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一、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黃仕簡、任承恩心存觀望,辦理遲延,著再傳旨嚴行申飭)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二、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奏」移會(奏報臺灣「賊伙」蔓延情形)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三、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指示辦「賊」事宜)乾隆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四、刑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黃仕簡、任承恩革職拿問。福建水師員缺著藍元枚調補,陸路提督員缺著令柴大紀暫行署理)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九日
五、宗人府「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福建水師提督著郝壯猷暫署,福建陸路提督員缺著藍元枚調補)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二日
六、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郝壯猷正法)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三日
七、兵部「為內閣抄出調任閩浙總督常青奏」移會(查明鳳山縣城既得復失情形)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九日
八、刑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嘉獎將軍常青、游擊蔡攀龍,并賞恤陣亡弁兵、鄉勇、義民)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初五日
九、刑部「為內閣抄出調任閩浙總督常青等奏」移會(奏覆遵旨辦理各緣由)乾隆五十二年五月
一○、兵部題本(請將新授福建陸路提督兼管臺灣鎮總兵事務柴大紀再準其軍功加一級)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十二日
一一、刑部「為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總兵柴大紀奏」移會(奏報四月初十、十二等日打仗獲「匪」情由)乾隆五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一二、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臺灣總兵柴大紀奏」移會(覆奏臺灣原設額兵分防情形)乾隆五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一三、兵部「為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移會(黃仕簡、任承恩交刑部嚴行監禁)乾隆五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一四、戶部「為內閣抄出清字諭旨一道」移會(柴大紀賞給巴圖魯名號)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
一五、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授福康安為將軍,攜帶欽差關防馳赴臺灣,更換常青督辦軍務)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初十日
一六、閩浙總督李侍堯題本(題報參贊大臣水師提督藍元枚在軍營病故)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初十日
一七、貴州總兵許世亨題本(奏明起程,總統黔兵協剿「臺匪」)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十五日
一八、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奏」移會(調用蘇州城守營參將李芳園隨往軍營,以資差委)乾隆五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一九、戶部題本(議覆福建巡撫徐嗣曾題報臺灣府屬乾隆五十二年蠲免地丁銀兩、應需文職官員俸役食等項銀兩,準于司庫存貯銀內動撥)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普吉保收復笨港,交部議敘)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初二日
二一、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黃仕簡、任承恩寬免勾決)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二二、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柴大紀著封一等義勇伯)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二三、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游擊邱維揚、守備楊彲打仗陣亡,交部議恤)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二四、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賞給守城出力兵丁兩月錢糧)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二五、兵部「為內閣抄出上諭」移會(著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二六、吏部「為內閣抄出上諭一道」移會(洋商捐銀助餉,著吏部照例議敘,以示獎勵)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五日
二七、禮部「為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士毅奏」移會(奏報閩省赴臺剿「匪」兵船一只被風漂泊到粵,淹斃兵丁一名)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
二八、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等奏」移會(奏請大計展限)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二九、戶部「為內閣抄出奉漢字上諭一道」移會(上年臺灣辦理軍務,漳泉等府八縣著蠲免本年應征錢糧十之三、二)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四日
三○、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福康安攻克斗六門等處,著交部議敘)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八日
三一、戶部「為內閣抄出浙江巡撫瑯奏」移會(長蘆商人王得宜等愿輸銀兩)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十九日
三二、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州將軍常青奏」移會(前奏連得勝仗折內遺漏潮州鎮標千總吳大瑞一員,自請交議)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
三三、刑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常青撤去雙眼花翎,恒瑞革去將軍)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三四、戶部「為內閣抄出兩淮鹽政全德奏」移會(商人捐輸銀兩,交部議敘)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二十九日
三五、都察院「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柴大紀、常青革職,俱交福康安嚴審。福建水師提督員缺著蔡攀龍調補,福州將軍員缺著魁麟補授)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三十日
三六、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恒瑞仍著自備資斧來京)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三十日
三七、兵部「為內閣抄出兩江總督書麟奏」移會(覆奏查明紅旗系由浙省誤發及奏折過境日期)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三日
三八、都察院「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李侍堯、瑯玕俱著交部嚴加議處。李侍堯續參柴大紀各款并著交福康安嚴審定擬)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二日
三九、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奏」移會(義民首郝壯猷等八名分別賞給翎頂)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三日
四○、刑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綜示辦理林爽文案先后得失)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六日
四一、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公福康安奏」移會(興化協副將格繃額丁憂,奏準留任,所有該員養廉,請仍照原銜支給全分)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四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各省承運米石、經管驛站及押解文武員弁俱著交部議敘)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日
四三、戶部「為內閣抄出欽奉漢字上諭一道」移會(所有漳州民人各莊著賞給思義村)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三日
四四、刑部「為內閣抄出江蘇巡撫閔鶚元奏」移會(逆匪林棍正法)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四日
四五、兵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侍堯奏」移會(酌撥鳥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
四六、兵部「為內閣抄出大學士阿等奏」移會(林爽文、陳傅審擬凌遲處死)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七日
四七、禮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移會(拏獲莊大田及有名頭目四十余名)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日
四八、戶部「為內閣抄出護理福建巡撫伍拉納奏」移會(特參被失餉鞘、串同諱匿賠解之縣令解員)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
四九、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徐嗣曾奏折(遵旨查奏柴大紀諸劣跡)乾隆五十三年三月
五○、廣西巡撫孫永清題本(題報委員分運閩餉起程出境各日期)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五一、刑部「為內閣抄出李侍堯奏」移會(辦理緣坐人犯)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五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兩廣總督孫等奏」移會(拏獲逃兵,審明正法)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五三、宗人府「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知會(加賞福康安等俱用紫韁等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
五四、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徐奏」移會(奏報臺灣撫恤難民及察看地方情形)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一日
五五、福建巡撫徐嗣曾殘奏折(查辦柴大紀誤拿匪犯)
五六、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移會(奏報查看南路情形)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一日
五七、刑部「為內閣抄出臺灣軍營將軍福片奏」移會(請賞給義民守備黃奠邦巴圖魯名號、義民首張元懃、王得祿花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四日
五八、吏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臺灣道永福著福康安審訊)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四日
五九、刑部「為內閣抄出臺灣軍營將軍福康安等奏」移會(拏獲林爽文之弟林勇及莊大田家屬并有名賊目匪伙)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四日
六○、戶部「為內閣抄出湖南巡撫浦霖奏」移會(查抄劉亨基家產)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八日
六一、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移會(撤回各省官兵)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初九日
六二、兵部「為內閣抄出將軍公福康安等奏」移會(臺灣軍營所出廣東各缺,擬將出力人員升補)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
六三、戶部「為兩廣總督孫士毅等奏」移會(查抄唐鎰家產)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六四、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康安等奏」移會(覆奏凱旋兵丁渡洋事宜)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二日
六五、兵部「為內閣抄出軍機大臣等奏」移會(議敘鄂輝、舒亮、普爾普三人勞績)乾隆五十三年五月
六六、兵部題本(議覆福康安等奏請參將特克什布等升補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九日
六七、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廣東派赴臺灣官兵賞給銀兩)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九日
六八、刑部「為內閣抄出閩浙總督李侍堯奏」移會(拏獲偷竊餉鞘賊犯,審明辦理)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十一日
六九、給臺灣總兵普吉保敕諭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初三日
七○、署理閩粵南澳總兵鄭元好題本(恭報交印回任日期)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十三日
七一、臺灣軍營將軍福康安等殘奏折(清查臺灣酌籌善后事宜)乾隆五十三年六日
一、兵部「為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移會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奉上諭一道,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粘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十八日。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十二日,內閣抄出奉上諭:昨據黃仕簡奏,派令總兵郝壯猷、柴大紀分路剿捕賊匪,該提督在郡城南北沖要處堵御擒捕等語。所奏殊不詳悉。又據常青奏,任承恩由鹿港登岸之后,迄今尚無進兵確信等語。不知其故,實屬可疑。已降旨將黃仕簡、任承恩嚴行申飭矣。黃仕簡于賊匪滋事之始,如果病體未愈,何妨據實奏明。即不能親身前往剿捕,朕必加恩原諒。乃既經帶兵前往,又未將病未全愈不能親往之處奏明。伊系專閫大員,即應探明賊蹤,躬率士兵迅速追剿,何得安坐郡城,僅以派員分捕了事?任承恩系自請前往,更應奮勇出力。乃于正月初六日由鹿港登岸,迄今月余,總未據奏報剿賊情形。是該提督前此自請前往,并非踴躍急公,不過以有此一奏,可以為日后站腳地步,是誠何心!此皆由伊二人同系提督,職分相等,彼此心存觀望,以致辦理遲延。從來行軍之道,貴于紀律嚴明,尤貴事權劃一,而機宜緩急,總在隨時酌辦。此事初起時,朕以伊等跡涉張皇,屢諭令鎮靜辦理。今該提督等于抵臺灣后如此遷延觀望,朕又不得不嚴加策勵矣。且彼時水陸兩提督俱奏明前往,朕即以任承恩不應同赴臺灣,亦恐水師非其所轄,呼應不靈,未免掣肘,轉于剿捕無益。但因任承恩業已登舟配渡,并思多一人或可得一人之益,是以未令轉回。今該提督等竟如此漫無籌劃,而所帶水陸弁兵各顧所轄,彼此不相統轄,因而互為觀望,不能克期竣事,果不出朕之所料。設彼時任承恩不往臺灣,則所調陸路弁兵俱聽水師提督統轄調遣,權歸于一,或早已奏報蕆功亦未可定。幸而賊匪不過么〈麻上骨下〉烏合,又經官兵義民迭次痛剿,紛紛逃避,不更肆滋擾。倘賊人狡猾奸譎,見弁兵等漸形懈弛,復乘間侵犯,豈不轉墮其計,尚復成何事體?但現在賊匪未得撲滅凈盡,看此光景究由該提督等遷延貽誤所致,則常青不得不速往督辦矣。黃仕簡、任承恩著再傳旨嚴行申飭,并各令自行明白回奏。若該提督等仍前延緩,尚不親率將弁實力會剿,迅速辦竣,朕于事務賞罰分明,伊二人豈尚未知,恐不能當此重戾!此旨著由六百里加緊發往傳諭黃仕簡、任承恩外,并通諭知之。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三三頁。
二、兵部「為內閣抄出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奏」移會(二月二十五日)
兵部為移會事:職方司案呈,內閣抄出福水提黃奏前事一折,除行文完結外,相應抄單移會貴處查照銷案可也。須至移會者。計連單一紙。右移會稽察房。乾隆五十二年二月日。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內閣抄出福建水師提督臣黃仕簡謹奏:查賊匪林爽文、王芬等糾伙謀為不軌,先于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猝攻北路大墩營盤,所有防拏會匪之北路協副將赫生額、臺灣鎮標中營游擊耿世文、彰化縣知縣俞峻先被殺害。又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匪黨數千,攻彰化縣,因在城兵力單薄不敵,縣城被陷。臺灣府知府孫景燧、理番同知長庚、前署彰化縣劉亨基、署典史馮啟宗、北路協都司王宗武,俱被害。十二月初六日,攻陷諸羅縣城,攝諸羅縣俸囗臺防同知董啟埏、臺灣鎮標左營游擊李中揚、諸羅守備郝輝龍、典史鍾燕超,俱同日被害。賊伙蔓延,擾及淡水。十二月十三日,南路賊匪復攻陷鳳山縣城,知縣湯大奎自刎殉難,典史史謙被害。賊眾連結,偪攻府城。據臺灣鎮總兵柴大紀報稱,督率官兵堵御。臺灣道永福等招募鄉勇義民,協同官兵守御。自十二月初九、初十、十三、十六、十九、二十六、三十等日打仗,殺死賊匪甚多等語。理合恭折奏聞,謹奏。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十三日奉旨:知道了,欽此。
——錄自明清史料戊編第三本二三二頁。
三、戶部「為內閣抄出漢字上諭一道」移會