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七】

傅干諫曹操舉兵伐孫權

背景

建安十九年,曹操舉兵十萬討伐孫權,參軍傅干上書勸諫曹操按甲寢兵,息軍養士,然后以文治取天下,曹操此時年近花甲,擔心有生之年無法平吳滅蜀,不聽傅干之言,執意伐吳,最后無功而返。

原文

參軍傅干諫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后王道備矣。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公神武震于四海,若修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公不從,軍遂無功。

注釋

參軍傅干進諫道:“治理天下的兩大根本手段,在于文治與武功;運用武力則必先樹立威嚴,采用文治則必先彰顯德行,威嚴與德行相輔相成,而后王道才得以完備。昔日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您憑借武力平息了大部分的戰亂,如今尚未歸順王化的,只剩下吳國與蜀國。吳國擁有長江天險,蜀國則有崇山峻嶺作為屏障,這兩國難以單憑武力征服,卻容易被德政感化。我認為,我們應當暫且停止軍事行動,讓軍隊休整,士兵得以修養,同時分封土地,論功行賞,這樣做能夠鞏固內外人心,激勵有功之人,使天下人明白秩序與規范。隨后,我們應逐漸興辦學校,引導人們向善,培養他們的道義與氣節。明公您的神武威名已經震撼四海,若能再以文治相輔,那么普天之下,將沒有不服從您的。如今,如果我們調動十萬大軍,駐扎在長江岸邊,若敵人堅守不出,我軍將士便難以施展才能,奇謀妙計也無用武之地,這樣不僅大軍的威嚴受挫,敵人的心志也未能被降服。希望明公能思考虞舜手持干戚(古代兵器與舞具,象征以德服人)的典故,保全威勢,修養德行,以道義來贏得最終的勝利。”然而,曹操(此處“公”通常指曹操)并未采納傅干的建議,結果此次軍事行動未能取得預期的成功。

傅干認為治理天下無非是文治和武功兩種手段。天下大亂的時候不得已而用武力征服作亂者;而天下幾乎安定的時候就需要用文治使遠方難以征服的勢力傾心歸附。

傅干的這段話是正宗的儒家治國思想。《論語·季氏》中的一段著名論述:“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是孔子在得知魯國貴族季氏計劃攻打小國顓臾時,與其弟子冉有、季路之間的一段對話,表達了他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以文治教化來使遠方的人歸服的思想,即修德以來遠人。

“修德以來遠人”的思想對于現代國家治理和國際關系處理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應注重文化交流和道德引領的作用;在治理國家時應注重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道德影響力;在對待外來人口時應注重保障其合法權益和提供人文關懷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國際號召力、更有利于創建一個和平、互惠互利的國際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璧山县| 遂川县| 广灵县| 应城市| 隆林| 永丰县| 西宁市| 抚宁县| 白水县| 图木舒克市| 柳江县| 迭部县| 水富县| 紫云| 横山县| 庆阳市| 建水县| 渝北区| 洛宁县| 双鸭山市| 太和县| 新绛县| 刚察县| 惠水县| 易门县| 肇源县| 达州市| 托里县| 苍溪县| 通榆县| 密云县| 新津县| 洮南市| 郸城县| 三亚市| 凌源市| 鲁甸县| 平和县| 镇安县|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