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下令封田疇為侯
背景
田疇,本為劉虞官吏。董卓之亂,田疇奉劉虞之命謁見漢帝,完成使命回到州里時劉虞已經被公孫瓚所殺,田疇憤而北去,率領宗族數百人隱居徐無山中。擇平地而居,耕種田地贍養父母,百姓逐漸歸附田疇,幾年之間就達到五千多家。“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余家。”田疇還給五千多戶人家制定婚喪嫁娶、殺傷、犯盜、諍訟的制度,亂世之中百姓在徐無山中安居樂業,儼然是一片世外桃源。后來在曹操征伐烏丸期間立下大功,曹操幾次想要封賞田疇,都被田疇推辭。田疇品行高潔,教化一方,淡泊名利,功成弗居,是三國亂世中少有的清廉守志之士。
原文段一
田疇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余家。疇謂其父老曰:“諸君不以疇不肖,遠來相就。眾成都邑,而莫相統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擇其賢長者以為之主。”皆曰:“善。”同僉推疇。疇曰:“今來在此,非茍安而已,將圖大事,復怨雪恥(為劉虞報仇)。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疇有愚計,愿與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條。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并各遣譯使致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
注解
田疇于是帶領眾人進入徐無山中,選擇了一處既深邃險峻又平坦開闊的地方定居下來,他親自耕種以供養父母。百姓們紛紛歸附于他,幾年間,聚集在他周圍的人家達到了五千多戶。田疇對當地的父老鄉親們說:“諸位不因我田疇才能平庸而疏遠,反而遠道而來與我相聚。如今人口眾多,已形成了一個小城市,但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者,恐怕不是長久安寧之道。我愿意推舉出一位賢能且年長的人作為我們的首領。”大家都表示贊同。于是,眾人一致推選田疇。田疇卻說:“我來到這里,并非僅僅為了茍且偷安,而是有更大的志向,要謀劃大事,報仇雪恨。我擔心的是,如果我們的目標未能實現,那么輕薄之徒可能會相互侵擾,只圖一時之快,而不做長遠打算。我有一個愚見,愿意與諸位共同實施,可以嗎?”眾人都表示同意。
于是,田疇制定了約束相互傷害、盜竊、爭執訴訟的法律,其中重罪可至死刑,輕者則按律治罪,共計二十多條。同時,他還制定了婚姻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開展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管理著眾人。這些措施使得當地社會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北方的各族部落,包括烏丸、鮮卑等,都紛紛派遣翻譯使者前來進貢禮物,表示歸順。田疇一一接納了他們,并使他們不再成為侵擾的禍患。
《史記·五帝本紀》中提到舜居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三年成邑,三年成都”。這一段主要介紹了田疇在徐無山的時候,百姓紛紛前來投奔,可見田疇品德高尚。難得是田疇還有能力管理這么一個小城市,制定各種制度,甚至感化周邊的烏丸、鮮卑部落。
原文段二
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辟疇,又命田豫喻指。隨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于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將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疇辭不受,太祖許而不奪。
注解
建安十二年,曹操決定北征烏丸族,但在大軍抵達之前,他先行派遣使者去征召田疇,并命令田豫傳達他的意圖。隨后,曹操的大軍駐扎在無終地區。當時正值夏季,雨水頻繁,加之沿海地區地勢低洼,道路泥濘不堪,難以通行。同時,烏丸的敵軍也扼守住了關鍵的道路要沖,使得曹軍無法繼續前進。
曹操對此深感憂慮,于是向田疇咨詢對策。田疇回答道:“這條道路,在秋季和夏季經常會有積水,水淺時車馬無法通過,水深時又無法行船,長久以來一直是個難題。過去,北平郡的治所設在平岡,有一條道路經過盧龍,可以直達柳城。然而,自從東漢建武年間以來,這條路因為各種原因已經荒廢斷絕了,將近兩百年了,但仍然有一條小路可以通行。現在,烏丸的將領們認為我軍一定會通過無終這條道路進攻,他們因此在那里重兵防守。如果我們無法前進而選擇撤退,他們一定會放松警惕,疏于防備。此時,如果我們悄無聲息地回軍,改從盧龍口穿越白檀的險要地帶,走這條他們未曾預料到的空虛之路,不僅路程近而且便于行軍。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毫無防備,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這樣一來,烏丸首領蹋頓的首級就可以不戰而獲了。”曹操聽后,大為贊賞,說道:“好計策!”
于是,曹操命令田疇率領他的部眾作為向導,引領大軍登上徐無山,穿越盧龍,經過平岡,登上白狼堆。這條路線距離柳城有二百多里,當烏丸軍隊察覺到曹軍的行動時,已經大為震驚。烏丸單于親自率軍迎戰,曹操與烏丸軍隊交戰,取得了大勝,斬殺俘虜眾多,并一路追擊逃敵,直至柳城。戰爭結束后,曹軍返回并順利進入邊塞。在論功行賞之時,封田疇為亭侯,賜予他五百戶的食邑。田疇堅決辭讓,曹操于是成全了田疇的志向,沒有對他進行封賞。
原文段三
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復以前爵封疇。太祖命曰:“蓨令田疇,志節高尚,遭值州里戎夏交亂,引身深山,研精味道,百姓從之,以成都邑。袁賊之盛,命召不屈。慷慨守志,以徼真主。及孤奉詔征定河北,遂服幽都,將定胡寇,時加禮命。疇即受署,陳建攻胡蹊路所由,率齊山民,一時向化,開塞導道,供承使役,路近而便,令虜不意。斬蹋頓于白狼,遂長驅于柳城,疇有力焉。及軍入塞,將圖其功,表封亭侯,食邑五百,而疇懇惻,前后辭賞。出入三載,歷年未賜,此為成一人之高,甚違王典,失之多矣。宜從表封,無久留吾過。”
注解
曹操在從征討荊州返回后,回想起田疇的卓越功勛,心中充滿了遺憾,因為他曾聽從了田疇的謙讓之辭,沒有給予田疇應有的封賞。曹操感慨地說:“我這樣做,雖然成全了田疇個人的謙遜之志,但卻違背了國家的制度和大法。”于是,曹操決定恢復田疇先前的爵位,再次對他進行封賞。
曹操在封賞的詔令中這樣寫道:“蓨縣的縣令田疇,他志節高尚,品德出眾。在州里遭遇戎狄與中原交惡、戰亂頻仍之際,他毅然選擇隱居深山,潛心研究學問,弘揚道義,因此吸引了眾多百姓跟隨他,共同建立了繁榮的聚落和城邑。在袁紹勢力鼎盛之時,他雖受命召喚卻堅守節操,不為權勢所動,慷慨守志,等待真正的明主出現。當我奉詔征討平定河北地區,并成功征服幽州之后,準備進軍平定胡人寇患時,對田疇給予了禮遇和任命。田疇欣然接受,并為我詳細規劃了進攻胡人的路線和策略。他率領山中的百姓,積極響應朝廷的號召,開山辟路,提供后勤保障,使得我軍能夠選擇一條近便且有利的道路進軍,出敵不意。在白狼山一戰中,我軍成功斬殺了烏丸首領蹋頓,隨后長驅直入柳城,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田疇在此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當大軍返回邊塞,準備論功行賞時,我表奏朝廷封田疇為亭侯,并賜予他五百戶的食邑,但田疇卻一再懇切推辭,前后多次拒絕封賞。這種情況持續了三年之久,我因尊重他的意愿而遲遲未予賜封。但現在我意識到,這樣做雖然成全了田疇個人的高風亮節,卻嚴重違背了國家的典章制度,是我的過失。因此,我應該遵從先前的表奏,對田疇進行封賞,不再讓我的過失延續下去。”
原文段四
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于數四,終不受。荀彧以為“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期于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圣人各因而成之”。
注解
田疇又上述表達自己的最真誠的想法,并以死自誓。曹操并沒有聽從他的請求,反而多次想要親自引薦并授予他官職,這樣的舉動重復了多次,但田疇始終都沒有接受。荀彧認為:“君子的處世之道,無論是出仕為官還是隱居避世,關鍵在于行善積德,秉持正道。因此,即使是一個普通人,只要他能堅守自己的志向和道德準則,圣人也會根據他的實際情況來成就他的志向和事業。”荀彧的這番評論體現了他對于君子行為準則的深刻理解,他對田疇堅決辭讓是理解的。認為無論個人處于何種境遇,都應追求善行,而圣人則會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引導和支持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