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論曹操對袁紹的十勝之策
背景
郭嘉其人。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郭嘉少時即有大志,好讀書,喜結交英杰之士。“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后經荀彧推薦,任曹軍祭酒,成為曹操的重要謀士,以其卓越的智謀和戰略眼光為曹操的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語錄背景。當時郭嘉北上準備投奔袁紹,見到袁紹后對認為袁紹難成大事。“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于是經荀彧推薦入曹操帳下,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后來曹操袁紹矛盾逐漸白熱化,曹操認為自己力量弱小想打袁紹但是并無勝算,郭嘉于是給曹操分析了十勝之策。其中對袁紹和曹操兩大陣營的勝敗之數分析的鞭辟入里,后世論者鮮有能出其右。
原文段一
太祖謂嘉曰:“本初擁冀州之眾,青、并從之,地廣兵強,而數為不遜。吾欲討之,力不敵,如何?”對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注解
曹操(太祖)對郭嘉說:“袁紹擁有冀州的龐大軍隊,青州和并州也都依附于他,他地廣兵強,卻屢次表現出不敬之意。我想討伐他,但擔心力量不足,該如何是好?”郭嘉回答道:“劉邦與項羽的力量對比,您是清楚的。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全靠智謀取勝。項羽雖然強大,最終還是被劉邦所擒。我私下里分析,袁紹有十個失敗之處,而您有十個勝利的優勢,因此,盡管袁紹兵力強盛,他也無法有所作為。
首先,袁紹講究繁文縟節,而您則順應自然,不拘小節,這是道義上的優勢一。
其次,袁紹是逆反之徒,而您則順應天命,以正義之師率領天下,這是道義上的優勢二。
第三,漢朝末年政治失之于寬縱,袁紹又以寬縱來補救寬縱,導致無法控制局勢,而您則以嚴明糾正寬縱,使上下有序,這是治理上的優勢三。
第四,袁紹外表寬容而內心多疑,用人時總是心存疑慮,只信任親戚子弟,而您外表平易近人,內心卻機敏明察,用人不疑,唯才是舉,不論親疏遠近,這是氣度上的優勢四。
第五,袁紹計謀雖多但猶豫不決,常常錯失良機,而您一旦有了好的策略就立即執行,應變無窮,這是謀略上的優勢五。”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愿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于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注解
“第六,袁紹憑借世代積累的資本,高談闊論、謙讓有禮以博取名譽,那些喜好虛名、善于粉飾外表的士人大多歸附于他。而您則以真心待人,推誠布公,不追求虛浮的贊美,以身作則,生活節儉,對有功之人毫不吝惜獎賞,因此那些忠誠正直、有遠見卓識且務實的人才都愿意為您效力,這是品德上的優勢六。
第七,袁紹看到別人饑寒交迫,會表現出同情之色,但他所沒有看到的情況,或許就考慮不到了,這只是婦人之仁。而您對于眼前的小事,有時或許會有所疏忽,但在處理大事、與天下人交往時,您所給予的恩惠總是超出他們的期望,即使他們未曾親眼所見,您也考慮得周全,無不妥善處理,這是仁愛上的優勢七。
第八,袁紹的大臣們爭權奪利,讒言惑亂朝政,而您以道義駕馭下屬,使得那些潛移默化的讒言無法得逞,這是明智上的優勢八。
第九,袁紹的是非標準不明確,而您對于正確的事情,總是以禮相待,積極推廣;對于錯誤的事情,則依法糾正,這是文治上的優勢九。
第十,袁紹喜歡虛張聲勢,卻不懂得用兵的精髓,而您則能以少勝多,用兵如神,士兵們信賴您,敵人畏懼您,這是武勇上的優勢十。”
曹操聽后笑道:“如你所言,我何德何能能擔此贊譽啊!”郭嘉又說:“目前袁紹正北擊公孫瓚,我們可以趁他遠征之際,向東攻取呂布。如果不先消滅呂布,一旦袁紹成為我們的禍患,呂布就會成為他的援軍,這將對我們構成深重的威脅。”曹操點頭道:“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