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讀史筆記·三國志】【名臣奏疏語錄篇二零】
- 名稱奏疏語錄三國志
- 于文淵
- 2427字
- 2024-07-29 08:13:10
荀彧陳破袁四勝之策
背景
曹操逢迎天之后,官位、勢力和聲望得到提升。而袁紹在吞并公孫瓚后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張,再加上袁紹素來看不上曹操,因此有南向征伐曹操之志。曹操擔心自己實力不如袁紹,問計于荀彧。荀彧向曹操陳述了四勝之策,堅定了曹操的信心和決心,后來戰局發展均如荀彧所料。
原文段一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紹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于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于常,眾皆謂以失利于張繡故也。鐘繇以問荀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
注解
這段描述是袁曹交惡的背景。
自太祖(曹操)迎接漢獻帝以來,袁紹內心始終懷有不服之意。袁紹在并吞河朔地區后,勢力大增,天下諸侯皆對其強大感到畏懼。當此之時,曹操正面臨東線呂布的威脅,同時在南線還需抵御張繡的侵擾。然而,在一次戰役中,張繡在宛城擊敗了太祖的軍隊。曹操的這一失利使得袁紹更加驕橫跋扈,他寫信給曹操,言辭中充滿了悖逆與傲慢。曹操看后大怒,其日常行為舉止也變得與往常不同,眾人皆以為這是因為張繡之戰的失利所致。
鐘繇察覺到太祖的異常,便向荀彧詢問緣由。荀彧分析道:“主公的才智過人,定不會因過去的失敗而過分追究,他如此表現,恐怕是另有深慮。”隨后,荀彧被太祖召見詢問此事。太祖于是將袁紹的書信展示給荀彧看,并說道:“我如今打算討伐這不義之徒,但考慮到我方力量尚不足以與之抗衡,對此你有何看法?”
原文段二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愿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注解
荀彧回答道:“自古以來,決定成敗的關鍵,果有才略即使起初勢弱,也終將強盛;反之,即便起初強大,也易轉弱。劉邦與項羽的興亡史,便是最好的例證。如今與您爭奪天下的,唯有袁紹一人。袁紹外表看似寬厚,實則內心多疑,用人而不全信其心;而您則明達事理,不拘一格,唯才是舉,這是您在氣度上的優勢。袁紹行事遲緩,猶豫不決,常錯失良機;而您則能果斷處理大事,應變無窮,這是您在謀略上的勝算。袁紹治軍寬松,法令不嚴,士兵雖眾,卻難以有效指揮;而您則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士兵雖少,卻都愿意拼死效力,這是您在武力上的優勢。袁紹憑借家族世代積累下的聲望,輕易展示智慧以博取名譽,因此吸引了眾多才能不足卻好問虛名之士;而您則以至誠至仁待人,推心置腹,不求虛名,行為謹慎節儉,且對有功之人毫不吝惜獎賞,所以天下忠誠正直、注重實效的人才都愿意為您所用,這是您在德行上的勝利。擁有這四大優勢輔佐天子,秉持正義進行征伐,又有誰敢不從?袁紹雖強,又能有何作為!”太祖聽后,十分高興。
曹操的四勝是現在領導者必學的品質:
明達不拘,唯才所宜;
能斷大事,應變無方;
法令既明,賞罰必行;
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
原文段三
三年,太祖既破張繡,東擒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拒。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注解
建安三年,曹操先南破張繡,再東擒呂布,徐州亦得安定,遂與袁紹形成對峙之勢。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坐擁廣袤之地,雄兵百萬;麾下有田豐、許攸之智士,為其運籌帷幄;審配、逢紀,皆乃忠貞之臣,輔佐左右;更有顏良、文丑,勇武無雙,統領精銳。如此看來,欲克袁紹,豈非難上加難?”
荀彧言:“袁紹之兵雖眾,然軍法不嚴,紀律松弛。田豐性格剛烈,時有忤逆之舉;許攸則貪欲難填,疏于治理。審配雖專,卻乏遠略;逢紀行事果決,卻易剛愎自用。此二人若掌后事,遇許攸家族違法之事,必不能容情,而此不容,或將激起許攸之變。至于顏良、文丑,雖有匹夫之勇,但勇而無謀,一戰可擒。故我軍雖處劣勢,然勝算在握,何懼袁紹之強?”
原文段四
五年,與紹連戰。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儀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熒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皆如彧所策。
注解
建安五年,曹操袁紹兩軍激戰不休。太祖堅守官渡,而袁紹則率大軍圍困之。時至糧草將盡之際,太祖致書荀彧,言及欲撤退回許都,以誘袁紹深入。荀彧接書后,回信曰:“當前我軍糧草雖少,然尚未至楚漢相爭時,劉邦、項羽于滎陽、成皋間之絕境。彼時,劉、項二人皆不肯先退一步,因先退者必失勢。今公以區區十分之一之兵力扼守要沖,令袁紹大軍難以寸進,已歷半年之久。眼下,袁紹軍情已顯疲態,勢力漸竭,此乃其將生變之兆,正是我軍施展奇謀之時,萬不可錯失良機。”
太祖閱信后,深以為然,遂按兵不動。繼而,太祖以奇兵突襲袁紹別營,斬殺大將淳于瓊等人,袁紹因此大敗而退。此時,審配以許攸家族違法為由,將其家眷收押,許攸怒而背叛袁紹;顏良、文丑二將亦在陣前授首;田豐因勸諫袁紹而被殺。這一切,皆如荀彧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