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四】

曹操回憶錄建安十五年《己亥令》

背景

建安十五年,曹操在平定北方、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后,勢力達到了鼎盛。漢獻帝決定給曹操封兼四縣,食戶三萬。曹操發布《己亥令》試圖向世人和漢獻帝表明自己只是希望輔佐漢室、平定天下。

原文段一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注解

曹操的這段自述詳細交代了自己早年的仕途生涯。他初懷大志,一心要做好做個為人敬仰的好官,在濟南為官時他勇于改革,清除奸邪,公正選舉。但當時的官場、社會腐敗,容不下這么一個清廉公正的曹操,他的這些行為導致的結果是: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歸隱期間,曹操并未放棄對時局的關注與自我提升,他計劃等待二十年,待天下清明之時再展宏圖。隨后,曹操被征召為都尉,進而升任典軍校尉,其志向是渴望通過討伐逆賊、建立功勛來封侯拜將,實現“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的壯志。然而,命運多舛,他遭遇了董卓之亂,不得不挺身而出,興舉義兵。領兵作戰期間,一來是由于擔心兵多不好帶,二來是沒有巨大的野心,因此帶兵數量有限: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原文段二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注解

這段包含了曹操生涯的四個重要經歷。為維護國家統一他破黃巾、討袁術、滅袁紹、征劉表。黃巾起義,黃巾兵反叛漢朝,殺害漢朝官員,擄掠漢朝人民;袁術不度德量力,見漢朝衰弱,竟以為自家四世三公,天命所歸,妄圖稱帝;袁紹、劉表不服漢朝命令,割據一方。由于赫赫戰功,他也達到了超越自己當初志向的仕途巔峰: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原文段三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注解

曹操的這段話,確實不是自大之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然而樹大招風啊,有些人覺得曹操權勢滔天,必要篡漢自立。曹操通過引用齊桓公、晉文公等歷史人物的例子,強調了他們雖然兵勢強大,但仍能尊重并服從周王室,以此來說明自己雖然實力強大,但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樂毅在被趙國招攬時,拒絕了趙王的圖謀,表示自己對燕國的忠誠不可動搖;蒙恬則在面臨秦二世胡亥的殺害時,堅守家族三代對秦國的忠誠,即使手握重兵也不背叛。權力大了必然會招人非議,那是要清名還是要務實呢,曹操選擇了務實: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原文段四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注解

介推之避晉封:據《史記》等史料記載,晉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間,生活困苦,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為他充饑,表現出極高的忠誠和犧牲精神。后來,重耳回國成為國君,即晉文公,論功行賞時卻遺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爭寵,便與母親隱居綿山,不愿接受封賞。晉文公為了逼他出來,甚至放火燒山,但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出山。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設立寒食節,舉國禁火冷食,以表達對他的哀思和敬意。

申胥之逃楚賞:據《左傳》等史料記載,吳國攻破楚國都城,楚昭王流亡在外。申包胥為了拯救楚國,前往秦國請求援兵。他在秦宮前痛哭七日七夜,最終感動了秦哀公,秦國出兵幫助楚國復國。楚國復興后,楚昭王欲封賞申包胥,但申包胥卻認為自己只是盡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不愿接受封賞,甚至選擇逃離以示清高。

介子推和申包胥是古代忠臣忠君報國、淡泊名利的典范。曹操自述: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可見他是立志要以這二人為榜樣的。他將自己的功勞歸于國家和天命,不敢居功至偉,有奉國威靈、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等言。他不愿意接受賞賜,但也不愿意退位:江湖未靜,不可讓位。

曹操通過這篇令文,不僅闡述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志向,還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作為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或許在達到權力巔峰后,曹操一直在跟年少時意氣風發、矢志報國的自己做思想斗爭,在書《己亥令》其時,那個曾經立志匡扶漢室、平亂鋤奸的自己占據了上風。又或許這本來就是奸雄之謀,齊桓公、晉文公、申包胥、介子推、樂毅、蒙恬這些人在曹操眼里只是一個故事,還不能引發他的共鳴,所謂的以大事小、舍身報國只是為了蒙蔽世人,現在已經無從得知當時曹操的心境,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前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庐江县| 永靖县| 潜江市| 平舆县| 红安县| 兴和县| 富源县| 荣成市| 渝中区| 遵化市| 永泰县| 会理县| 张北县| 新泰市| 紫阳县| 仁化县| 乃东县| 乾安县| 明光市| 常宁市| 错那县| 潼关县| 洛隆县| 高州市| 濮阳市| 安阳县| 灵璧县| 县级市| 湘潭市| 芦溪县| 锡林浩特市| 北京市| 社旗县| 定州市| 丘北县| 安徽省| 湾仔区| 新野县| 南郑县| 虹口区|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