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論圍而后降者不赦
背景
于禁其人。于禁,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今山東泰安寧陽縣)人。是曹魏的杰出將領,被稱為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于禁在曹操麾下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他敢于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因此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對于禁、張遼、樂進的評價是:“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在宛城之戰中,曹操的陣營被張繡軍隊忽然襲擊,于禁能在混亂中整頓軍隊,追討搶掠的惡行,并堅守營壘,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和堅毅嚴正的治軍風格。于禁還隨曹操參與了多次重要戰役,如討伐袁術、呂布等,均表現出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襄樊,曹操派曹仁領兵救援,于禁與龐德一同前往。然而,在戰斗中遭遇水淹七軍的困境,于禁最終投降關羽。這一事件成為于禁一生中的污點。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遣還于禁回魏。于禁回到魏國后,受到曹丕的羞辱和冷落,最終慚恚而死。“帝使豫于陵屋畫關羽戰克、龐惪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曹丕的這一做法實在是有失人均風度,后世對此評價:“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于敵,既而復歸;文帝(曹丕)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陵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
語錄背景。昌豨曾反復叛亂,對曹魏的穩定構成了威脅。當昌豨再次叛亂時,曹操派遣了于禁前往征討,于禁曾與昌豨有私交。在圍攻昌豨之后,昌豨自知必敗,于是投降,于禁帶兵一向軍律嚴明,認為按照軍法圍而后降的人應該誅殺,不能因為昌豨是自己的舊交而亂了軍法。于是忍痛誅殺了昌豨。曹操事后的反應是昌豨不來直接投降自己,而是投降了一直嚴格執行軍法的于禁,昌豨的死也是天意所歸,由此可見假如昌豨投降了曹操,或者還有一線生機。因此裴松之對于禁這種“大義滅友”的做法有同的見解,他認為可以把昌豨交給曹操親自處置,生死憑曹操決斷。“臣松之以為圍而后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謚,宜哉。”
原文
昌豨復叛,遣禁征之。禁急進攻豨,稀與禁有舊,詣禁降。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是時太祖軍淳于,聞而嘆曰:“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益重禁。
注解
昌豨再次發動叛亂,曹操派遣于禁前去征討。于禁迅速對昌豨發起猛烈進攻,而昌豨因為與于禁有舊交情,便親自前往于禁處投降。眾將領見狀,都認為昌豨既已投降,應當將其押送至曹操處發落。然而,于禁卻嚴正地說道:“諸位難道不知道主公(曹操)的常令嗎?凡是被圍困后才投降的,絕不赦免。遵守法令,執行命令,這是臣子侍奉君主的節操所在。昌豨雖然是我的舊友,但我豈能因此喪失節操呢!”說完,于禁親自出面與昌豨訣別,盡管心中悲痛,但仍含淚將其斬首。
此時,曹操正率軍駐扎在淳于,聽聞此事后,他感慨萬分地嘆道:“昌豨投降不直接來找我,而是歸順于禁,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曹操對于禁的忠誠、果敢以及嚴格執法的高尚品質更加看重,從此對于禁更加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