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論劉備孫權形勢
背景
劉曄其人。劉曄,子揚,淮南成惪(今安徽壽縣東)人。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后代。劉曄年少知名,被稱為有佐世之才。東漢末年避亂,率部曲隨廬江太守劉勛。劉勛敗后歸曹操,為司空倉曹掾(管理分配物資,行政等),從征張魯,還遷行軍長史兼領軍,后任侍中,大鴻臚(大鴻臚為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及藩屬國事務,以及朝會和外交禮儀)等職位。劉曄是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他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
語錄背景。劉曄論伐蜀之計。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攻破漢中張魯,占據漢中。此時劉備入主成都不久,人心不穩,劉曄勸曹操乘勢攻打劉備。他認為劉備雖然是人中豪杰,但得蜀日淺,蜀人尚未真心歸附。此時進攻,可以輕易平定蜀地。如果拖延時間,等到諸葛亮成為丞相、關羽和張飛成為將領,蜀民安定并據守險要之地時,就再也無法進攻了。曹操對此建議,回復了一個千古名句,“既得隴,復望蜀耶“(成語得隴望蜀的來源)?
劉曄論聯蜀滅吳之計。后來關羽被孫權偷襲殺害,劉備舉兵討伐孫權。孫權遣使向曹丕稱臣,意圖穩住北方曹魏政權,不至于兩面受敵。曹丕欣然接受,劉曄認為孫權此時稱臣必然不是真心,建議曹丕乘勢夾擊孫權,曹丕不聽,以至于錯失良機。
原文段一
及太祖平張魯,劉曄進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勢懾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后憂。”太祖不從。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
注解
曹操平定張魯之后,劉曄進言道:“主公您當初以五千步卒起事,誓誅滅董卓,隨后北擊袁紹,南征劉表,如今九州百郡中,已有十分之八歸您所有,您的威名震撼天下,勢力遠播海外。如今我們攻克漢中,蜀地之人聞風喪膽,失魂落魄,失去防守。依此勢頭推進,蜀地可以僅憑一紙檄文便可平定。劉備雖為人中豪杰,有度量但行事遲緩,他占據蜀地時間尚短,蜀地民眾尚未真心歸附于他。現在趁我們攻破漢中,蜀地人心惶惶,局勢自然傾斜向我們。以您的英明神武,趁著這傾斜之勢壓過去,沒有什么能夠阻擋您的。但若是稍有遲疑,諸葛亮擅長治國理政,一旦他成為丞相,關羽、張飛勇猛無雙,成為將領,蜀地民眾安定下來,他們便會憑借險要地勢固守,到那時就再也無法輕易攻取了。所以,現在不取蜀地,日后必成后患。”然而,曹操并未采納劉曄的建議。
過了七天,有從蜀地投降過來的人報告說:“蜀中現在每天都有數十次的驚恐不安,劉備雖然處斬了一些人,但仍然無法平息這種恐慌。”曹操于是召見劉曄,詢問他:“現在還可以攻打蜀地嗎?”劉曄回答說:“現在蜀地已經稍微安定下來,不再是最佳的進攻時機了。”
原文段二
孫權遣使求降,帝以問曄。曄對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一)〔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后乎?”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帝不聽,遂受吳降,即拜權為吳王。曄又進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內,陛下受禪即真,德合天地,聲暨四遠,此實然之勢,非卑臣頌言也。權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我信其偽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權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后,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皆聞之,內為無禮以怒陛下。陛下赫然發怒,興兵討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國,不愛珍貨重寶,隨時貢獻,不敢失臣禮也,無故伐我,必欲殘我國家,俘我民人子女以為僮隸仆妾。’吳民無緣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戰加十倍矣。”又不從。遂即拜權為吳王。權將陸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余人,備僅以身免。權外禮愈卑,而內行不順,果如曄言。
注解
孫權派遣使者前來請求投降,皇帝(此處指曹丕,即魏文帝)向劉曄征詢意見。劉曄回答道:“孫權無緣無故地請求投降,必定是內部出現了緊急情況。之前孫權偷襲并殺害了關羽,奪取了荊州四郡,劉備對此憤怒不已,必定會大舉興兵討伐孫權。孫權外有強敵,內部人心不安,又擔心中原會趁此機會進攻他,所以他才放棄土地請求投降,一來可以借此退去中原的軍隊,二來則是假借中原的援助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并迷惑敵人。孫權善于用兵,見機行事,他的計策很可能就是這樣。如今天下三分,中原占據了十分之八的領土,而吳、蜀兩國各自保守一州之地,依山傍水,互為援助,這是小國自保的優勢。但現在他們卻自相攻伐,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們的征兆。我們應該大舉興兵,直接渡江襲擊吳國內部。如果劉備從外部進攻,我們則從內部夾擊,吳國滅亡不會超過十天半個月。吳國一旦滅亡,蜀國就會孤立無援。如果我們能割取吳國的一半領土,蜀國自然無法長久存在,更何況是我們得到吳國內部,而劉備只能得到外部呢!”
皇帝說:“人家已經稱臣投降了,我們卻去攻打他們,這會讓那些想要歸附我們的人心生疑慮和恐懼,恐怕這樣做不太合適吧!我為何不先接受吳國的投降,然后再攻打蜀國的后方呢?”劉曄回答說:“蜀國距離我們較遠,而吳國較近,一旦聽說我們要攻打他們,他們很可能會立即撤軍,我們無法阻止。現在劉備已經憤怒不已,所以他才會興兵攻打吳國。如果我們攻打吳國,劉備知道吳國必亡,他一定會高興并加速進軍,與我們爭奪吳國的領土,而不會改變計劃去抑制怒火救援吳國,這是必然的趨勢。”然而,皇帝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還是接受了吳國的投降,并立即冊封孫權為吳王。
劉曄又進一步勸諫說:“這樣做不可取。先帝(曹操)征伐四方,天下已有十分之八歸附,威震海內。陛下您受禪登基,德行合于天地,聲名遠播四方,這是實實在在的形勢,并非我卑微之臣的頌揚之詞。孫權雖然有雄才大略,但他只是過去的漢驃騎將軍南昌侯,官職低微,勢力弱小。吳國的士民對中原懷有敬畏之心,我們不能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謀劃。如果不得已要接受吳國的投降,可以晉升他的將軍名號,封他為十萬戶侯,但不能立即冊封他為王。因為王位的地位僅次于天子一級,其禮儀、秩序、服飾、車馬等都與天子相近,容易混淆。如果孫權只是侯爵,那么江南的士民就沒有君臣之義。如果我們相信他的偽降,就封賞他,抬高他的地位,確定他的君臣關系,這無疑是給老虎添上了翅膀。孫權一旦接受了王位,在擊退蜀軍之后,他表面上會竭盡禮節侍奉中原,讓國內的人都知道,但暗地里卻會對陛下無禮,以此激怒陛下。陛下如果大怒,興兵討伐他,他再慢慢告訴他的民眾說:‘我委身于中原,不惜珍奇異寶,隨時進貢,從未敢失去臣子的禮節,但中原卻無故攻打我們,一定是想滅亡我們的國家,俘虜我們的百姓子女作為奴隸。’吳國的民眾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話。相信了他的話并感到憤怒,他們就會上下一心,戰斗力會增強十倍。”然而,皇帝仍然沒有聽從劉曄的勸告,最終還是冊封了孫權為吳王。
后來,孫權的大將陸遜大敗劉備,殺死了八萬多蜀軍,劉備僅以身免。孫權對外禮節更加謙卑,但內部行為卻越來越不順從,果然如劉曄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