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六】

群臣勸進曹操受封魏公書、曹操答漢獻帝書

背景

曹操勢力日益強大,漢獻帝不得已下詔封曹操為魏公。曹操先是上書辭讓,竟達三次。后來在群臣的強烈勸進下還是接受了封賞。

原文段一

《魏書》載公令曰:“夫受九錫,廣開土宇,周公其人也。漢之異姓八王者,與高祖俱起布衣,創定王業,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前后三讓。

注解

“加九錫”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禮遇和權力象征,它代表了天子對臣子功績的高度認可和獎賞,以表彰其功績和地位。這里的“加”字表達的是獎勵、給予的意思,如同“加冠”、“加冕”等;“九”是數量詞,指的是九件東西;“錫”則是“賜”的通假字,表示贈予。

“九錫”包括九種禮器,分別是:

車馬:指金車大輅(lù,車轅上用來挽車的橫木)和兵車戎輅,以及黑色的公馬八匹。其德可行者賜以車馬。

衣服:指袞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的一種)一雙。能安民者賜之。

樂則: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樂者賜之。

朱戶:指紅漆大門。民眾多者賜之。

納陛:有兩種說法,一是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貴賓專用通道;二是階高較矮的木階梯,使登階別太陡。能進善者賜以納陛。

虎賁(bēn):守門之軍虎賁衛士若干人,或謂三百人;也指虎賁衛士所執武器,戟、鎩之類。能退惡者賜虎賁。

弓矢:指特制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能征不義者賜之。

斧鉞:能誅有罪者賜之。

秬鬯(jù chàng):指供祭禮用的香酒,以稀見的黑黍和郁金草釀成。孝道備者賜之。

曹操這里還是先謙虛了一下,表示加九錫是能像周公那樣功績和品德的人才可以接受的。前后辭讓了三次。

原文段二

于是荀攸、鐘繇、賈詡、程昱等勸進曰:“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興,封秩輔佐,皆所以褒功賞德,為國藩衛也。往者天下崩亂,群兇豪起,顛越跋扈之險,不可忍言。明公奮身出命以徇其難,誅二袁篡盜之逆,滅黃巾賊亂之類,殄夷首逆,芟撥荒穢,沐浴霜露二十余年,書契已來,未有若此功者。昔周公承文、武之跡,受已成之業,高枕墨筆,拱揖群后,商、奄之勤,不過二年,呂望因三分有二之形,據八百諸侯之勢,暫把旄鉞,一時指麾,然皆大啟土宇,跨州兼國。周公八子,并為侯伯,白牡骍剛,郊祀天地,典策備物,擬則王室,榮章寵盛如此之弘也。逮至漢興,佐命之臣,張耳、吳芮,其功至薄,亦連城開地,南面稱孤。此皆明君達主行之于上,賢臣圣宰受之于下,三代令典,漢帝明制。今比勞則周、呂逸,計功則張、吳微,論制則齊、魯重,言地則長沙多;然則魏國之封,九錫之榮,況于舊賞,猶懷玉而被褐也。且列侯諸將,幸攀龍驥,得竊微勞,佩紫懷黃,蓋以百數,亦將因此傳之萬世,而明公獨辭賞于上,將使其下懷不自安,上違圣朝歡心,下失冠帶至望,忘輔弼之大業,信匹夫之細行,攸等所大懼也”。于是公敕外為章,但受魏郡。

注解

自古以來,三代圣王以疆土封賞功臣,于國家中興之際,更是以崇高的爵位與領地表彰輔佐之臣,此舉旨在頌揚功勛,嘉賞德行,使之為國家之堅固屏障。昔日,天下動蕩,群雄并起,亂世之兇險,難以言喻。明公您挺身而出,以命相搏,平息禍亂,誅滅袁紹、袁術等叛逆之徒,剿滅黃巾賊寇,根除首惡,清除荒蕪,歷經風霜雨雪二十余年。自文字記載以來,未有如此輝煌之偉業。

昔周公旦承繼文王、武王之偉業,接手已成之基業,卻能高枕無憂,以筆墨治理天下,拱手禮讓群臣,即便面對商、奄之亂,亦不過二年即平。姜子牙呂望,憑借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強大實力,坐擁八百諸侯之威,僅暫執兵權,一呼百應,最終亦能大幅拓展疆土,橫跨數州,兼并多國。周公之子八人,皆受封為侯伯,以純白雄壯之牡馬祭祀天地,典章制度、禮儀器物,皆仿效王室,榮耀顯赫,盛況空前。

及至漢朝興起,輔佐高祖的開國功臣如張耳、吳芮,雖其功相對微薄,亦能獲封廣袤之地,南面稱孤,盡享尊榮。此皆因明君在上,慧眼識珠;賢臣在下,受之無愧。此乃三代之典范,漢室之明制。

反觀今日,論辛勞,明公遠超周公、呂望;論功勛,張耳、吳芮難以望其項背;論制度之重,齊國、魯國之封難以比擬;論地域之廣,長沙之地亦顯狹隘。因此,魏國之封賞,九錫之榮耀,相較于前代舊例,實乃懷璧其內,猶被褐懷玉。更何況,眾多列侯將領,有幸追隨明公,略建微功,皆已身著紫綬,懷揣金印,人數眾多,皆將因此恩澤而傳頌萬世。

然明公卻獨辭上賞,此舉將使麾下將士心懷不安,既違圣朝之歡心,又失士民之厚望。豈可因拘泥于個人小節,而忘卻輔佐國家之大業?我等實感惶恐不安,望明公三思而后行。曹操于是對外發布上奏的文章,僅僅接受魏郡,不愿意接受魏公的封號。

原文段三

攸等復曰:“伏見魏國初封,圣朝發慮,稽謀群寮,然后策命;而明公久違上指,不即大禮。今既虔奉詔命,副順觽望,又欲辭多當少,讓九受一,是猶漢朝之賞不行,而攸等之請未許也。昔齊、魯之封,奄有東海,疆域井賦,四百萬家,基隆業廣,易以立功,故能成翼戴之勛,立一匡之績。今魏國雖有十郡之名,猶減于曲阜,計其戶數,不能參半,以藩韂王室,立垣樹屏,猶未足也。且圣上覽亡秦無輔之禍,懲曩日震蕩之艱,托建忠賢,廢墜是為,愿明公恭承帝命,無或拒違。“公乃受命。

注解

荀攸等再次進言:“我等目睹魏國初封之時,圣朝深思熟慮,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而后方行冊封之命。然明公久未遵從上意,未及時受領此大禮。如今既已虔誠地奉詔行事,順應了眾望所歸,卻又欲辭多受少,僅愿接受九錫中的一項,此舉無異于漢朝之賞未能施行,而我等之請亦未被應允。

往昔齊、魯受封,疆域遼闊,東至東海,井田賦稅,惠及四百萬家,基業穩固,疆域廣闊,故能輕易建立輔佐王室之功勛,成就匡扶社稷之大業。反觀今日魏國,雖名義上擁有十郡之地,實則疆域遠不及昔日曲阜之廣,若以戶數計之,更不足其半。以此微末之地作為王室之屏障,猶顯不足。

再者,圣上鑒于秦朝無輔臣之禍,痛定思痛于往日動蕩之艱難,故托付忠賢之士,以圖振興。明公當恭順地承領帝命,切勿有所抗拒或違背?!庇谑牵懿俳K于接受了冊封。

原文段四

《魏略》載公上書謝曰:“臣蒙先帝厚恩,致位郎署,受性疲怠,意望畢足,非敢希望高位,庶幾顯達。會董卓作亂,義當死難,故敢奮身出命,摧鋒率眾,遂值千載之運,奉役目下。當二袁炎沸侵侮之際,陛下與臣寒心同憂,顧瞻京師,進受猛敵,??志季阆莼⒖?,誠不自意能全首領。賴祖宗靈佑,丑類夷滅,得使微臣竊名其間。陛下加恩,授以上相,封爵寵祿,豐大弘厚,生平之愿,實不望也??谂c心計,幸且待罪,保持列侯,遺付子孫,自托圣世,永無憂責。不意陛下乃發盛意,開國備錫,以貺愚臣,地比齊、魯,禮同藩王,非臣無功所宜膺據。歸情上聞,不蒙聽許,嚴詔切至,誠使臣心俯仰逼迫。伏自惟省,列在大臣,命制王室,身非己有,豈敢自私,遂其愚意,亦將黜退,令就初服。今奉疆土,備數藩衛,非敢遠期,慮有后世;至于父子相誓終身,灰軀盡命,報塞厚恩。天威在顏,悚懼受詔?!?

注解

《魏略》記載,曹操曾上書致謝道:“我蒙受先帝深恩,得以在朝廷擔任官職,然臣生性疲怠,本已心滿意足,從未敢奢望高位顯達。恰逢董卓作亂,國家危難之際,臣義不容辭,挺身而出,率眾沖鋒陷陣,幸而逢此千載難逢之機,得以在陛下麾下效犬馬之勞。當袁紹、袁術等逆賊猖獗之時,陛下與臣同憂共患,遙望京師,深知前方強敵環伺,??志疾槐?,能保全性命已是萬幸。幸賴祖宗神靈庇佑,終于剿滅群兇,微臣得以忝列其間,實感慚愧。

陛下又加恩于臣,授以上相之職,封爵賜祿,豐厚無比,此等恩寵,實非臣生平所敢奢望。臣內心反復思量,只愿能保守列侯之位,遺澤子孫,自托于圣明之世,永無憂患。不料陛下竟發此盛意,欲開國封疆,賜臣以九錫之榮,地廣堪比齊、魯,禮遇同于藩王,此等殊榮,非臣無功所能承受。臣曾上書陳情,卻未蒙陛下聽允,嚴詔頻下,言辭懇切,使臣內心倍感壓力,進退維谷。

臣自省身為大臣,職責所在,當為王室效命,此身已非私有,豈敢為一己之私,而違逆陛下圣意?然臣心實難安,唯恐有負圣恩,故欲辭讓此封,歸還原職。然今既已奉命領受疆土,成為藩籬屏障,臣雖不敢奢望長遠,但必當以父子之名,誓守終身,竭盡忠誠,粉身碎骨,以報答陛下厚恩。天威在上,臣惶恐接旨,誓將不負所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安平县| 揭阳市| 新龙县| 金堂县| 南平市| 普宁市| 涿鹿县| 密云县| 化德县| 南通市| 辽宁省| 桐梓县| 斗六市| 阳原县| 连云港市| 双牌县| 屯昌县| 余庆县| 彭州市| 泰顺县| 霸州市| 太和县| 萝北县| 安化县| 如皋市| 永新县| 凌云县| 丹阳市| 图们市| 师宗县| 新邵县| 阿拉善左旗| 根河市| 旺苍县| 镇沅| 浪卡子县| 裕民县| 镇江市| 湘潭市|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