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一一】
- 名稱奏疏語錄三國志
- 于文淵
- 1881字
- 2024-07-23 22:48:01
沮授進袁紹三年疲曹戰略
背景
當初,袁紹麾下智囊郭圖與沮授,皆遠見卓識之士,力諫主公袁紹應秉持大義,迎奉漢室天子于麾下,旨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袁紹彼時未能洞悉其妙,錯失良機。反被曹操率先迎取漢獻帝,曹操借天子之名,其勢如日中天,疆域迅速擴張。袁紹見此心中不免心生悔意,竟遣書于曹操,妄圖索回漢獻帝,欲將其安置于鄄城,以便近水樓臺先得月,操控天子以圖霸業。此舉無異于與虎謀皮,自是石沉大海,無疾而終。袁紹由此對曹操心生怨恨,兩雄并立,恩怨糾葛,漸成水火不容之勢。
等到袁紹平定公孫瓚之亂,盡收其部眾,兵強馬壯,聲威大震,遂決意揮師南下,誓與曹操一決雌雄。為此,袁紹精心布局,以審配、逢紀二人總攬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等智士并列為謀,顏良、文丑雙將勇猛無雙,領精銳步卒十萬,鐵騎萬匹,直指許都,意圖一舉定乾坤。
在大軍未發之際,沮授再次獻策,提出“三年疲曹”之深遠戰略,意在通過持久戰逐步削弱曹操實力,而非急功近利,力求穩扎穩打,以智取勝。
原文段一
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注解
袁紹將要揮師南下之際,沮授與田豐兩位謀士進諫道:“連年征戰,百姓已疲憊不堪,國庫空虛,糧倉無余,賦稅勞役又正繁重,這是我們擔心的地方。應先派遣使節,向天子獻上勝利之喜(攻下公孫瓚),同時讓百姓得以安心務農,休養生息;若使臣見不到天子,我們再上書陳明曹操阻斷了我等朝覲天子的道路。隨后,我軍可進駐黎陽,逐步向河南之地擴展勢力,加緊制造船只,修繕武器裝備,同時分派精銳騎兵,騷擾曹操邊境,使其不得安寧,而我軍則養精蓄銳,以逸待勞。如此三年之內,大事可成,天下局勢可坐觀而定。”
原文段二
審配、郭圖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觽,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后難圖也。“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觽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于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紹不從。
背景
審配與郭圖說道:“按照兵法上的原則,兵力十倍于敵人則進行圍攻,五倍于敵人則進行攻擊,與敵人勢均力敵則可以交戰。現在憑借主公您的神武英明,以及橫跨河朔地區的強大兵力,去討伐曹操,這簡直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如果我們現在不趁機采取行動,以后恐怕就更難有機會了。”
然而,沮授卻有不同的看法:“通常,解救亂世、誅殺暴政的軍隊被稱為義兵;而依仗人多勢眾、恃強凌弱的軍隊則被稱為驕兵。義兵因為正義而無敵于天下,驕兵則往往因為驕傲自大而先遭滅亡。曹操已經迎奉天子,安定都城于許都,我們此刻如果舉兵南下,從道義上講,是違背了正義的原則。而且,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策略,并不完全取決于兵力的強弱。曹操的法令已經得到執行,他的士卒訓練有素,戰斗力強大,絕非昔日公孫瓚那樣坐以待斃的軍隊可以相比。現在我們如果放棄那穩妥萬全的策略,而輕易發動沒有正當理由的戰爭,我私下里為您的未來感到擔憂啊!”但是袁紹沒有聽從沮授的建議。
袁紹為什么非要打曹操?首先從袁紹的內心是非常看不上曹操的,袁紹出身名門,四世三公,袁家四代人都有擔任過三公的職(三公包括司徒、司空、太尉。其中司徒主要負責管理民政、教化等事務;司空則主要負責國家的工程建設、水利管理等事務;太尉主要是輔佐皇帝掌管全國軍事事務,負責制定戰爭策略、統領軍隊、維護國內穩定等重要任務)。而曹操呢,祖父是宦官,家世跟袁紹無法相提并論。
二人年少時就相識,《三國志》記載袁紹有姿貌威容,而對曹操的外貌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三國演義》和一些野史來看,曹操外貌并不出眾,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二代出身的翩翩公子袁紹自然看不上曹操。曹操后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封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袁紹就更不服氣了。《三國志》記載: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太祖聞,而以大將軍讓于紹。可見單從個人情感上來看袁紹就非要教訓曹操不可。此外,袁紹當時勢力范圍大過曹操、兵精將廣,二人勢力范圍又都在北方,一山難容二虎,早晚免不了一戰。因此,無論是從心態還是從實力上袁紹壓根就瞧不上曹操,認為自己出馬曹操必然手到擒來。這也決定了袁紹根本聽不進去沮授穩扎穩打的勸諫。所謂驕兵必敗,袁紹的失敗從一開始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