有個別的人困累至極,倒下去再也沒有醒過來。工地上就派人把尸體找個地方埋了,再派人傳個口信給他家里人。
當時的口號是“大雨大干,小雨猛干,不落雨拼命干”!搶時間,爭速度,爭取早日實現“旱地變良田”的偉大理想。
修建成水庫之后,就可以多蓄水,保收成。子孫后代,世世代代有飯吃,再也不會餓死人。
1960年1月4日,青獅潭水庫大壩合龍斷流成功。
同年5月15日,********在桂林至陽朔的漓江途中,審查施工中的青獅潭水庫工程設計圖。
1960年7月1日,青獅潭水庫第一期工程竣工,西干渠通水(今臨桂方向)。
1964年,東干渠也建成通水。
1965年6月,靈川縣委決定大面積推廣種植雙季稻,當年種植晚稻十萬余畝。
1958年~1969年這11年間,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全縣的老百姓都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犧牲。
水庫建成后,先后有三四十萬畝旱地變水田,旱澇保收。我們甚至我們的子孫,都在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吃水不忘挖井人,讓我們向這些前輩們致敬!
1966年7月開始水電站地下廠房的施工,1969年5月16日,9月5日、 11日,29日和1972年6月27日,四臺機組先后安裝、調試并網發電。
1969年~1987年是青獅潭水庫渠系建設和加固工程建設。
1983年初,從水庫調水入漓江試驗成功。
青獅潭水庫建成前后,還有一段長達20多年的“回歸之爭”,緣起1960年4月,桂林專區專員公署批準將原靈川公社燈塔、廖家、沿嚴三個大隊劃歸興安縣轄。
據我們家在這三個大隊的親戚說,當時此事根本就沒有經過開社員大會討論通過,只是生產隊和大隊的幾個干部和區(鎮)領導“溝通”之后,擅自代表廣大社員簽了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