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一八】

荀彧諫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背景

曹操在征討徐州陶謙之際,張藐、陳宮潛迎呂布,襲擊曹操大本營兗州各郡。曹操回軍與呂布交戰,僵持不下之際,曹操聽說徐州陶謙去世,想再出兵先打徐州,打下徐州再平呂布之亂。荀彧建議曹操深根固本,先平兗州內亂,再圖謀徐州。

原文段一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閑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

注解

陶謙去世后,曹操本欲順勢奪取徐州,轉而再平定呂布之亂。荀彧諫言道:“昔日漢高祖劉邦據守關中,光武帝劉秀穩控河內,皆是深植根基,穩固后方,以此作為制霸天下的基石。進可攻無不克,退亦能固若金湯,故即便遭遇困境挫敗,終能成就千秋偉業。將軍您起初以兗州為根基,平定山東之亂,百姓無不心悅誠服,歸附于您。再者,黃河與濟水流域,乃天下戰略要地,雖現今略有殘破,卻仍易于自保,這便是將軍您的關中與河內,不可不先穩固之根本。而今,既已擊敗李封、薛蘭(呂布部眾),何不趁此良機,分兵東進以牽制陳宮,使其無暇西顧。我軍則可借此間隙,集結兵力收割成熟麥谷,儲備糧草,待到時機成熟,一舉可破呂布。”

原文段二

“破布,然后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里。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將軍熟慮之。”太祖乃止。大收麥,復與布戰,分兵平諸縣。布敗走,兗州遂平。

注解

“打敗呂布之后,繼而南向聯結揚州,共謀袁術,以此威臨淮水、泗水之地。若棄呂布不顧,貿然東進徐州,則兵力分配必成難題:重兵留守則前線匱乏,輕兵前往則百姓皆閉城自守,我軍難以獲取補給。呂布必趁機肆虐,民心更趨動蕩,屆時唯鄄城、范縣、衛縣或能保全,其余之地盡失,無異于喪失兗州之根本。再者,徐州若久未平定,將軍歸途何在?陶謙雖死,然徐州非輕易可圖。他們鑒于前者之敗,必相互結盟,互為犄角。現東方(徐州)正值麥收,百姓必堅壁清野,以圖自保,靜待我軍。我軍若強攻,必難克城;若掠地,則一無所得。不出十天,十萬大軍或將未戰先疲,自陷困境。昔日征徐州,雖施威刑,然陶謙子弟銘記家仇國恨,誓死守土,絕無降意。即便能勝,亦難久持(不得徐州人心)。兵法有云,取舍之道,在于權衡利弊,然大者不可失,安者不可棄,一時之權變,不可損根本之穩固。今三者皆非上策,望將軍三思而后行。”曹操聞之,于是止東進徐州之念,轉而廣收麥谷,充實軍資,復與呂布交戰,并分兵平定各縣。呂布終敗走,兗州遂得安寧。

荀彧的這一策略指出兗州是曹操的根基,必須先穩定,不先平定自家禍亂而直接攻打徐州是非常危險的。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曹操南征北戰,所向披靡,重要原因之一是兗州這個大本營始終安穩如山。可見荀彧深謀遠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宁市| 东丰县| 蓬溪县| 金阳县| 昂仁县| 板桥市| 库车县| 旅游| 左贡县| 景东| 三穗县| 大城县| 靖远县| 大兴区| 信丰县| 凤台县| 河东区| 祥云县| 汶川县| 通山县| 胶州市| 南部县| 四平市| 尼玛县| 汉源县| 桑植县| 武城县| 汾西县| 孝感市| 沁源县| 瑞昌市| 云南省| 沙湾县| 黑河市| 万安县| 贵州省| 邛崃市| 钟祥市| 雷州市| 吉隆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