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拒絕為袁紹誅殺孔融、楊彪等人
背景
袁紹因為與故太尉楊彪、大長秋梁紹、少府孔融等人有矛盾,希望曹操能找個借口殺掉他們。然而,曹操拒絕了袁紹的請求,并給袁紹做了回復。此事件發生在官渡之戰前,當時袁紹和曹操并未交惡。
原文
公曰:當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輔相君長,人懷怏怏,各有自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雖以無嫌待之,猶懼未信;如有所除,則誰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塵垢之間,為庸人之所陵陷,可勝怨乎!高祖赦雍齒之讎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
注解
曹操這段話表達了在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的時期,人們心中普遍存在的疑慮和不安。他認為,即使對待那些與自己沒有嫌隙的人,也難以完全取得信任;如果隨意誅殺,只會讓更多的人感到自危。同時,曹操還以漢高祖劉邦赦免仇人雍齒的典故為例,強調了在亂世中應該寬宏大量,以安定人心。
劉邦和雍齒的恩怨。劉邦最恨的人就是雍齒,他幾次背叛劉邦,還仗著自己立下的功勞在劉邦面前無君臣之禮。然而在漢朝剛剛建立不久的時候,為了安定人心,劉邦聽從張良‘賞一安百’的策略,封雍齒為侯。其他將領見劉邦最痛恨的雍齒都被封侯,紛紛拍手相慶,自知再無需擔憂,很快人心安定下來。
曹操的這番話展現了他深邃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也體現了他作為一代梟雄的胸襟和氣度,這是他和袁紹最根本的區別之一。曹操能夠在大亂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人性的復雜和社會的動蕩,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政治策略,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曹操的拒絕直接引起了袁紹對曹操的不滿。袁紹以為公外托公義,內實離異,深懷怨望。然而最后曹操得勢之后楊彪幾乎被囚禁至死,孔融也因為言論過激死于政治斗爭。
南北朝裴松之批評曹操道:楊彪亦曾為魏武所困,幾至于死,孔融竟不免于誅滅,豈所謂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哉!非知之難,其在行之,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