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奇謀語錄
背景
賈詡跟隨張繡期間,多次為張繡獻計,后來袁紹曹操在官渡對峙之際,賈詡又勸張繡審時度勢,歸降曹操,為張繡積累下深厚的政治資本。在曹操手下時,賈詡又多次給曹操參謀軍事,見解深刻。
原文段一
太祖之征張繡,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時賈詡在繡軍中,詡謂繡曰:“不可追也,追必敗?!崩C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必勝。”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有變,亟往必利?!崩C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崩C乃服。
注解
曹操征伐張繡之際,一日忽然下令撤軍,張繡見狀,親率精銳部隊追擊。此時,賈詡作為張繡的謀士,勸阻道:“不可輕舉妄動,追擊必敗無疑?!睆埨C未采納其建議,執意發兵交戰,結果大敗而歸。賈詡隨即對張繡說:“速速整頓兵馬,再次追擊,此番交戰定能取勝?!睆埨C愧疚地表示:“未能聽從先生良言,以致有此大敗。如今已敗,怎敢再行追擊?”賈詡分析道:“兵勢瞬息萬變,此刻正是追擊的大好時機,定能有所斬獲。”張繡深信其言,于是收集殘兵敗將,再次追擊,果然在激戰中取得勝利,凱旋而歸。
事后,張繡向賈詡詢問:“我初次以精銳之師追擊敵軍撤退之際,先生斷言必敗;而當我以殘兵敗將反擊敵軍全勝之時,先生又斷定必勝。兩者皆如先生所料,為何如此截然相反卻能一一應驗?”賈詡解釋道:“此中道理其實不難理解。將軍您雖善于用兵,但終究非曹操之對手。曹操之軍雖退,但他必會親自斷后,以確保安全。我軍雖精銳,但將領非其敵手,且敵軍士氣正盛,因此追擊必敗。再者,曹操攻打我軍時,謀略無失,卻突然撤軍,定是國內(曹操大本營)有急事所迫。他既已破我軍,定會輕裝疾進,即便留下將領斷后,那些將領雖勇猛,亦非將軍您的對手。因此,您雖以敗軍之姿再戰,卻仍能取勝?!睆埨C聽后,深感佩服,對賈詡的智謀心悅誠服。
原文段二
是后,太祖拒袁紹于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于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土乎?”繡驚懼曰:“何至于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北碓倿閳探鹞幔舛纪ず?,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袁紹圍太祖于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太祖曰:“善?!?
注解
曹操在官渡與袁紹對峙之時,袁紹派遣使者前往張繡處,并附書賈詡,意圖結成聯盟。張繡初有應允之意,而賈詡卻在張繡的宴席上,當著袁紹使者的面直言不諱:“請代我回復袁紹,他自家兄弟尚且不能相容,又怎能容得下天下的國土呢?”此言一出,張繡大驚失色,私下對賈詡說:“先生此言,豈不是將我等置于險境?”賈詡卻從容不迫地回答:“將軍不必驚慌,依我之見,不如歸順曹操?!睆埨C疑惑道:“袁紹勢強而曹操勢弱,且我與他有仇,歸順他又怎能安心?”賈詡分析道:“這正是歸順曹操的理由所在。曹操尊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此其一;袁紹勢力雖強,但將軍若投之,以其兵多將廣,未必能得重用;而曹操勢弱,得將軍之助必大喜過望,此其二;再者,有霸王之志者,必能摒棄私怨,以彰顯其德于四海,此其三。望將軍勿疑!”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率領部眾歸順了太祖曹操。
太祖見張繡來歸,大喜過望,執賈詡之手說:“使我在天下人心中樹立威信的,正是你啊!”隨后,太祖上表舉薦賈詡為執金吾,并封他為都亭侯,后又調任他為冀州牧。然而,由于冀州尚未平定,賈詡便留在司空府參與軍事謀劃。
當袁紹大軍圍困太祖于官渡,太祖軍中糧草即將耗盡之際,太祖向賈詡詢問破敵之策。賈詡從容答道:“主公在明智、勇敢、用人、決斷等方面皆勝于袁紹,然而戰事已持續半年之久仍未決出勝負,皆因主公顧慮周全,不愿輕舉妄動。若主公能當機立斷,則勝負頃刻可定。”太祖聞言,深以為然,贊道:“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