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四八】

曹植毛遂自薦西平巴蜀、東吞吳會

奏疏背景

曹植其人。曹植,字子建。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之子,他少年早慧,年十歲余便能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亦能文,援筆立成,深受曹操寵愛,幾欲立為太子。但因任性而行、飲酒無度而失寵于曹操。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多次被迫遷徙封地,初封平原侯,后徙臨淄侯。曹丕、曹叡相繼稱帝后,曹植屢遭迫害。曹植的文學作品豐富多樣,包括《七哀詩》、《白馬篇》、《贈白馬王彪》、《洛神賦》等。其中,《洛神賦》以其細膩的情感描繪和華麗的辭藻著稱,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奏疏背景。曹植早年與曹丕二人都受到曹操的重視,曹丕作為曹操嫡長子是法定的繼承人,但曹植因為才智過人也深受曹操喜愛,甚至一度想要廢除古制立曹植為太子。曹植和曹丕二人也奪嫡的政治斗爭中也各自有自己的小山頭,兩股政治勢力一度難分上下。在這種背景下曹丕自然不會對曹植放松警惕,后來曹丕稱帝后果然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弟弟深加提防,想法設法的限制曹植的權力,只給他有名無實的爵位,不讓其參與軍國大事。因此曹植深感懷才不遇,上書曹丕想要為國家一統做出貢獻。然而,盡管曹植言辭懇切,曹丕仍然沒有同意放曹植出來建功立業。如果說《洛神賦》是曹植在文學上的經典之作,那么曹植錐心泣血寫下的關于人生經歷、人生理想的奏疏就是曹植最貼切真實的內心寫照。

原文段一

植常自憤怨,抱利器而無所施,上疏求自試曰:

臣聞士之生世,人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于榮親,事君貴于興國。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詩》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國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際,沐浴圣澤,潛潤德教,可謂厚幸矣。而竊位東藩,爵在上列,身被輕暖,口厭百味,目極華靡,耳倦絲竹者,爵重祿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授爵祿者,有異于此,皆以功勤濟國,輔主惠民。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人“彼其”之譏。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

注解

曹植常常內心憤懣不平,自感懷才不遇,雖有卓越的才能卻無處施展,因此他上書請求朝廷給予他施展才華的機會,言辭懇切地陳述道:

“臣子我深知,人活于世,在家應侍奉父母以盡孝道,出仕則應忠誠于君主以興國家。侍奉父母,最大的榮耀莫過于使雙親因自己而驕傲;而輔佐君主,最可貴的是能夠為國家興盛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慈愛的父親不會溺愛無能的兒子,仁德的君主也不會容納無用的臣子。明智的君主根據品德授予官職,這是成就霸業的根本;臣子依據自己的能力接受爵位,這是他們終生效忠的基石。所以,君主不應輕率地授予官職,臣子也不應無功受祿。輕率授予稱為謬舉,無功受祿則是尸位素餐,《詩經》中‘素餐’一詞便是由此而來,用以諷刺那些不勞而獲之人。

回想往昔,虢仲、虢叔兩位賢臣不推辭治理兩國的重任,是因為他們德行深厚;周公旦、召公奭不謙讓燕國、魯國的封地,是因為他們的功勛卓著。如今,我蒙受國家重恩,已歷三代之久。正值陛下開創太平盛世之際,我沐浴在圣明的恩澤之下,深受道德教化的熏陶,這實在是莫大的榮幸。然而,我身居東藩之地,爵位顯赫,身裹輕暖華服,口嘗百味佳肴,目觀極盡奢華之物,耳聽絲竹之音而不知疲倦,這一切皆是因爵位尊貴、俸祿豐厚所致。

但當我退而反思古時那些受爵祿之人,他們的境遇與我截然不同。他們皆以勤勞與功績來報效國家,輔佐君主,惠及百姓。反觀我自身,既無顯著德行可資稱頌,也無赫赫戰功可記史冊。若長此以往,對國家毫無裨益,恐怕將遭受《詩經》中‘彼其’一詩所諷刺的庸碌之徒的譏笑。因此,我內心深感愧疚,上愧對君王賜予的玄色冕服,下愧對身上佩戴的紅色官印。”

原文段二

方今天下一統,九州晏如,而顧西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脫甲,謀士未得高枕者,誠欲混同宇內以致太和也。故啟滅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統世,將欲卒文、武之功,繼成、康之隆,簡賢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鎮御四境,為國爪牙者,可謂當矣。然而高鳥未掛于輕繳,淵魚未縣于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擊張步,言不以賊遺于君父。故車右伏劍于鳴轂,雍門刎首于齊境,若此二士,豈惡生而尚死哉?誠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寵臣,欲以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以殺身靖亂,以功報主也。昔賈誼弱冠,求試屬國,請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終軍以妙年使越,欲得長纓纓其王,羈致北闕。此二臣,豈好為夸主而耀世哉?志或郁結,欲逞其才力,輸能于明君也。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注解

當前,天下已經一統,九州之內和平安寧,然而西部仍有蜀地違抗命令,東部吳地也尚未臣服,這使得邊境的將士們無法卸下鎧甲,謀士們也無法安枕無憂。這實在是因為陛下心懷宏圖大志,希望能夠徹底統一宇內,達到天下太和的境界。正如歷史上夏啟消滅有扈氏而彰顯夏朝之功,周成王戰勝商朝殘余及奄國而彰顯周朝之德。如今陛下以圣明之姿統御天下,意圖完成文王、武王未竟之業,繼承成王、康王之盛世,選拔賢能之士,以方叔、召虎這樣的忠臣良將鎮守四方,作為國家的堅強后盾,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決策。

然而,就像高飛的鳥兒尚未被輕細的箭矢所捕獲,深淵中的魚兒也未被釣鉤上的餌料所誘惑,這恐怕是因為垂釣和射獵的技巧還未達到極致。昔日耿弇不等光武帝的命令,便急赴戰場攻擊張步,他說:“不能把賊寇遺留給君王。”這種忠誠與果敢,使得車右在車輪轟鳴中毅然拔劍自刎,雍門子狄在齊國邊境慷慨赴死。這二人,難道是厭惡生命而崇尚死亡嗎?實在是因為他們憤恨那些輕慢君主、欺凌國君的行為。

作為君主的寵臣,應當致力于消除禍患、興辦利益;而作為臣子侍奉君主,則必須不惜犧牲生命來平定叛亂,以功勛來報答君主的知遇之恩。往昔,賈誼年輕時就請求擔任屬國使節,希望能親手系住單于的頸項,控制其命運;終軍也是在青春年少之時出使南越,渴望用長纓捆住南越王的脖子,將他押送到朝廷。這二人,難道是為了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或是為了光耀門楣嗎?他們心中或許有難以言說的郁結,渴望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將這份能力貢獻給明君。

再回顧漢朝武帝時期,他為霍去病建造府邸,霍去病卻推辭說:“匈奴未滅,我無以為家!”這種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精神,正是忠臣的志向所在。如今我雖身居外藩,待遇并非不優厚,但我卻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心中時刻掛念著尚未征服的蜀地與吳地。我深知,作為臣子,必須承擔起這份責任,為國家的統一與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原文段三

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將,年耆即世者有聞矣。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習戰陣,竊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發之功,以報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詔,效臣錐刀之用,使得西屬大將軍,當一校之隊,若東屬大司馬,統偏舟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雖未能禽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丑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策。雖身分蜀境,首縣吳闕,猶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于事,死無損于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于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流聞東軍失備,師徒小衄,輟食棄餐,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于吳會矣。

注解

我伏案深思,憶及先武皇帝麾下的武將和久經沙場的宿將們,他們中許多人年事已高而離世,這樣的消息時有耳聞。雖然世間不乏賢能之才,但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將和久經戰陣的士兵,仍然熟悉戰場上的種種策略與戰術。我雖自知才能有限,卻懷揣著滿腔熱血,渴望能夠為國效力,哪怕只是貢獻出微不足道的力量,以報答陛下對我的深厚恩德。

若陛下能頒布前所未有的詔令,讓我這微末之才也能有所施展,無論是讓我歸屬于大將軍麾下,統領一支校隊沖鋒陷陣,還是讓我在大司馬的指揮下,負責率領偏師駕舟作戰,我都將毫不猶豫地踏上征途,乘危蹈險,駕馭著戰船如駿馬般奔騰,親自沖鋒陷陣,身先士卒。雖然我不敢奢望能夠親手擒獲孫權、斬殺諸葛亮這樣的蓋世英雄,但我定會竭盡全力俘虜他們的將領,殲滅他們的部眾,務必在短時間內取得勝利,以消除我終身的遺憾,讓我的名字能夠載入史冊,事跡被朝廷所銘記。

即使最終我身陷蜀地,頭顱高懸于吳國的城樓之上,我也將視之為生而有意義的犧牲。如果我的微薄之才得不到施展,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僅僅是為了榮華富貴而養尊處優,生前對國家毫無貢獻,死后也無法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任何痕跡,那么我便是徒然享受著高位厚祿,如同被圈養的牲畜一般虛度光陰,這絕非我之所愿。

近來聽聞東線軍隊防備疏忽,軍隊遭受了小挫,這令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我憤怒地揮動衣袖,整肅衣襟,手撫長劍,目光向東,心已飛向吳地會稽,渴望能有機會為國效力,平定叛亂,以彰顯我的忠誠與決心。

原文段四

臣昔從先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行軍用兵之勢,可謂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臨難而制變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時,立功于圣世。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銘著于鼎鐘,名稱垂于竹帛,未嘗不拊心而嘆息也。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干,而身名并滅。臣聞騏驥長鳴,伯樂照其能;盧狗悲號,則韓國知其才。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試之狡兔之捷,以驗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韓國之舉,是以于邑而竊自痛者也。

原文段五

夫臨博而企竦,聞樂而竊抃者,或有賞音而識道也。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陳聞于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獻其忠。

注解

那些面對廣博的知識而心生敬畏,聽到美妙的音樂而暗自歡欣鼓舞的人,或許正是那些能夠欣賞高雅之音、領悟大道真諦的智者。昔日毛遂,本為趙國一名卑微的隨從,卻能憑借“錐處囊中,其末立見”的比喻,成功說服主人,最終建功立業。那么,在如今這人才濟濟、巍巍大魏的朝堂之上,又怎會缺少那些勇于擔當、慷慨赴難的忠臣義士呢?

自我炫耀、自我推薦,這些行為在士人淑女中是被視為丑行的;而干謁時人、以求進身,也是道家所明確忌諱的。然而,我之所以敢于向陛下陳述這些想法,實在是因為我與國家命運相連,休戚與共,心懷憂國憂民之情。我雖如塵霧之微,卻希望能為廣袤的山海增添一絲補益;我雖如熒燭之光,也愿為璀璨的日月增添一抹光輝。因此,我甘愿冒著被視為不自量力的風險,獻上我的忠誠與建議。

原文段六

雖上此表,猶疑不見用,故曰:“夫人貴生者,非貴其養體好服,終竟年壽也,貴在其代天而理物也。夫爵祿者,非虛張者也,有功德然后應之,當矣。無功而爵厚,無德而祿重,或人以為榮,而壯夫以為恥。故太上立德,其次立功,蓋功德者所以垂名也。名者不滅,士之所利,故孔子有夕死之論,孟軻有棄生之義。彼一圣一賢,豈不愿久生哉?志或有不展也。是用喟然求試,必立功也。嗚呼!言之未用,欲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也。”

注解

雖然上表奏明了自己的理想,但曹植心中仍不免憂慮,擔心自己的建議未能得到采納。因此,他進一步闡述道:“人們之所以珍視生命,并非僅僅為了保養身體、追求舒適的生活,或是追求長壽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能夠代替上天來治理萬物,實現自己的價值。爵位和俸祿,并非憑空賜予的,它們應當是對有功有德之人的獎賞,這才是合情合理的。若是沒有功勞卻享有高官厚祿,沒有德行卻得到重賞,這在某些人眼中或許被視為榮耀,但在有志之士看來,卻是一種恥辱。

因此,最高的追求是樹立高尚的品德,其次是通過建功立業來彰顯自己的價值。因為功德是流傳千古、永垂不朽的,它能讓人名垂青史,這是士人最為看重的。所以,孔子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言論,孟軻也有為正義而舍棄生命的壯舉。他們作為圣人和賢者,難道不希望長久地活在這個世上嗎?只是因為他們有更高的志向和追求,而這些志向有時可能無法完全實現。

正因如此,我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請求朝廷給我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我渴望通過立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唉!如果我的言辭未能被采納,我也希望后世的君子能夠了解我的心意,明白我為國盡忠、渴望建功立業的拳拳之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淄博市| 山阳县| 花垣县| 中牟县| 阳朔县| 阿尔山市| 武城县| 玉山县| 三门县| 沅陵县| 深水埗区| 苏尼特左旗| 武平县| 贡嘎县| 芮城县| 蓝田县| 林口县| 台中市| 府谷县| 萨迦县| 奉新县| 阿拉尔市| 长阳| 莱芜市| 邻水| 兴山县| 二连浩特市| 靖边县| 隆回县| 阿荣旗| 临高县| 溧水县| 新丰县| 永新县| 达日县| 会宁县| 五原县| 涟源市| 巩留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