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上表漢獻帝加荀彧食邑
背景
建安十二年,曹操再次上表漢獻帝給荀彧增加賞賜。曹操的奏表中極力贊賞荀彧的謀略,曹操幾大重要戰略幾乎都是聽從了荀彧的建議最終才取得了勝利。鑒于此,曹操上表增加荀彧食邑一千戶(接受一千戶人家的各種租稅,是古代一種封賞方式,多能世襲),后來又要推薦荀彧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荀彧僅接受了食邑,堅決推辭接受三公職位。
原文段一
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后稱安陽公主。彧及荀攸并貴重,皆謙沖節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余財。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
注解
曹操將女兒許配給荀彧的長子荀惲,這位公主后來被稱為安陽公主。荀彧與荀攸(荀彧的侄子)兩位賢臣,雖然位高權重,備受尊崇,但他們卻保持著謙遜與節儉的品德。他們將自己的俸祿和賞賜慷慨地分發給宗族親眷與故交舊友,以至于家中并無多余的錢財積累。到了建安十二年,太祖再次為荀彧增加封邑一千戶,使他的封地總數達到了二千戶,以此表彰他的卓越功勛與高尚品德。
原文段二
太祖表曰:“昔袁紹侵入郊甸,戰于官渡。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書與彧議,彧不聽臣。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遂摧大逆,覆取其眾。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及紹破敗,臣糧亦盡,以為河北未易圖也,欲南討劉表。彧復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兇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于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后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貴指縱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勛,乞重平議,疇其戶邑。”
注解
曹操上表陳述道:“昔日袁紹大軍逼近京郊,于官渡與我軍對峙。彼時我軍兵力薄弱,糧草將盡,我意欲退守許都,特書函與荀彧商議,然荀彧堅決反對。他力主堅守之利,恢復進取之略,重燃我軍斗志,扭轉了我的短視與猶豫,最終大敗逆賊,收復失地。此乃荀彧洞察勝敗之機,其謀略非凡,世間罕見。及至袁紹敗亡,我軍亦糧盡,我誤以為河北之地難以圖謀,欲轉而南征劉表。又是荀彧勸阻于我,詳陳利弊,使我回心轉意,最終殲滅強敵,平定四州。試想,若我當初退守官渡,袁紹必乘勝追擊,我軍將面臨覆滅之危,絕無勝算。而后再議南征,若舍棄兗州、豫州,則利益難保,更將失去根本之地。荀彧此二策,實乃化險為夷,轉禍為福,其謀略與功勛,我遠不能及。因此,先帝重視運籌帷幄之功,而輕視戰場搏殺之賞;古人亦崇尚帷幄之中的謀略,而非單純攻城拔寨之勇。以往對荀彧的封賞,遠不足以彰顯其巍巍功勛,我懇請朝廷重新評議,以增其封邑戶數。”
原文段三
彧深辭讓,太祖報之曰:“君之策謀,非但所表二事。前后謙沖,欲慕魯連先生乎?此圣人達節者所不貴也。昔介子推有言‘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君密謀安眾,光顯于孤者以百數乎!以二事相還而復辭之,何取謙亮之多邪?”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于十數,太祖乃止。
注解
然而,荀彧卻深辭謙讓,曹操回復道:“君之謀略,遠非表上所述二事所能盡述。你始終謙遜有禮,莫非欲效仿魯仲連先生之高風亮節?然此等圣人達節之行,非我所貴也。昔日介子推有言:‘竊取他人財物,尚被視為盜賊。’更何況你密謀安邦定國,為我增添無數榮光,其數量豈止百數?我以二事相報,你卻一再推辭,如此過分謙遜,實非我所愿見。”曹操本欲表奏荀彧為三公,荀彧通過荀攸多次婉拒,前后達十數次之多,曹操方才作罷。
魯連先生典故。魯連先生,即戰國時期魯仲連,他機智勇敢,幫助趙國和齊國解滅國之危,但卻拒絕接受封賞。秦趙長平之戰后,秦兵包圍趙都邯鄲,趙國形勢危急。魯仲連在此時來到趙國,面對強大的秦軍和趙國國內的困局,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說服了魏國和楚國的援軍前來救援,最終解除了邯鄲之圍。另一件事是著名的魯連飛書,燕將自殺。公元前249年,燕國攻占齊國聊城,齊國大將田單久攻不下,雙方呈膠著狀態。魯仲連在此時給燕將寫了一封信,信中言辭懇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成功實施了攻心戰。燕將看到信后,深感愧疚和無奈,最終自殺身亡,聊城也因此得以收復。在兩次重大事件后,趙國的平原君和齊國的田單都想要封賞魯仲連,但都被他堅決拒絕。魯仲連認為,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是天下之士的職責所在,如果因此而接受封賞,那就成了商人的勾當,而他不愿意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