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授勸諫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
背景
漢獻帝遭董卓、李榷、郭汜之亂,以帝王之尊而流離失所,宗廟被毀。此時,袁紹作為一方強大的軍閥,正試圖鞏固自己的勢力。沮授建議袁紹迎奉漢獻帝至鄴都,利用天子名義號令諸侯,增強自身威望和實力。然而,郭圖和淳于瓊等人認為漢室已衰,復興無望,且迎奉天子會限制自身行動。袁紹猶豫后未采納沮授建議,錯過了重要政治機遇。
沮授其人。沮授“少有大志,多權略”,曾為冀州別駕,舉茂才,并當過兩次縣令。后來又當韓馥別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在袁紹入主冀州后,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幫助袁紹奪取青州、并州、幽州而統一河北。是袁紹早期重要的謀士和輔臣之一。官渡之戰袁紹大敗,沮授被曹操俘獲。沮授拒絕投降,曹操雖對其才華表示惋惜,但最終還是將其處死。沮授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有獨到的見解,更難得的是一片從一而終的事主之心。
原文
沮授說紹云:“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托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于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
注解
沮授對袁紹諫言,言辭懇切而富有遠見:“將軍家族世代為輔佐朝廷之棟梁,傳承著忠義之血脈。如今,朝廷流離失所,宗廟受損,各地州郡雖以義兵之名相號召,實則暗中圖謀彼此吞并,鮮有真心存護天子、體恤百姓者。眼下,我們的州城初定,正是迎接天子圣駕的良機。應將天子安頓于鄴都,以此為中心,秉持天命,號令四方諸侯。蓄養兵馬,討伐那些不遵王命之徒,屆時,何人能擋我軍之鋒芒?”袁紹聞此言,心生喜悅,似有采納之意。
然而,郭圖與淳于瓊卻持反對意見,他們言道:“漢室衰微已久,欲振興漢室,實乃難上加難。再者,當今英雄豪杰各據州郡,兵馬眾多,正如昔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先得者方能稱王。若迎天子至近,則凡事需上表請示,依從則權力削弱,違抗則成抗命之罪,此非良策也。”
沮授聽后,再次力陳:“迎奉朝廷,此乃大義所在,亦合時宜之大計。若不速作決斷,恐有他人先行一步。權謀之道,在于不失時機,成功之要,在于迅速果敢。望將軍深思熟慮,切莫錯失良機!”遺憾的是,袁紹最終未能采納沮授的高見。
沮授的這個政治主張如果得到實行,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不是曹操而是袁紹了,歷史也將改寫。可惜袁紹沒有這個政治眼光。其實沮授在袁紹麾下時,經常提出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建議,但是大多數都沒有被袁紹采納。其中就包括上文重要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反對袁紹諸子分立以觀其能(袁紹在選擇繼承人時,有意讓諸子各據一州,以觀察其能力)、官渡之戰的疲曹戰略(官渡之戰前,沮授建議袁紹利用優勢軍力和地理形勢,對曹操進行持久戰,逐步消耗曹操的實力)。這三大戰略但凡有一個被袁紹采納,曹操就絕對不能這么輕易吞并袁紹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