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勸曹操偃武修文以服江表
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荊州,準備順流而下攻打江東。賈詡建議先收兵養精蓄銳,安撫百姓。曹操沒有聽從,于是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勢。但是南北朝史學家裴松之卻對此有不同的見解,認為當時的情形曹操所做的決定是正確的,兵敗實屬天數使然。
原文段一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注解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克了荊州,意圖乘勝順流而下,征服江東地區。此時,賈詡進諫道:“主公您昔日已擊敗袁紹勢力,如今又收服了漢水以南的廣大地區,威名遠播,軍事實力空前強大。倘若能利用原楚國富饒的資源,來犒賞將士,安撫百姓,使他們能夠安心居住,樂于從事生產,那么便可以不必勞師動眾,江東之地自然會歸順臣服。”然而,曹操并未采納賈詡的建議,結果此后的軍事行動并未取得預期的成果。
原文段二
臣松之以為詡之此謀,未合當時之宜。于時韓、馬之徒尚狼顧關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亦已明矣。彼荊州者,孫、劉之所必爭也。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之武略,為日既久,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敗不旋踵,何撫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將此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櫂之手,實震蕩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至于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詡之此規,為無當矣。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卷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即亦此事之類也。世咸謂劉計為是,即愈見賈言之非也。
注解
裴松之認為,賈詡的這一策略,并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當時,韓遂、馬超等人仍在關中地區虎視眈眈,曹操無法安心坐鎮荊州以威服并安撫江東的吳、會(指吳郡與會稽郡,代表江東地區),這是顯而易見的。荊州之地,是孫權與劉備的必爭之地。荊州人民長久以來既敬服劉備的英雄氣概,又畏懼孫權的武勇謀略,這樣的民心向背,確非曹操麾下的將領所能輕易抗御。因此,當曹仁鎮守江陵時,很快便遭遇失敗,哪里還能談得上安撫百姓、使其歸順呢?
正值曹操新近平定江、漢地區,其威勢震懾了揚州、越地(泛指東南地區),且他擁有劉表遺留的水戰器具,借助了荊楚地區擅長水戰的士兵,這實則是發動攻勢、蕩平天下的絕佳時機。不趁此時機攻取江東,還等待何時呢?至于后來的赤壁之戰失敗,那更多是天命與運數的結果。實際上,是由于軍中疾病大流行,削弱了曹軍的銳氣,加之東南風起,助長了火攻之勢,才導致了這場慘敗。這是天意如此,而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
因此,曹操東下的決策,并非失策之舉。而賈詡提出的這一策略,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后來,曹操克平張魯之后,蜀中一日之內數度震驚,劉備雖斬殺了散布謠言者也無法平息人心動蕩,這正是因為他沒有采納劉曄的計策,錯失了迅速平定蜀地的良機。一旦錯失良機,后悔也無濟于事,這與赤壁之戰后曹操的處境頗為相似。世人普遍認為劉曄的計策是正確的,這更加凸顯了賈詡建議的不當之處。
裴松之將賈詡的建議的貶的一無是處,可見賈詡是極不受裴松之待見的。客觀來說賈詡的偃武修文、安撫百姓是比較穩扎穩打的。倘若曹操真能聽取,雖然短時間內不足以平孫權,但是也不至于實力大損,荊州三分。保有荊州,對孫劉徐徐圖之,未嘗不是進取之道。
當年董卓之敗后,李榷郭汜正是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收攏散兵,脅迫獻帝,導致禍亂連綿。裴松之甚至稱“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可見裴松之對賈詡可謂是深惡痛絕的。不僅如此,還表示賈詡不配和荀攸荀彧同在一個列傳中!
裴松之評論賈詡獻計李榷郭汜:原文臣松之以為《傳》稱“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則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難著,而亂源易成,是故有禍機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余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