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三二】
- 名稱奏疏語錄三國志
- 于文淵
- 2339字
- 2024-08-04 11:29:41
毛玠言辭語錄
背景
毛玠其人。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人。年少時擔任縣吏,以清廉公正著稱。面對戰亂,他本計劃前往荊州避亂,但在途中得知劉表政令不嚴明,遂改道前往魯陽。后為曹操所辟,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規劃。曹操任司空、丞相期間,毛玠與崔琰共同主持選舉工作,他們選拔的都是清廉正直之士,有效改善了朝中的奢華風氣,推動了廉潔之風的盛行。毛玠本人清廉自律,以身作則,即使身居高位也常穿布衣、吃素菜,將所得賞賜用于救濟貧苦族人,“玠居顯位,常布衣蔬食,撫育孤兄子甚篤,賞賜以振施貧族,家無所余”。晚年遭到誣陷,他慷慨陳辭要與之對簿公堂,最終未能如愿,被免職回鄉,不久離世。
原文段一
太祖臨兗州,辟為治中從事。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注解
曹操回到兗州時,征召毛玠擔任治中從事(為州刺史的高級佐官之一,主要負責諸曹文書的管理,居中治事,故名治中)。毛玠對曹操進言道:“當前天下四分五裂,主上也被權臣脅迫西遷,百姓因此荒廢了生產,遭受饑餓與流離失所的苦難。朝廷缺乏足夠的儲備以應對一年的需求,而百姓也缺乏安定穩固的生活信念,這樣的局勢難以長久維持。再看袁紹、劉表等人,雖然他們兵多將廣,民眾勢力強大,但他們都缺乏長遠的規劃,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基。自古以來,正義的軍隊才能取得勝利,而穩固的統治則依賴于充足的財力。因此,我們應當尊奉天子,以此名義來號令那些不服從的勢力,同時加強農耕生產,積蓄軍事資源,這樣一來,成就霸王之業便指日可待了。”曹操對毛玠的這番建議深表敬意并采納了他的意見,隨后將毛玠轉任為幕府功曹。
原文段二
太祖為司空丞相,玠嘗為東曹掾,與崔琰并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太祖嘆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文帝為五官將,親自詣玠,屬所親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職,幸得免戾,今所說人非遷次,是以不敢奉命。”
注解
曹操擔任司空和丞相期間,毛玠曾擔任東曹掾的職務,與崔琰共同負責官員的選拔和舉薦工作。毛玠所舉薦任用的,都是品行端正、清廉正直的人士。對于那些在當時雖然享有盛名但行為不符合根本道德原則的人,毛玠始終不讓他們得到晉升的機會。他以身作則,崇尚節儉,以此來引導他人,因此,天下的士人都紛紛以廉潔和節操來自我勉勵,即使是受到皇帝寵信的高官顯貴,在乘坐的車馬和穿著的服飾上也不敢超越規定的限度。
曹操對此深感贊嘆,他說:“像這樣用人,使得天下人都能自我管理,我又何必再親自去做什么呢?”后來,當曹丕(文帝)擔任五官將時,他親自前往拜訪毛玠,想要托付給他一些自己親近的人加以關照。然而,毛玠回答說:“老臣我因為能夠堅守職責,才有幸避免了罪過,但現在您所提到的人并不符合正常的升遷次序,因此我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可見毛玠選拔人才真正的唯才是舉,曹丕想塞人,被毛玠直接回懟過去。
原文段三
崔琰既死,玠內不悅。后有白玠者:“出見黥面反者,其妻子沒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蓋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獄。玠曰:“臣聞蕭生縊死,困于石顯;賈子放外,讒在絳、灌;白起賜劍于杜郵;晁錯致誅于東市;伍員絕命于吳都:斯數子者,或妒其前,或害其后。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官,職在機近,人事所竄。屬臣以私,無勢不絕,語臣以冤,無細不理。人情淫利,為法所禁,法禁于利,勢能害之。青蠅橫生,為臣作謗,謗臣之人,勢不在他。昔王叔、陳生爭正王廷,宣子平理,命舉其契,是非有宜,曲直有所,《春秋》嘉焉,是以書之。臣不言此,無有時、人。說臣此言,必有征要。乞蒙宣子之辨,而求王叔之對。若臣以曲聞,即刑之日,方之安駟之贈;賜劍之來,比之重賞之惠。謹以狀對。”
注解
崔琰被殺之后,毛玠內心感到十分不悅。隨后,有人向曹操告發毛玠,說:“毛玠外出時,曾見到一個被刺字后流放的反叛者的家屬,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們因罪被沒入官府成為奴婢。毛玠對此發表言論說:‘導致上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這些啊。’”曹操聽后大怒,下令將毛玠收押入獄。
在獄中,毛玠為自己辯解道:“臣聽說蕭望之因受石顯的陷害而自殺;賈誼被放逐到外地,是受到絳侯周勃、灌嬰等人的讒言所致;白起在杜郵被賜劍自殺;晁錯在東市被處斬;伍子胥在吳國都城自盡。這幾位先賢,有的因為前人的嫉妒,有的因為后人的陷害而遭遇不幸。臣自幼勤勉好學,憑借努力獲得官職,身處機要之位,處理人事關系繁多。如果有人以私情想托,他再有權勢我也會加以拒絕;如果有人想我訴說冤情,那么無論事情多么細微,我都會被追查到底。然而,人性貪婪,往往追求不正當的利益,這是法律所禁止的。然后禁止貪利之人謀私的官吏,又會被權貴之人陷害。現在,有如蒼蠅般的小人橫生,對我進行誹謗。而制造這些謗言的人,原因在于我所處的位置容易招來嫉妒和陷害。
昔日王叔和陳生在王廷上爭論是非,最終由晉國大夫范宣子來評判,他命令雙方各自舉出證據,以明辨是非曲直。《春秋》一書對此事給予了嘉許,并詳細記載了下來。臣今日之所以不言此事,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時機和合適的人來聽我訴說。但如果有人誣告臣說了這些話,那么必定會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其真偽。臣懇請陛下能像范宣子那樣明辨是非,給予臣像王叔一樣辯解的機會。如果臣確實沒有被冤枉,那么即使將來受到刑罰,也會像得到安穩的馬車那樣坦然接受;即是收到讓我自殺的寶劍,也會把它視為重賞的恩惠,謹以此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