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洪拒降袁紹書信語錄節選
背景
太守張超(張藐之弟)對臧洪有知遇之恩,后藏洪被袁紹任命為官,當曹操圍攻張超時臧洪請求袁紹撥兵給他去救援張超,袁曹當時并未交惡,因此袁紹不許。后來張超被攻破身死族滅,臧洪因此怨恨袁紹,袁紹出兵圍攻臧洪,久攻不下命陳琳作書勸降臧洪,臧洪拒絕。后來城破被袁紹所殺。
先看下張超和臧洪的關系,絕對是知遇之恩,言必聽,計必從,所以才會有袁紹不救張超而臧洪背叛袁紹。臧洪字子源,廣陵射陽人也。靈帝末,棄官還家,太守張超請洪為功曹。董卓殺帝,圖危社稷,洪說超曰:“明府歷世受恩,兄弟并據大郡,今王室將危,賊臣未梟,此誠天下義烈報恩暛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動枹鼓(擂鼓招兵),可得二萬人,以此誅除國賊,為天下倡先,義之大者也。”超然其言,與洪西至陳留,見兄邈計事。邈亦素有心,會于酸棗,邈謂超曰:“聞弟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動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數優超,超甚愛之,海內奇士也。”邈即引見洪,與語大異之。
原文段一
太祖圍張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當來救吾。”眾人以為袁、曹方睦,而洪為紹所表用,必不敗好招禍,遠來赴此。超曰:“子源,天下義士,終不背本者,但恐見禁制,不相及逮耳。”洪聞之,果徒跣號泣,并勒所領兵,又從紹請兵馬,求欲救超,而紹終不聽許。
注解
太祖(曹操)率軍將張超圍困于雍丘之際,張超言道:“我唯有指望臧洪前來相救。”眾人皆認為,袁紹與曹操當下正處和睦之時,且臧洪又為袁紹所表薦任用,他斷不會因破壞雙方關系而自招禍端,遠道而來救援。張超卻堅定地說:“子源(臧洪的字),乃天下間真正的義士,他絕不會背棄自己的根本與初衷,只是擔心受到某些限制,無法及時趕來罷了。”果不其然,臧洪聞訊后,赤足跺腳,痛哭失聲,隨即整備麾下兵馬,并向袁紹懇請增援,誓要解救張超于危難之中。然而,袁紹終究未予應允,拒絕了他的請求。
曹操圍攻張超的原因是曹操在征討徐州陶謙時,張邈和張超趁機聯合呂布,背叛曹操,意圖奪取兗州的控制權,后被曹操誅滅。
原文段二
超遂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紹令洪邑人陳琳書與洪,喻以禍福,責以恩義。洪答曰:隔闊相思,發于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間耳,而以趣舍異規,不得相見,其為愴恨,可為心哉!
注解
張超被誅滅后臧洪怨恨袁紹,到了不絕不與通的地步。于是袁紹興兵討伐臧洪,但久攻不下。就讓臧洪同鄉陳琳(討曹檄文作者)寫信給臧洪勸降。喻以禍福,責以恩義。臧洪回信道:雖相隔遙遠,我對您甚是想念,甚至做夢都會夢到您。幸而我們之間的距離,不過幾步之遙(此處為夸張修辭手法,意指心靈上的接近),卻因志向不同、選擇相異,而無法相見。這份愴然與遺憾,真是令人痛心疾首,難以言表啊!
這段話中回信開頭,隔闊相思,發于寤寐。古人表達情感真是浪漫,即便是對于敵陣中的舊識。
原文段三
前日不遺,比辱雅貺,述敘禍福,公私切至。
注解
“隔闊相思,發于寤寐。前日不遺,比辱雅貺”。這十六個字真的難以找出來比這更好的回信開頭了。
詳細解釋解釋下:前些日子(或不久前),您沒有遺忘(或沒有忽視)我,近來又承蒙您贈予我高雅的禮物(或書信、詩文等)。這里,“不遺”表示沒有忘記或沒有忽略某人,“比”是近來的意思,“辱”是謙辭,表示對方這樣做是屈尊了自己,“雅貺”則指高雅的贈品或賜予,通常用于書信中表示對對方贈物的敬稱。整句話表達了對對方贈予的感激和珍視之情。
整段翻譯:前些日子承蒙不棄,收到您慷慨贈予的佳作(來信),信中詳盡闡述了禍福相依之理,無論是公事還是私情,都深切而真摯。
原文段四
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學薄才鈍,不足塞詰。以子之才,窮該典籍,豈將暗于大道,不達余趣哉。又言傷告絕之義,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棄紙筆,一無所答。亦冀遙忖其心,知其計定,不復渝變也。重獲來命,援引古今,紛紜六紙,雖欲不言,焉得已哉!
注解
臧洪對陳琳第一封書信已讀不回,解釋的竟然也如此體面優雅。學薄才鈍,不足塞詰。又收到第二封信,重獲來命,援引古今,紛紜六紙,雖欲不言,焉得已哉。
我之所以沒有及時回信,并非故意怠慢,實因我學識淺薄,才思遲鈍,恐難以周全地回應您的提問。
以您的才華,博覽群書,貫通古今,怎會不明大道之要,不解我之志向呢?再者,您信中提及的決絕之意,實非我所能忍心踐行的。因此,我放下了紙筆,選擇了沉默,并非無言以對,而是希望您能遙想我之心境,明白我已下定決心,此志不渝。
今日再次收到您的來信,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六紙之多,言辭懇切,情感豐富。面對如此深情厚誼,我雖欲保持緘默,但內心涌動的情感卻讓我無法再繼續保持沉默。這份厚重的情誼,我必銘記于心,他日若有機會,定當傾心相訴。
原文段五
足下或者見城圍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義,惟平生之好,以屈節而茍生,勝守義而傾覆也。昔晏嬰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筆以求生,故身著圖象,名垂后世,況仆據金城之固,驅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為一年之資。
注解
您或許眼見城池久圍不解,援軍遲遲未至,心中感念于我們之間的婚姻盟約與平生的深厚情誼,認為或許屈節以求生,勝過堅守道義而面臨覆滅。然而,歷史長河中,晏嬰面對白刃而不改其志,南史氏寧折不彎,不為求生而歪曲事實,正因如此,他們的形象被永恒地鐫刻在歷史的長卷上,名垂青史。而我,身處這堅固如金的城池之中,統領著士民之力,即便需將三年的積蓄傾囊而出,以支撐這危機一年的時光,也絕不輕言放棄。
原文段六
子謂余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悲哉!本同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注解
您曾說擔心我身死之后名聲也會湮滅,而我亦笑您生前死后皆默默無聞,這真是令人悲嘆啊!我們原本志向相同,卻因際遇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無論如何,都請各自努力前行吧,至于其他,又何必多言呢!
臧洪的這封回信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死磕到底。絕不投降。
原文段七
城陷,紹生執洪。紹素親洪,盛施幃幔,大會諸將見洪,謂曰:“臧洪,何相負若此!今日服未?”洪據地瞋目曰:“諸袁事漢,四世三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無扶翼之意,欲因際會,希冀非望,多殺忠良以立奸威。洪親見呼張陳留為兄,則洪府君亦宜為弟,同共暞力,為國除害,何為擁眾觀人屠滅!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紹本愛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見洪辭切,知終不為己用,乃殺之。洪邑人陳容少為書生,親慕洪,隨洪為東郡丞;城未敗,洪遣出。紹令在坐,見洪當死,起謂紹曰:“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臧洪發舉為郡將,奈何殺之!”紹慚,左右使人牽出,謂曰:“汝非臧洪儔,空復爾為!”容顧曰:“夫仁義豈有常,蹈之則君子,背之則小人。今日寧與臧洪同日而死,不與將軍同日而生!”復見殺。在紹坐者無不嘆息,竊相謂曰:“如何一日殺二烈士!”
注解
城池淪陷后,袁紹生擒了臧洪。袁紹一向對臧洪抱有親近之情,特意鋪設了華麗的帷幔,召集眾將領舉行盛大的集會,以示對臧洪的重視。他對著臧洪說道:“臧洪啊,你為何要如此辜負于我?如今你已落入我手,可愿歸降?”臧洪憤然不屈,挺身而立,怒目圓睜:“袁氏一族世代侍奉漢朝,四世三公,受盡皇恩。如今王室衰微,你們非但無扶持之意,反欲借機圖謀不軌,濫殺忠良以樹立奸威。我親眼見您稱呼張陳留為兄長,那么我臧洪的故主也應是您的兄弟。我們本應攜手并肩,共除國賊,怎料您卻聚眾旁觀,任由他人遭受屠戮!只恨我力量薄弱,無法親手為天下報仇雪恨,又何來歸降之說!”
袁紹本愛才惜才,原想令臧洪屈服,寬恕于他;但見臧洪言辭懇切,意志堅決,知他終不為自己所用,遂下令處斬。此時,臧洪的同鄉陳容,年少時便以書生身份仰慕臧洪,后隨其任東郡丞。城破之前,臧洪曾秘密遣他離去。然而,陳容得知臧洪被捕,毅然返回,被袁紹召至席間。眼見臧洪即將赴死,陳容挺身而出,對袁紹說:“將軍您舉大義,意在除暴安良,卻為何先誅忠義之士,這豈是天意所歸?臧洪英勇擔當郡守之職,您怎能忍心殺他!”袁紹聞言羞愧,左右侍從欲將陳容拉走,斥道:“你非臧洪之輩,何必多言!”陳容回望一眼,堅定地說:“仁義之道,無有定則,踐行之則為君子,背離之則為小人。今日我寧與臧洪同赴黃泉,也不愿與將軍共生于世!”言畢,亦遭殺害。
在座眾人無不唏噓感嘆,私下里議論紛紛:“怎能在同一日之內,連殺兩位義士!”
原文段八
徐眾三國評曰:洪敦天下名義,救舊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義足以勵薄俗。然袁亦知己親友,致位州郡,雖非君臣,且實盟主,既受其命,義不應貳。袁、曹方睦,夾輔王室,呂布反復無義,志在逆亂,而邈、超□立布為州牧,其于王法,乃一罪人也。曹公討之,袁氏弗救,未為非理也。洪本不當就袁請兵,又不當還為怨讎。為洪計者,茍力所不足,可奔他國以求赴救,若謀力未展以待事機,則宜徐更觀釁,效死于超。何必誓守窮城而無變通,身死殄民,功名不立,良可哀也!
注解
徐眾于三國史評中論道:臧洪,此人敦厚于天下之大義,勇于解救舊主之危,其恩德足以觸動人心,其義舉足以激勵世風,使之遠離淺薄。然而,袁紹亦曾視其為知己親朋,授以州郡之職,雖非傳統君臣,實則猶如盟主與盟友。既已接受袁紹之任命,道義上便不應有二心。彼時,袁紹與曹操和睦共處,共輔王室,而呂布則反復無常,背信棄義,心懷逆亂之志。張邈、張超等人輕率地擁立呂布為州牧,此舉已觸犯王法,他們自身亦難逃罪責。曹操起兵討伐呂布,袁紹未予援手,此舉雖顯冷漠,卻也并非全然無理。
至于臧洪,他本不應貿然向袁紹求援,更不應因求援未果而心生怨恨。若為臧洪籌謀,當知力有不逮時,可投奔他國以求救援;若時機未至,策略未展,則應靜待事變,徐圖良策,誓死效忠于張超,共謀破局。何必固執于堅守一座孤城,不知變通,最終身死城破,百姓遭殃,而個人功名亦未能成就,此等結局,實令人扼腕嘆息,悲從中來!
可見名家對臧洪也不全然持褒獎態度。念舊主之恩難能可貴,但當時袁、曹方睦,夾輔王室,呂布反復無義,志在逆亂。張超投奔呂布作亂,曹操和袁紹一個討伐他,一個勒令部眾不準救援,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