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55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五十四】
- 第54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五四】
- 第53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五三】
- 第52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五二】
- 第51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五一】
- 第50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五零】
第1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一】
曹操拒王芬許攸等謀廢靈帝
背景
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政治腐敗嚴重,宦官專權,民不聊生。中平五年(188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杰,謀廢靈帝,立合肥侯為帝。合肥侯其人在三國志正史中未做記載,姓名已失考。王芬等人計劃在靈帝北巡時借口有所謂黑山賊為亂而起兵廢靈帝。會北方有赤氣,東西竟天,太史上言“當有陰謀,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罷兵,俄而征之。芬懼,自殺。恰好當時天有異象,太史勸靈帝不宜北行,反應過來的靈帝命令王芬等人罷兵,不久又征召其入京,王芬恐懼自殺。王芬起事前想讓曹操一起參與,曹操拒絕。當時的曹操閑居在家,曹操此前已官至太守(相當于市長)、議郎,因見世道混亂,告歸鄉里。筑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原文
魏書載曹操拒芬辭曰:“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覺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注解
曹操認為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情,歷史上雖然有伊尹、霍光等權臣成功實施過廢立國君,但他們的成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伊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擁有極高的忠誠度和作為宰輔的權威地位,能夠基于國家的長遠利益來做出決策。而霍光則是因為受托重任,依托宗室的地位,同時得到太后的支持和朝臣的擁戴,加之被廢的昌邑王即位不久,根基未穩,朝中缺乏忠直之臣,使得霍光的計劃得以順利實施。然而當前的情況與伊尹、霍光時大不相同。他反問王芬等人,你們的結黨營私能否與西漢七國之亂時的諸侯相比?合肥侯權勢地位又能否與吳、楚等諸侯王相提并論嗎?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如果你們還企圖制造非常之變,期望一定能成功,那將是極其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