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期間韓嵩勸諫劉表伺機而動
背景
官渡之戰時袁紹和曹操北方兩大軍事集團交鋒。劉表坐擁荊襄,幅員千里,帶甲十萬,麾下從事中郎韓嵩勸諫劉表在曹袁交戰時或乘虛而入、或擇賢而從,不宜坐山觀虎斗。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于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
原文段一
太祖與袁紹方相持于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杰并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于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后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后嗣,此萬全之策也?!北泶髮⒇嵩揭鄤癖?,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
注解
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陷入對峙之際,袁紹遣使向劉表求助,而劉表雖口頭上應允,實則并未出兵援助,亦未倒向曹操一方,他意圖固守江漢之地,靜觀天下局勢之變。此時,從事中郎韓嵩與別駕劉先向劉表進言道:“當今英雄豪杰競相逐鹿,曹操與袁紹兩大勢力對峙,天下局勢之關鍵,皆系于將軍一身。若將軍志在有所作為,此刻正是乘虛而入的大好時機;若不然,亦應明確立場,擇主而事。將軍坐擁雄兵十萬,卻坐視不動,既未能援手賢能之士,又未能促成和平之局,必將招致雙方之怨懟,使將軍難以保持中立。以曹操之英明睿智,天下英才皆歸心于他,其勢必將戰勝袁紹,隨后揮師南下,直指江漢。屆時,將軍恐難以抵御其鋒。因此,為將軍計,莫若率全州之眾歸附曹操,曹操定會以德報之,使將軍及子孫后代長久享福,此乃萬全之策也?!眲⒈眵庀麓髮⒇嵩揭喑窒嗤娊?,極力勸說。然而,劉表心中猶豫,難以決斷,于是派遣韓嵩前往曹操處,以探其虛實。
原文段二
劉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贬詫υ唬骸笆ミ_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唯將軍重思,無負嵩?!北硭焓怪缢?,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曰:“韓嵩敢懷貳邪!”眾皆恐,欲令嵩謝。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軍!”具陳前言。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北砟烁フD而囚之。
注解
劉表對韓嵩言道:“如今天下紛擾,局勢未定,曹操挾持天子,定都許昌,你替我前往觀察其動向與破綻?!表n嵩恭敬地回答:“圣人有云,大智者順應時勢,次之者堅守節操。我韓嵩,便是那堅守節操之人。侍奉君主,便是要忠于君主,君臣名分既定,便應以死相守。如今我已將忠誠與性命托付于將軍,無論赴湯蹈火,都在所不辭。以我之見,曹操乃明智之人,必能安定天下。若將軍能順應天命,歸心于曹操,必能福澤百世,荊襄亦將受其庇佑。若將軍派我前往,我自然遵從。然而,若此行后,天子賜予我一官半職,我便成為天子之臣,但同時也是將軍的舊部。作為臣子,我必守天子之命,屆時便難以再為將軍效死。望將軍深思,勿使嵩陷入兩難。”劉表聽后,仍派遣韓嵩前往。果然,如韓嵩所言,天子任命他為侍中,后又調任零陵太守。韓嵩歸來后,不忘稱頌朝廷與曹操的恩德。劉表因此懷疑韓嵩有二心,于是召集數百名僚屬,陳兵列陣,將韓嵩召至堂前,怒不可遏,手持符節,欲斬韓嵩,怒斥道:“韓嵩,你竟敢懷有二心!”眾人皆惶恐不安,欲讓韓嵩求饒。但韓嵩神色自若,對劉表說:“是將軍辜負了我,我韓嵩從未辜負將軍!”他詳細陳述了之前的對話與立場。劉表怒火難平,其妻蔡氏見狀,勸諫道:“韓嵩乃荊襄之望,且他言辭正直,無故誅殺,恐難服眾?!眲⒈磉@才作罷,未殺韓嵩,但將其囚禁起來。
劉表身處亂世,面臨兩大勢力的對峙,他選擇了中立觀望,這一策略看似穩妥,實則暗藏危機。韓嵩、劉先及蒯越等人的勸諫,則展示了他們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和對未來的深遠考慮。韓嵩的言辭尤為動人,他堅守節操,同時又能審時度勢,提出既符合道義又具現實意義的建議。他提醒劉表,中立并非長久之計,反而可能招致雙方的不滿與攻擊。但劉表不能聽從,錯失戰機。劉備也曾勸說劉表趁曹操與袁紹對峙之際出兵。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及太祖還,謂備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眰湓唬骸敖裉煜路至?,日尋干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于后者,則此未足為恨也?!?
雖然劉表錯失良機,但是劉備并不沮喪,還認為天下戰亂不止,日后必然還有新的戰機出現,能把握住后面的機會就不會有遺憾。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段對話也側面體現出劉備孜孜不倦,屢敗屢戰的恒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